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麟
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銀行倒閉幾年之后,我曾應邀為國內一家電視臺撰寫有關歐美金融危機的紀錄片腳本。盡管我既是金融外行,又是電視紀錄片外行,但因當時我在巴黎,可以通過采訪法國專家,為國內觀眾帶來法國對金融危機的觀點。然而當我費心費力采訪了幾十名法國專家、準備寫稿時,國內已經對這一主題不再感興趣。但我的付出并沒有白費。幾個月的采訪,讓我這個金融外行終于明白了這次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
當時我認為,金融危機是一帖清醒劑,只要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對那些所謂的金融創新等所有“以債務為生財手段”的做法有所警惕。五年后我才明白,現實遠比我想象的復雜,大多數國人似乎迄今為止依然對危機的緣由云里霧里……
事實上,危機產生原因就在于當今世界的金融體系本身。金融的實質,就是債務。債務是金融的原材料,是金融領域發財的秘密。就如同石油是石油公司致富發財的原材料一樣。發行債務是金融生財的主要渠道。2008年的金融危機來源于美國私人金融機構,即“占領華爾街”運動所反對的那1%的金融巨頭。這部分1%的人控制了幾乎50%的世界財富。他們的過度貪婪,使他們在玩弄債務時玩過了頭,結果債務造成資金鏈的斷裂,從而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的運轉失靈。
歷史已經反反復復證明,當金融脫離了實體經濟,開始其“以錢生錢”、“以債生錢”的生涯時,當一個社會經濟體的債務達到一定程度時,其對社會有百害而無一利。能夠獲利的只有那些手頭擁有大筆現金以及交易權的人。看看今天法國社會即可知,發財致富的人基本上集中在金融銀行家和房地產商。他們利用手中的巨額金錢,在法國呼風喚雨,左右一切。最高明的一招就是利用法國國民議會的“昏昏”,于1973年1月3日通過了著名的《銀行法》,使法國國家從此走上“債務預算”的道路。這部法律規定法國國家不能從中央銀行以零利率借款,而必須向私人銀行以4%的利率借貸。銀行家們“空手套白狼”,一手從中央銀行以零利率借出資金,另一手則再以4%的利率借給國家。40年來,法國國家因此而欠下了高達20378億歐元的債務(而2014年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1340億歐元,債務已經達95.4%)。法國每年預算的最大開支,就是支付這筆巨額債務的利息,大約為500億歐元左右。而與此同時,法國每年還要支付按年償還的本息債款大約1500億歐元(法國2014年全年稅收為2789億,其中一半以上用于歸還債務本息的一部分)。由于經濟增長乏力,法國國家不得不平均每年發放2300億歐元的債券,來支付這筆開支,這又使銀行家們賴以生財的“原材料”——債務又進一步增多……
法國的例子令人觸目驚心。但我們似乎對此毫無所知。我們的金融領域也在以加速度的方式迅猛發展。在全球性危機的浪潮中,我們的“理財產品”花樣日益增多。我們的期貨交易種類和批準項目也越來越多。也就是說,在中國與在法國和其他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一樣,“以錢生錢”、“以債務生錢”的方式越來越流行。事實上在法國,金融已經是掙錢最多的職業。法國的精英日益涌向金融領域,造成的結果就是今天法國其他行業、特別是制造業人才的明顯匱乏。達索有一篇文章曾一針見血地提出過這個問題:法國產業的空洞化使法國走向衰退;而產業空洞化的原因就是人才匱乏。
當一個社會推崇的是“以錢生錢”而非勞動、制造獲利時,這個社會必然會導致貧富分化和社會創造力退化,國家走向衰弱。如果說,法國經過了整整一個世紀的創造力鼎盛時代,今天才走到“資本”壓倒“勞動力”的所謂“后工業社會”階段,我們國家卻似乎還沒有走完工業化全程,就已經步上同一歸途。這對中國未來的走向和發展必然會產生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