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九
今年正值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故宮方面特別為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舉辦了“一個博物館人眼中的故宮——陳燮君油畫展”。

畫展取名“一個博物館人眼中的故宮”,顯然坦言以文化的名義,以博物館學者的眼光,來領略令人震撼的故宮文化現場,描繪心儀已久的故宮文化肖像。
用畫筆紀念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是陳燮君以視覺語匯、藝術思維向歷經九十個春秋的故宮博物院表達由衷的文化禮贊。
當然,故宮的文化積淀何止九十年。識讀故宮和解讀紫禁城雖然具有不同的文化視角和文化對焦,然而故宮的盛大的文化氣象緊緊連接著紫禁城的具有歷史傳承記憶力、文化藝術感染力的文化氣場。紫禁城宮殿建成于15世紀20年代,是明清時期中國文明的歷史見證。它集中國古代傳統宮殿建筑之大成,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對美的理解和追求。
陳燮君在擔任上海博物館館長的16年間,積極促進上海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之間的密切的合作交流關系,頻繁訪問故宮,考察互動,辦展研討,覽讀寫生,悉心創作,對故宮的一殿一閣、一木一石、一水一橋、一物一寶寄予深情,對故宮的同行專家、歷史人文、“故宮學”和“故宮文化”頗有感悟。他深深感覺到,故宮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博物館,也是建筑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集“原址保護”、“原狀陳列”、“生態展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于一體,演繹著歷史學、建筑學、文物學、考古學、圖書館學、文獻學、檔案學、美學、哲學、文學、宗教學、生態學、心理學、民俗學、博物館學、園林學、規劃學、時間學、空間學、色彩學和故宮學等。
同時,故宮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筑群。以紫禁城遺址而言,占地106公頃,院落近百個,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擁有宮殿、樓閣、齋堂、軒亭等大大小小8728間房間,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第一批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
正是緣于對故宮的深情和文化內涵的體悟,陳燮君在創作這批油畫過程中,從十二個板塊全面解讀了寧靜、輝煌的故宮文化氣象。既有“全景式覽讀”,比如《故宮的胸懷》、《太和門廣場及內金水橋》、《通天接地的詩史》、《東北角樓和護城河》、《午門和內金水河》、《守望的哲學》、《夕照弘義閣》等,也有縱向的延伸,比如“街的演繹”中,讓人們留駐故宮小街的圖像,迷戀紫禁城的人文,尋覓“天地之吻”,以及“門窗的感嘆”、“欄的視覺”,如《壯麗的琉璃門》、《永恒》、《宮中冬日》、《錯落中的有序》、《嚴整的布局》、《感悟人文》、《舒展恢宏》、《感受經典》、《太和殿丹陛上的螭首》等作品,通過門窗和石欄等元素,再現了“守歲月”的宮中細節。此外還有 “頂的俯望”、 “石的吟詠”等系列作品,通過塑造宮中之物,傳出歷史的回聲。
近些來年,陳燮君深入故宮,努力創作,完成了百余幅作品,最后又精選70幅送展北京。他以“一個博物館人”的特有的文化眼光縱觀紫禁城的歷史、圖像、藏品、文獻及其文化;覽讀紫禁城的至尊規劃、神圣殿堂、皇家庭院、門窗欄石、理念智慧、四季變化、藏品寶物、宮中“非遺”;從“視覺意象”切入,從“藝術涵養”著眼,依“文化符號”漸進,循“真善美”的足跡而行……也讓觀眾感悟到了歷史與人、物的對話、日與月的吟詠,春與秋的交替、紅與綠的交響、繁與簡的哲理、布局與節奏的一體、博大與精深的融合、故宮與“故宮學”的交匯,而且領悟了層疊中的方正、錯落中的有序、動態中的平衡、內斂中的舒展、“有形”中的“無形”和寧靜中的輝煌。
信息
賀蘭山“墨記”美國風情畫展舉行
6月6日,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副主任賀蘭山的“墨記”美國風情畫展,在上海新天地壹號藝術會所開幕。此次所展作品皆為賀蘭山于2013-2014年旅美執教期間所感所作。畫家擁有開放的心胸,在美執教間隙踏遍異國山山水水,也結識了不少高鼻子藍眼睛,這些親歷給了他大量靈感。他運用中國式靈動水墨表現了美國的風土人情,直抵人心的視覺表達讓人耳目一新。香港策展人、吉美藝術機構藝術總監Jessica Tsai認為,藝術家對美國人微觀情緒的把握格外精準,將中國水墨表達推向一個“大巧若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