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豐昌

為了“與大國一起成長”,我們要做很多工作,所有的這些工作都要一步一步去做,而且充滿艱辛。今天的媒體環境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些工作幾乎全部是新的,充滿了探索性和不確定性,需要徹底改造我們固有的新聞生產方式和運營方式。
1985年,南國廣州,改革開放伊始。市委大院里,一批對中國社會革新充滿熱情和理想的精英們決定創辦一本新雜志,這就是《南風窗》。
歷史:30年崢嶸歲月,與改革開放一起成長
為了寫作此文,我專門找來了1985創刊號的《南風窗》來閱讀。當時還是月刊,每期只有薄薄的48頁,紙張粗礪,編排也談不上精致。但是,一看內容卻立即能感受到一股清新之風以及改革開放發軔時期的生猛之氣。
比如,創刊號上刊發了時任廣州市長葉選平的一篇署名文章,通篇大白話,但顯示出強烈的思想解放信號。葉市長說,“人家說鄧麗君不好,我弄來聽了,有什么?不過是多了點風花雪月之類罷了。有些事,不必反對,說到要提倡時慎重一點就是了?!?/p>
創刊號上還有一篇長篇通訊,題目叫《京西來了“長頭發”》,說的是1984年8月,北京京西賓館要更新床墊,用的是廣州白云家具廠的產品,這家家具廠派了十幾個穿著“奇裝異服”的小青年去安裝這批床墊,男的長頭發、花襯衫,女的還戴著項鏈、戒指、腳蹬高跟鞋。京西賓館的警衛哪見過這么穿戴的啊,一開始把他們拒之于門外,沒想到這些人又能干活又會玩,最后得到了京西賓館的獎勵。
這篇通訊最后一句話是,“清新的南風,使在座的人們都深深地陶醉了。”我以為,“清新的南風”恰恰就是南風窗過往30年給讀者帶來的最大感受。
南風窗前總編輯秦朔曾經用這樣一段頗具詩意的話來總結這種感受:南方有一條長長的河流,還有長長的海岸線,天然而樸實。南方沒有凌厲的風,枯澀的風,即使是有力的海風,也帶著潮濕。所以,當你打開南方的窗戶時,空氣中總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氣息,向你開放。
這樣一種感受已經匯聚成一種共識,從14年前秦朔在南風窗寫下《祖國,我和你的戀愛剛剛開始》,前總編輯朱學東在南風窗20周年時寫下《凱風自南 吹彼棘心》,老社長陳中25周年時與鳳凰衛視鐘大年展開對話《與共和國同行》,到2013年南風窗28周年時的窗下人語《守護稀缺的價值》。今年,現任總編輯李桂文也在“窗下人語”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思想者的未來》。 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總結了南風窗過去30年所走過的不尋常道路,看過之后讓人對30年的歷史既心生敬意又唏噓不已。輝煌是外在的,而30年的艱辛只有局內人才能體會得到。
在此,我們要向南風窗每個歷史時期的參與者表達我們由衷的敬意和謝意。
南風窗過去的30年既是與改革開放同步發展的30年,也是中國傳媒市場蓬勃發展的30年,南風窗趕上了好時代,也成為時代的見證者。如今,30年已然過去,未來的南風窗會怎樣?
在30年到來之際思考南風窗的未來發展,我認為離不開兩個大背景。
一方面是傳媒業的巨變。2010年以來,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傳媒生態和業態已經和正在發生著有史以來最為劇烈的變化,在這個變化當中,原有“新聞+發行+廣告”的完整閉合傳媒產業鏈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有效,所有傳統媒體都正在經受著一個艱難的蛻變過程,或者浴火重生,或者關門走人。
另一方面,中國逐步成長為世界性的“大國”。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中國的GDP會在2020年左右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即使是最保守的經濟學家也會認為未來30年內中國的經濟總量會成為世界第一。但經濟第一只是世界大國的一個指標,經濟之外還有文化、教育、政治、媒體等各種軟實力,這些軟實力要和經濟同步發展,一個大國才真正能夠最終建成。
傳媒業巨變,對南風窗是一個巨大挑戰,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下,南風窗必須要轉型,要尋找新的可持續的成長模式。
就大國的成長來說,對南風窗這樣的以思想性和深度報道見長的媒體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在大國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極具研究和傳播價值,南風窗可以發揮30年積累的新聞專業能力,從而做到“與大國一起成長”。
今天的媒體環境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未來的工作充滿了探索性和不確定性,需要徹底改造我們固有的新聞生產方式和運營方式:首先是優質內容的生產,其次是全媒體傳播渠道,再次是打造南風窗傳媒智庫平臺。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傳統媒體的盈利能力在急速下滑,大家都忙著去轉型,有些去做游戲,有些去做文化地產,有些去做戶外廣告,但是不經意之間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內容生產,以至于有傳媒期刊發表專題報道說傳統媒體放棄了對主流媒體地位的追求,陷入了“不務正業”的窘境。
9月16日,央視知名主持人,也是南風窗“忠實讀者”的白巖松寄語傳統媒體人:“傳統的媒體人是一個特別規范的內容供應商,如果你始終在做一個很好的內容供應商,我要恭喜你。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丟掉了內容,天天焦慮,覺得要被新媒體拋棄了,你都丟掉了內容,連傳統媒體都會拋棄你?!?/p>
這個提醒值得重視,相比于各家互聯網媒體“新貴”,強大的內容生產力才是傳統媒體的最大優勢。
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也就是2010年之前,傳統媒體的日子很好過。為什么好過?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那個時候傳統媒體具有“渠道”的壟斷優勢,不一定是這些媒體的“內容”做得有多好。2010年之后,各種自媒體飛速發展,傳統媒體的渠道優勢被極大地壓低,這個時候,反而不重視內容生產,那無異于自毀長城。
