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梁


近日,一場有關土豆(學名馬鈴薯)的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中國種子協會等共同舉辦了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以馬鈴薯主糧化與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研討馬鈴薯主糧化的戰略意義、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及推進途徑。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會上指出,馬鈴薯主糧化開發是深入貫徹中央關于促進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新形勢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積極探索,要牢固樹立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的理念,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多措并舉,努力推動形成馬鈴薯與谷物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主糧消費營養健康的新要求。
《民生周刊》記者采訪發現,把土豆變成主糧,從中國農業部門、地方政府以及基層廣大種植戶的角度來說,無疑具有美妙的前景。然而,推行土豆變主糧這條路并不平坦,面臨諸多困局:難以改變的中國百姓數千年來形成的飲食習慣,推動高產優質品種種植過程相當復雜,以及加工業落后、產業優勢發揮不充分等。
主糧化事關大局
對于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來說,吃飯問題一直是頭等大事。不久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4~2023)》指出,未來中國的糧食自給率仍然保持較高水平。那么,在傳統三大糧食作物——稻谷、小麥、玉米產量提升空間不大的情況下,馬鈴薯主糧化,無疑給中國糧食增產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
余欣榮說,今后要通過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因地制宜地擴大種植面積,在不擠占三大主糧的前提下,由目前的8000多萬畝擴大到1.5億畝,把馬鈴薯畝產量提高到2噸以上,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黑龍江農科院脫毒苗木研究所副所長呂典秋表示,我國目前玉米、水稻、小麥的平均產量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因為耕地面積有限,增產空間也很小,提高產量的難度比較大。而對于馬鈴薯來說,全國平均產量低于世界水平,只是發達國家水平的1/3到1/2,我國人均消費馬鈴薯也只有14公斤,遠低于發達國家。馬鈴薯還有很大的增產潛力,只要加大對技術、品種、資金的投入,在不增加耕地面積的前提下,可以實現較大增產。
在耕地面積較廣的東北地區、華北北部地區以及西北地區,尤其是那些干旱半干旱地區,谷物類作物生長發育困難,產量很低,而馬鈴薯不僅能正常生長,還能減少水土流失。農業部去年在河北衡水組織試驗,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華北地下水超采區,完全雨養條件下馬鈴薯畝產仍達到1.8噸。農民種馬鈴薯省水、省肥、省藥,還省勁。有農業科研部門專家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在科研、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多環節加大投入,就能夠實現全國大面積的馬鈴薯增產,從而給農民以及馬鈴薯衍生產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
此外,將馬鈴薯主糧化,對我國南北方耕地結構布局和優化也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介紹,推動馬鈴薯主糧化,將來不僅僅是西北地區要發展,還要重點開發利用南方冬閑田。
他說:“第一,西北地區要推廣旱作節水技術,因地制宜發展馬鈴薯。第二,南方地區要充分利用冬閑田,擴大冬種馬鈴薯等作物。第三,在水資源短缺的華北等地區,適度改種一些節水作物,就包括馬鈴薯?!睋榻B,目前我國南方冬閑田面積在1億畝左右,種植耐寒、耐旱的馬鈴薯將會對土地合理利用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又不會對土地保墑造成太大影響。
