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文

《給你一片坦蕩》朱仲南 著廣東教育出版社2015 年5 月版
生活素常之中,隱藏了多少人生的秘密?
近日和一位多年不見的老朋友敘舊,老朋友講到自己以前是部門副職,因為和部門正職的關系不好,總是被穿小鞋,最后被迫離職“下海”。沒想遇到互聯網浪潮,幾年奮斗下來,現在已是事業頗為成功的大公司高管。“現在原單位也衰落了,如果不是當年領導把我逼走,我不可能有今天,還真的要好好感謝他!”老朋友還分析了一番自己當年的不成熟之處:做事太自負和沖動,讓領導感覺到地位受“威脅”。
聽完這個故事,我給朋友推薦了朱仲南先生的新著《給你一片坦蕩》。朱仲南先生是年輕人的良師益友,以其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深入研究,對如何做人、做事、處世有獨到的心得。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那么好的人和事,如何更好地面對,在這本書里可以找到很多共鳴。
書名讓人首先想到的是孔子那句經典論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南懷瑾曾這樣解釋這句話: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對人沒有仇怨;小人的心里永遠都有事情,不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
在傳統語境下,“小人”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大約相當于“一般人”的意思,即人生格局還不夠大、經常為生活的事情憂愁促狹的社會大多數。“小人”是一種中性描述,這個詞本身不存在階層歧視,即便自詡社會上流的人群,也是“小人”居多,他們可能過得很好,卻過得不明不白。
“小人”作為社會大多數這一事實,是永遠無法改變的,正因為它無處不在,才能顯示出“君子”人格的價值。盡管“君子”人格可貴,但獲得它以后,卻不見得會鶴立雞群、木秀于林,中國傳統文化里指向內心的價值模式,讓“君子”人格多數時候是通向內心自信與寧靜的路徑。譬如“魚目混珠”,雖然在同一個籮筐里,極少量的珍珠并不燦然,但魚目是魚目,珍珠畢竟是珍珠。
朱仲南先生的文章總是寫得很平靜,波瀾不驚,但我們卻可以從中讀出一種熱切:通過對生活中某些細膩的切面的思索與探尋,一同成為稀少珍珠中的一顆。
現在的人們思考與說話已經遠遠脫離經典語境,所以“君子”人格才變得遙不可及,普遍存在一種方法論的虛無。這本《給你一片坦蕩》,要言不煩地破解這種虛無觀。如果把“坦蕩”狹義理解為品行高潔、無愧于人,就強調了人格的先賦性,而當我們把它的意義還原為對生活和事理的精純通透,則完全可以后天獲致了。
面對生活,擁有一雙慧眼,是因為有心,能察人所不察。
書中《讓人難以理解的不良細節》一文,講了兩個老板對汽車使用遠光燈的故事。同一個小區,陳總不準司機使用遠光燈,因為感覺不禮貌,張老板喜歡讓司機開遠光燈,因為那樣可以讓人注意到自己的白色奔馳。一場生意往來讓他們有了交集,順利合作將可讓雙方都獲益頗豐。陳總在簽字之前了解到對方是張老板之后,卻決定放棄,因為“不顧別人感受,合作必不愉快”。對于張老板而言,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在不可預期的未來產生了蝴蝶效應,以他的性格一定會為此而悶悶不樂。一個又一個的效應疊加,就是“長戚戚”的意思了。而陳總在主動選擇的利益損失面前,“光風霽月”,坦坦蕩蕩。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行為受無意識支配。轉換為中國語境,這種“無意識”,就是我們所說的“宿命”,一種把一個人的人生導向一個既定的方向的神秘的存在。而“無意識”主要來自習慣,大多數人都不會對習慣做出價值判斷,所以“無意識”就會一直繼續。這本書提示人們,稀松平常的眼前事物其實充滿奧秘。
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能懂得人生的一切秘密。

樊樹志 著中華書局2015 年8 月版
本書從全球化的角度來解讀中國的歷史與社會變遷,在進一步推進晚明史研究的同時,對中國大歷史的變遷發展提出了新的見解—晚明大變局是中國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晚清以后中國社會發生顛覆性大變局的思想和文化潛源。五十余年明史研究及對中國歷史思考的結晶,是繼《晚明史》之后,對晚明歷史研究的又一力作。

林毅夫 / 姚洋 / 黃益平 著中信出版社2015 年9 月版
中國為什么要全面改革?改革如何啃“硬骨頭”?怎樣理解改革背景下的宏觀調控?中國房產會不會崩盤?如何化解地方債務難題? 怎樣應對中國老齡化問題?人民幣國際化有哪些新趨勢?一帶一路帶來的新機遇有哪些……“十三五”規劃核心智囊、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編選,關注中國改革9大核心命題,有觀點,有干貨,有助于民眾和政府讀懂當下局勢。

北島 編中信出版社2015 年8 月版
北島傾情邀約編選由舒婷、王安憶、大仙、顧彬等11位顧城的友人(包括知名的作家、詩人、學者和譯者)所寫的紀念顧城逝世二十周年的回憶性散文;66張珍貴歷史圖片。文章深切緬懷顧城及其至純至真的詩歌,內容包括對和顧城交往的回憶、夫婦二人生活點滴、對顧城詩歌的評價,以及對中國當代詩歌總體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