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杰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取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在新課程標準下,優化數學概念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教學質量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概念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只有合理地選擇和運用,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創設一種教學的“活化”情境,把抽象的數學概念教學具體化、形象化、系統化,才能使學生學得更輕松主動。本節課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提升數學素養。
一、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數學素養
學生的數學素養是在學習中形成的,是通過系統的數學教學來啟發和培養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嘗試應用探究式教學模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鍛煉學生的推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開課伊始從學生熟悉的“青島啤酒”入手引起學生對已有知識“比”的回憶,“溫故”而“啟新”巧妙地將“比”的相關知識遷移到本課的知識點“比例”上來。這部分的教學設計,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比和比例的內在聯系,嫁接了心智探究的支點。
課堂教學使用了兩次自主合作學習。第一次教學“比例的意義”時,我利用情境中的圖片,給出數據,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對圖片中的數據進行充分的觀察和分析,在此過程中學生積累了寶貴的數學經驗,初步建立“比例”的表象。隨后提問“關于比例,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提出,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根據學生需求,解決由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這些都是在教師的巧妙引導下,組織學生自覺探究而充分感知的;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引領學生經歷“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概念建立后,由于概念的抽象性,必須通過反復的感知和再現來加強理解和記憶。練習過程中,我設計了開放性的練習,使學生能緊扣概念的核心來進行創造,在創造的過程中內化概念、加深理解。
第二次,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對這部分教學首先設計了猜數游戲。簡潔、開放、具有探究味的情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猜數,和老師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探究基本性質打下基礎。讓學生合作探究出比例的基本性質,是本節課的又一次大膽放手。在小組交流中,學生都能真正參與到交流的全過程。整節課所有的知識點均由學生自主完成,都是學生在交流合作中生成的。學生學會了探究的方法,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質,初步具有了探究意識,最大限度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猜想、驗證、合作交流、應用等方面的能力,積累了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活動經驗。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下,能有效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并能自主解決、靈活運用的數學素養。
二、經歷探究過程,提升數學素養
學生構建數學概念的過程,決不是簡單“告知”的過程,以概念為本的學習需要經歷一些經驗性的活動過程。通過學生親自操作和體驗,在一種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創造過程中主動建立概念,完成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沒有根據教材上所提供的現成問題“分別算一算比例的兩個外項和兩個內項的積,你發現了什么?”機械地執行,而是通過游戲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老師怎么算的這么快,有什么秘密嗎?”讓學生有了學習的需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進行有效的探究,體驗了探究的成功。再次小組合作探究,經歷了知識“發現—猜想—驗證—結論”的形成過程。學生進行探究的時候,我參與到小組活動中,整個過程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舉例驗證、合作交流的過程就是演繹推理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巧妙地“引”,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大膽的“放”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幫助學生積累了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學習經驗,這樣教也是“探索學習與接受學習不可偏廢的具體體現。總結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后,教學并沒有結束。再進行一次比賽,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方法的有效性。這一環節的設計,加深了學生對比例的基本性質的靈活運用。“a:b=c:d( )×( )=( )×( )”這道題,將數字轉化成字母,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有自主探索的機會,有展示自己創造性思維成果的舞臺,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三、“發現與分享”,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學習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斷經歷嘗試、反思、解釋、重構的再創造過程。因而,對于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教學,我并沒有沿襲傳統的小步子教學,即在亦步亦趨的“師生問答”中展開,而是將諸多認知活動統整在一個綜合性、探究性的數學研究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次“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生的認識經歷了由“難”到“易”、由“繁”到“簡”的過程,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層次,使學生人人體驗到“發現者”的快樂。在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教師還引領學生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這些“關于方法的智慧”對學生終身學習無疑是有益的。整堂課,“發現與分享”成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創造與分享的過程中得以自然建構與生成。
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不斷體驗的、慢慢積淀的過程。本節課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貫穿始終,但也有不足之處。交流匯報的面不夠廣,應給學生更多表現自己的機會。對學生的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還要繼續學習。今后的教學中,注重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同時,還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將數學素養的形成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并有效地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持之以恒,師生共同進步,數學素養才能真正得到培養和提升。
參考文獻:
王貴文.課堂教學應以學生探究為主旋律:一次公開課教學活動的反思[J].中小學數學:高中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