縱向地來看,實際上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相比于2010年以前是進步了,至少是沒有明顯的退步。但是為什么白巖松會發出內容的危機警示?傳統媒體業內也感覺內容的競爭力下降了呢?問題就在于固有渠道優勢的下降,沒有了渠道優勢,內容的競爭加劇了,現在的內容競爭不僅發生在傳統媒體之間,而且還發生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自媒體之間。
在這個背景下再來看南風窗未來的內容生產,我們很容易就得到一個結論:南風窗這樣的媒體要在新媒體環境下繼續優雅地生存下去,更加要提高內容生產能力,要源源不斷地提供優質內容給讀者(用戶),這是我們的必由之路。
毋庸諱言,在這個方面,南風窗面臨的挑戰是相當大的,既有體制性的制約,也有我們自身生產機制的制約,還有人才和生產能力的制約。在各種制約之下,你的內容既要和同行競爭,還要和海量的自媒體競爭,難度可想而知。
不過,回顧南風窗已經走過的30年,我們的內容生產從來都是在與各種制約做斗爭的過程中完成的。未來,南風窗這樣的一向以內容生產見長的傳統媒體,必須在內容上有更強勢的表現,勇敢加入互聯網媒體浪潮,和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互聯網“新貴”去競爭。

著名媒體人,南風窗前總編輯秦朔(右)受聘為智庫的首席專家。
渠道:全力做好各個新媒體端口
移動互聯網給媒體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渠道的變化,以廣州報業市場為例,2010年以前,競爭再激烈,也就是在廣州日報、信息時報、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新快報這6張日報之間展開。但到了現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一千萬人就有一千萬個發聲平臺,各個企業也有自己的自媒體渠道,產品和品牌推廣對大眾媒體的依賴程度也顯著下降。
就此而言,我甚至認為以后不再有“大眾媒體”,移動互聯網已經宣告了“大眾媒體”的死亡,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類型的“分眾媒體”和個性化的“自媒體”。
這樣的媒體環境變化是一個事實,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已經讓手機成為了用戶獲取信息的“第一端口”,傳統媒體以往習慣于按照紙質雜志的方式去分發自己的內容產品,但到了現在,在鞏固既有紙質出版物的前提下,還必須要做好各個新媒體的端口。
酒香也怕巷子深,到了新媒體時代,這句話依然有效甚至是更加有效,再優質的內容也要有強大的渠道把它推送出去,因此,必須做好各個新媒體端口。
隨著技術的不斷演變,此類新媒體端口是一直處于變化之中,就目前來說,就是“一網一端兩微”:官方網站,APP新聞客戶端,“兩微”指的就是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
就南風窗而言,我們將改變原來雙周刊的新聞生產模式,實施“全天候的內容生產”,以適應新媒體內容供應的需要。我們組建了全新的全媒體編輯部,統籌雜志和各個新媒體平臺的稿件采寫和刊發,鼓勵南風窗同事在新聞報道和寫作上有更多創新和創意。
如今的南風窗不再僅僅是一本雜志,而是一個全媒體形態的內容提供者。
運營:做好以智庫為平臺的“整合營銷”
9月25日,南風窗傳媒智庫(South Reviews Institute)宣告成立。一段時間以來,媒體特別是雜志社創辦智庫已經“蔚然成風”,那么媒體為什么要成立智庫?
2010年之后傳媒業所發生的變化大家都看到了,這是紙媒誕生500年來從未有過的巨大變革,是一次顛覆式的變革,把紙媒的二次售賣模式給顛覆掉了。這直接給傳統媒體的運營帶來了壓力,再不轉型,不及時轉型、不徹底轉型,連生存都會成為問題。有位領導講得好,以前紙媒是“輿論高地”,但是如果轉型不成功,很快就成“荒地”了。
要轉型,就要有抓手,要有轉型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內容、廣告、策劃、活動是統一的行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度整合和融合,有了這樣的平臺,“整合營銷”才能夠得以實現。
這個平臺,現階段來看,比較適合南風窗未來發展方向的就是智庫。
智庫的成立很容易,開個會,掛個牌,就完了,難點在于日常的運營怎么做?更進一步說,它的盈利模式在哪里?南風窗傳媒智庫定位為一個公益性機構,不以盈利為目的,但在當前又必須要解決自己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否則,智庫就只是一個牌子,不是一個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實體。
在這個問題上,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我們的思路是:智庫的發展要分階段去實施,在初始階段,智庫會以政府部門和企業為主要智力服務對象,開發常規性產品如年度研究報告、高端論壇、承接政府和企業研究課題等,同時開發創新性系列產品。
南風窗過去30年積累了很好的品牌資源,開發空間巨大。這段時間,我們接洽了不少客戶,他們表現出的合作愿望非常強烈。
因此,南風窗傳媒智庫和很多媒體所辦的研究院比較起來,有一個本質性的區別,這個智庫不再是一個戰術意義上的內設機構,而是承擔著南風窗戰略轉型重任的一個更大平臺。
智庫成立以后,南風窗的整體運營就開始圍繞著智庫進行,在依然鞏固原來雜志“二次銷售”模式的前提下,大力拓展“線下活動”和“整合營銷”兩個新的部分,希望這兩個部分和原來的發行、廣告一起,形成南風窗并駕齊驅的3個利潤來源。
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運營模式轉換是一個南風窗在前30年的發展中沒有遇到的問題,也是一個亟待破解的問題,直接關系到南風窗未來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