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高考帷幕雖已落下,但對于那些要參加自主招生的同學來說,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據了解,今年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無論是在報名形式、考核時間,還是在錄取方式等方面,都較之往年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此外,教育部還要求試點高校要結合本校相關學科、專業特色及培養要求,確定相應的考核內容,重點考查考生的學科特長、創新潛質。因此,今年的考核由試點高校單獨組織,不得采用聯考方式,不組織專門培訓。
教育專家表示,這樣設計將有利于選拔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學生,有利于維護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同時又不影響現行高考錄取進程。
自主招生,你準備好了嗎?
初審環節
點評:各高校差異大
第一,各高校自招計劃人數與初審通過人數之比差異較大。
第二,自主招生初審通過者約5人最終錄取1人。
申請方式
以往:中學推薦+學生自薦
現在:學生自薦+高中審核+網上報名+高校篩選+考核
點評:2015年自主招生報名系統統一,高校對報名學校數量有限制。
往年報名系統各高校獨立,沒有相應報考數量的限制。但今年絕大部分的高校是通過陽光高考網的“試點高校自主招生報名系統”來進行統一報名,考生只需一次性填寫個人信息,即可填報目標的N所高校志愿。現在通過此平臺,學生的志愿情況學校之間可以共享。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的復旦大學及上海大學依然采用的自己的報名系統。
考試時間
以往:集中在春季
現在:高考后出分前,6月10日-22日
點評:考核時間依然撞車嚴重
面試時間高校也大多集中在6月13-17日,相較于往年,今年自主招生考核的時間更為集中,更為緊張。客觀上來講,考生只能被迫“多選一”或“多選二”。
錄取模式
亮點: 北大、清華、復旦和上海交大四所名校新增綜合評價的招生方案。
考核項目
以往:筆試聯盟,科目超過兩門
現在:筆試科目原則上一門,不超過兩門;面試占比約四-六成
點評:筆試科目縮水
教育部在此前的《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中要求,注重為考生減輕備考負擔,確有必要進行相關筆試的高校,筆試科目原則上一門,不超過兩門,故曾有消息傳出,自主招生改在高考后進行,學校可能會取消筆試,但從簡章上來看,絕大多數高校還是保留了筆試,但最大的區別是筆試的科目進行了縮水。
面試的形式及其特點
形式1:
一對一式,即一位考生只面對一位考官,經過幾次“過堂”。
特點:交流感強,容易與考官溝通,但容易使考生緊張,壓力感也強,不易把握每位考官的測試意圖的側重點。
形式2:
一對多式,即一位考生同時面對或三位、或五位、或七位主考官,回答他們各自的提問,然后綜合幾位考官的打分,給出考生一個平均分數。
特點:考官們的權力分散,考官個人傾向被弱化,容易出現出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現象。
形式3:
多對多集體討論式,即多位考生同時面對多位考官,考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抽取題目,無組織地自由參與問題的討論。考官考察每位考生在自由討論中表現,分別給每位考生打分。
特點:考生的壓力較小。但由于每位考生角色不同、表現不同,得分會有很大差異,顯失公平。
形式4:
多對多特定問題搶答或指定回答式,即多位考生面對多位考官,就特定的一個問題,由主考官指定某位考生回答,也可指定其他考生補充回答。
特點:
如果是抽取題目,由于運氣的偶然性,會帶來公平上的局限性。
優惠政策
點評:自招結果定下專業
第一,最大優惠幅度依然是需要過一本線才能錄取。但新增優惠方式:即模擬線上N分即可錄取。
第二,2015年所有高校自主招生優惠結果包含專業。2015年前的自招優惠通常不包含專業(往年只有復旦交大預錄取會包含專業)
今年如果各高校嚴格執行教育部5%的自招人數的話,自主招生實際錄取人數預估多集中在100-300人(不排除某些學校有具體招生人數)。但由于各校對于初審環節把關的松緊有所不同,這就造成初審過后,有的學校預估通過率低至3%,而有的學校則高至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