何蘊琪 劉淑鈴
在休息室稍等片刻之后,楊再高教授招呼我們進辦公室。楊再高是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廣州市國家中心城市研究基地主任,在區域經濟和區域城市發展與規劃方面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從求學到現在,楊再高研究廣州發展多年,已對廣州傾注不少時間和感情,求學治學、工作生活在這個城市,在區域研究中又慢慢熟悉了這個城市,他說自己已是半個廣州人。
從大山走出來的孩子
楊再高自言是從貴州的大山走出來的,“家就住在半山腰,干什么事都要爬山。那時吃不飽穿不暖,以前反而覺得沒什么,今天想起還是不容易。”
深居大山里的楊再高總想走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從高中開始努力學習,幾乎把所有時間都集中在學習上,“勉強考上貴州師范大學”。
上了大學,楊再高遇到很多優秀的老師和同輩,在這樣的氛圍下“思路慢慢打開”。貴州曾一度容納了不少的教育人才,當時他所在的貴州師范大學地理系,就已經有牛津大學的畢業生任教。
認識越多,越發現自己認識得少,楊再高萌生考研究生的念頭,卻因英語科目不過關而落榜。考研落榜的楊再高當了幾年老師后決意再次嘗試,這一次他來到了廣州。
“從貴州站了30幾個小時的火車來到廣州,就喜歡上了這座城市。覺得這座城市比較開放,內外流通的信息也比較順暢。畢竟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整個商業經濟氛圍還是好的。我們雖然不會講白話,還是會覺得廣州是一個有親切感的地方,反而現在我回到老家都不適應了。”
作為學者的楊再高,自言在工作中獲得很多喜悅:“雖然生活清苦,但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獨,要能夠靜下心來看書寫報告。當你完成一項任務時 ,一種欣慰的心情油然而生,是心中自發的快樂。”
專注中心城市與區域合作研究
聊到專業領域,楊再高跟南風窗記者分享他和他的團隊的研究項目以及研究成果。團隊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市與區域合作發展。2002年,楊再高團隊開始研究“廣佛都市圈”,這是廣佛地區最早的有關廣州和佛山合作的課題。課題提出的原因是為了強化廣州都市圈的功能,提升廣州周邊城市的影響力。
2004年,關于廣佛合作的專家演講會第一次在佛山召開。作為廣佛合作研究隊伍的一員,楊再高與團隊共同完成廣佛發展的研究報告。報告最后得到廣州和佛山兩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并推進了廣佛合作協議的簽訂。
2008年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出臺,廣佛同城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政府明確要求以廣佛同城攜領珠三角地區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聯系緊密的城市群。楊再高順應政策要求,承擔了廣佛同城化的課題,課題在2009年面世。之后他還參與了廣佛產業合作的整個過程。不僅如此,此前很多被刊登在報紙上與廣佛同城化有關的論文,其中很多都有他的筆墨。這些論文和報告同樣引起了相當多的重視。
自從2003年泛珠三角概念被提出,廣州在泛珠三角地區內的地位無疑舉足輕重,此后楊再高也發表了與此相關的論文,并于2004年參與了首屆泛珠三角省會城市市長論壇演講稿的起草和研究。
2008年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出臺,楊再高所在的廣州市社科院負責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的起草、政策建議的研究,還有相關的評估工作。在實施了一段時間之后,還開展對一些發展規劃的研究,比如新一輪的廣佛同城化、廣佛的產業合作、廣清(清遠)一體化,還有廣佛肇(肇慶)產業合作園區。
除了在區域合作發展領域中用力,楊再高在廣州中心城市發展層面也做了各項研究,比如關于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國家中心城市的內涵和指標體系、國際上一些中心城市建設的經驗、對于廣州建設中心城市的對策和思路等等。
“從研究開始,我們提出建議和意見,最終得到政府的采納,政府相關規劃的編制和相關政策的研究,到最后的實施,我們都參與了整個過程。作為一個研究人員,我們希望研究建議和發展方向能得到政府的采納認可,最終可推進并且實施。”楊再高對記者這樣說。