目前,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總產量均為世界第一,雖然已經出口到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出口量較少,主要出口地為亞洲、非洲地區的發展中國家,部分出口至歐洲及美洲。近年來,馬鈴薯出口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對東盟、俄羅斯及其他鄰近國家或地區出口量增長較快。隨著馬鈴薯主糧化的推進,科研、生產、加工、流通環節上的進步,將會逐步改變以往以低端產品(鮮馬鈴薯或冷藏馬鈴薯)出口的局面,從而轉向深加工產品的出口創匯。
產區致富希望
雖然“土豆變主糧”還停留在研討或“擬推廣”階段,但畢竟有了農業部、農科院等權威機構的參與,還是讓土豆主產區上至政府下至普通種植戶,都看到了希望。
地處我國馬鈴薯種植最集中的西北產業帶,青海省在馬鈴薯種植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干旱、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使馬鈴薯成為青海種植面積僅次于油菜的作物。
隨著馬鈴薯主糧化消息的傳來,青海似乎迎來了一個農業發展的機遇。青海省農林科學院院長王艦表示:“雖然青海省馬鈴薯種植面積僅占全國2%,但在馬鈴薯脫毒、育種等技術方面,我們處在全國領先地位。今后,我省可利用高原現代農業綠色環保的特點,提高農作物產量附加值。目前,種植馬鈴薯已經是我省貧困地區老百姓的主要收入來源?!痹谕跖灴磥恚瑢ⅠR鈴薯提高到主食地位,最終受益的還是種植馬鈴薯的廣大農戶。
62歲的馬向忠是青海省互助縣的農民,用他的話說,“以前洋芋(土豆)就一直是我們這里的主糧,尤其是以前困難的時候,現在聽說這個(土豆變主糧)并不奇怪?!?/p>
馬向忠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作為農民,他最關心的是,土豆變主糧之后對家庭收入的影響?!耙惠呑臃N地,很清楚要想從土地里摳出錢來,方法只有兩個,一是提高產量,二是能賣出好價錢。如果能提供優良品種確保產量,能讓我們(把土豆)以合適的價格賣出去,那我肯定雙手贊成?!?/p>
蘇生福是青海省湟中縣某馬鈴薯營銷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在他看來,“土豆變主糧”無疑降低了種植戶的種植風險,國家號召開發馬鈴薯的主食產品和休閑食品,也為他們指明了發展道路?!拔覀兒献魃绗F在流轉承包了500畝地種洋芋,合作社的210戶成員種的是‘青薯9號’。今年趕上好收成,畝產能達到3000公斤,這兩天我們正在分紅。國家這么重視馬鈴薯,以后看來要擴大種植面積了?!?/p>
“現在我們光是在地里掙,以后還要想著在產品上掙,最充分地挖掘洋芋的附加值,實現產值最大化。”蘇生福說,在這種大好形勢下,合作社可能會恢復之前停掉的淀粉生產線,再考慮引進生產線,深加工土豆片、土豆條,為本地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
百姓能接受嗎?
馬鈴薯主糧化的內涵,就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
這些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是對中國人數千年來形成的飲食習慣的挑戰,是對現有馬鈴薯加工技術水平的挑戰,以及對中國百姓消費觀念的挑戰。
馬鈴薯有著低脂、低熱量、低糖、高膳食纖維等優于傳統主糧的特點,但千百年來都是把土豆作為蔬菜的中國百姓能接受馬鈴薯作為主糧嗎?
北京某餐館經營者陸春華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我覺得挺難的,顧客吃炒土豆絲、燉土豆都行,可如果主食就是土豆,大家可能很難接受,關鍵是很難改變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飲食方式。不過,換換形式還是可以,比如面條里摻入土豆粉制成土豆面條,面粉里摻入土豆粉做成各種點心?!?/p>
餐館經營者的意思很明確,如果像歐美人那樣以炸薯條、烤土豆作為主糧,在中國顯然行不通。但如果換換形式,在平時常吃的饅頭、包子、面條、面包中以土豆粉部分替代面粉,這樣則較為容易接受。對此,有農業部門專家表示,現在國內已經有比較好的技術基礎,并成功開發了馬鈴薯全粉占比35%以上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和面包等食品。有了技術基礎,眼下需要做的就是推廣,這需要各級農業部門以及相關生產企業下大功夫。
除了百姓能否在觀念上接受的問題,馬鈴薯主糧化還面臨不少技術障礙。有專家介紹,由于在加工手段和技術水平上的不足,馬鈴薯加工還做不到像小麥、稻谷、玉米那樣規?;?,于是加工成本高的問題嚴重制約著馬鈴薯主糧化進程。山東農科院馬鈴薯專家王培倫介紹:“目前,對于馬鈴薯加工企業來說,成本過高與新鮮土豆保存受時間限制等很多因素有關?!?/p>
業內專家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馬鈴薯主糧化是個利國利民的好事,對于國家糧食戰略、百姓飲食結構改善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要推動馬鈴薯主糧化,還需要一段很長的路?,F階段,農業主管部門應該多在科研上下功夫,通過科技手段,增加馬鈴薯產量,促進加工企業提升產能、降低成本,讓馬鈴薯制成品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