國際航運中心提升服務是挑戰
談到最近的一些研究項目,楊再高提到了國際航運中心的研究。 “最近廣州市高度重視,專門提到了航運中心的研究課題。我們通過招標承擔了廣州國際航運中心發展的實施路徑的研究,正在開展相關的研究工作,大概10月底就要把研究成果上交。航運中心發展是重點,所以我們現在的廣州研究工作也圍繞它展開。”
市政府關于建設廣州國際航運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的發布,意味廣州著要把國際航運中心作為研究重點。
楊再高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國際航運中心是廣州發展的一個重點。之所以作為重點,因為廣州是一個千年不衰的港口城市。港口是廣州發展的一個優勢,廣州正是依靠港口和航運實現了長期的繁榮,也是因為港口和相關航運的發展才有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不斷優化提升。對于廣州未來發展來說,航運中心的建設是廣州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廣州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抓手。
不過,廣州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也有亟須提高的地方。楊再高指出,就在前不久,“新華-波羅的海航運中心發展指數”發布了2015年港口城市的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指數比較。參與比較的港口城市有46個,廣州的排位大概是第28位。“其實單從港口條件或者港口的綜合環境來看,廣州的排名是可以達到前15名 甚至前10名的。因為隨著改革開放,國家市場化、國際化、法制化加強,廣州的航運環境也在不斷改善。不過航運服務始終是廣州一塊很大的短板,廣州的航運服務發展比較落后,尤其是航運金融,剛剛起步,還未達到成熟。”
在三年行動計劃中,廣州市政府不獨著眼于港口建設,其雄心在于構筑海陸空“三位一體”。廣州在未來3年將加強海港、空港聯動發展研究,發揮“海港”和“空港”樞紐雙引擎疊加優勢。楊再高認為,如果把空港考慮進來,廣州在國際航運中心的排名就會更加靠前,因為廣州空港現在也說得上亞洲第一強。然而在空港這一塊中最薄弱的仍然還是服務,航空服務包括機場的管理、硬件設施、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服務效率和服務精準性等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廣州的港口條件優越,現在空港的發展也開始成為廣州的依托。政府也意識到要把優良港口的優勢發揮和利用好,以推進城市功能和城市環境的改善,便有了圍繞珠江提出經濟帶、創新帶和景觀帶的建設。楊再高也參與了其中部分工作。三帶的推進使廣州中心城市建設增強發展動力,促進廣州可持續發展,使整個城市更適合居住、更加有活力迎接未來的挑戰。
南沙是未來動力
在南沙開發區發展方面,楊再高團隊也做了些比較有亮點的研究工作,在十二五期間提出智慧城市。從2003年以來,楊再高就一直跟蹤參與南沙相關的規劃和研究、政策建議和編制,推動南沙經濟區的建設。在2011年他提交了把南沙建立成自貿區的建議,也提出了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系統地參與了南沙發展的研究工作。
被問到對南沙發展的看法時,楊再高認為南沙可能由于自身交通和相關配套設施不完善,所以剛開始時發展緩慢。但它地處珠三角幾何中心,區位非常優越,周邊產業也非常發達。另一方面,正因為它發展緩慢,反而把地和環境保住了,到今天又迎來了發展機遇。而且現在還在規劃建設的南沙自貿區,隨著改革開放和自由貿易的發展,將會是未來珠三角甚至是廣東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增長點。
“南沙的動力是本身的區位優勢,交通的不斷改善,環境的優勢還有周邊的產業優勢。第二是政策給予先行先試的動力,政府的服務為其投資提供很多便利條件。第三是融合科技帶來的發展,會帶動相關的產業發展以推動這個地方的發展。”楊再高這樣總結。
采訪的最后當記者問到對廣州的感受時,楊再高感觸說:“廣州的包容性很強,我有很深的體會。一個人在這里如果好好努力,一定會有立足的空間。有些專家學者批評廣州,但當他們在外面走了一圈回來,還是覺得廣州適合居住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