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嘉木

中國目前最迫切的問題和挑戰就是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教育承擔著重大的責任。于是,一個開放、綠色的學校就成為OPEN建筑事務所的回應,這也與北京四中房山校區“學校成為教科書”的要求不謀而合。
在學校種地的可能
李虎和黃文菁真正對學校有切身體會始于為女兒找小學,那時作為OPEN建筑事務所合伙人的夫妻倆,正為北京四中房山校區做競賽方案。
印象中的學??贪灞J?,于是他們帶孩子去一個名氣很大的國際學校面試,一進去就被“雷”了?!拔覀兊暮⒆硬荒軄磉@兒上學。”
李虎形容,那是一個特別土豪、特別有壓迫感的學校,某種程度上其實更保守。中庭尺度很大,帶環形走廊,好像是一個交流空間,可交流只停留在表面,女兒說在這種地方容易患上恐懼癥。最后他們找到的是一所介于兩種教育模式之間的學校。
考察學校的過程也促使他們思考:一個理想中的校園什么樣?李虎說起兩件事。一件事是他2010年在臺灣訪問期間去了臺南的安吉樹屋,在那所老房子里已經分不清到底是幾棵榕樹與房子纏繞交融在一起,讓人下意識去重新思考建筑與自然的關系。
另一件事是他參觀葡萄牙波爾圖歌劇院時,發現音樂廳側墻上有個巨大的玻璃窗,這是為那些支付不起音樂會票價的人開設的。李虎說,這是支撐OPEN建筑實踐的兩大共識,即通過空間的營造,重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因此,一個理想的校園就是通過建造去創造“第二自然”,一個開放性的田園學校。
在校區設計中觸動他們的,還有四中校長劉長銘說起的一件事。黃文菁說,劉校長曾想在北京郊區找地,讓學生周末去種地。地都找好了,學生卻很難堅持,因為離位于市中心的學校太遠。劉校長感嘆,學生脫離了真實的土地,對自然、耕種、植被缺乏基本了解。李虎和黃文菁當時就想,房山校區一定要給“種地”制造機會。
房山校區位于北京西南五環外,原本是城市邊緣的一片農田。在李虎和黃文菁最初拿到競賽任務書時,得知是一所36班完全中學,用地約4公頃,建筑面積4000平米。李虎說,一開始還覺得校園挺大的,但當他們把一個400米跑道的操場放進去后,就發現面積正好少了一半,剩下一半的容積率一下子從1.0變成2.0了。再加上中小學設計規范中對功能布局、日照時長等的限制,用地就更緊張?!皠e墅的容積率是0.3到0.5,聯排的容積率是0.7,2.0的容積率意味著基本沒有公共空間,所以各地學校都是中規中矩的方盒子造型?!?/p>
場地的緊張反而激發了他們在垂直方向上創造多層地面的設計策略。黃文菁解釋,學校的功能空間被組織成上下兩部分,從入口進入,向上走是教室、實驗室、學生宿舍和行政樓等重復性空間,但形態上并不拘泥,各個功能區之間有擴展、彎曲和分支,但全部連接在一起。在這個巨構中,主要交通流線被拓展為創建社交空間的室內場所。向下則是一些大體量、非重復性的公共空間,如食堂、禮堂、游泳池、竹園、操場等,給人一種在城市街道里行走的感覺。上下兩部分并不割裂,下部的各個不同高度的功能空間推動上部地面隆起成不同形態的“山丘”,它們的屋頂以景觀園林的形式成為新的起伏開放的公共空間。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黃匯主持了2012年新版《中小學校設計規范》的編制,她也是北京四中房山校區投標方案的評審組長。她擬定的設計“任務書”遵循了新規范,而且比新規范要求還要高,比如加入了很多培養學生素質的功能空間,像工作室、社團活動室、音樂教室、形體教室,甚至還要求有一個動物園。由此帶來的挑戰是,每層空間都不一樣,同層間的每一間教室也都不一樣,沒有單一的確定功能,處理起來非常復雜。李虎說,這樣一個有著復雜功能、像小城市一樣的公共建筑,不僅與教育的多樣性息息相關,更能重構人與建筑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一種更好的“城市性”的啟發。
“任務書”強調的另一點是綠色,這也是劉長銘對“學校成為教科書”的一個要求。黃匯說,從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看,如果建筑尊重自然環境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就已經綠色了。但四中新校區難得的地方是改造了地形地貌,設計師創造性地營造了一些地形,把地上地下的界面模糊了,使得這塊地發揮了更大效益。
此外,為了最大化地利用自然通風和自然光線,減少冬天及夏天的冷熱負荷,被動式節能策略幾乎運用在設計的方方面面,大到建筑的布局和幾何形態,小到窗戶的細部設計。加之操場下雨水回收設施和地源熱泵的利用,讓校園成為了首批達到國家綠色三星建筑標準的中學建筑。
“綠色”不僅是個技術指標,李虎和黃文菁沒有忘記在學校種地的承諾,他們將屋頂開辟為一個有機農場,提供了36塊試驗田,讓未來36個班的學生有機會親近土地。負責文化創意的張明月老師說,覆土將近半米高的屋頂農田,也有吸收熱輻射的作用,讓頂層冬暖夏涼。2014年9月招收的4個初中班、兩個高中班,已經試種了6塊地,小麥、油菜、蒜苗、香菜,秋天播種下去,勞技課上定期澆水施肥,油菜已經收過一次,當天大家都在食堂里嘗到了自己種的菜。
誰的學校
帶記者參觀校園的是初一學生劉夢笛,她是新學校首批招收的180名學生之一。她說,每個學生都有一份學校導覽圖,所有參觀講解都由學生志愿者擔任。
她帶領記者穿行在上層的教學空間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采光和通風充足的連貫走廊,這在校園建筑中是稀有甚至奢侈的。李虎介紹,在學校用地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傳統做法是中間設置走廊,兩側是教學樓和辦公樓。但他們堅持采用單側廊道,就是希望讓孩子們能接觸外面的空氣,一定要有南北通透的穿堂風。他們在一些學校調研發現,學校的一大問題是課間時間短,一下課老師和學生都在跑,要跑到上下一節課的地方,所以一個連通的走廊空間特別重要。
此外還有課間活動場地,雖然有400米跑道的操場,但在10分鐘內跑到操場活動一圈再上來幾乎不可能,因此學生都集中在走廊里活動,尤其在霧霾天里一個利用率高的走廊是最實用的解決方案。走廊里陳設著木工作品,乒乓球臺,甚至還有一艘八人標準賽艇。走廊里還不時閃現半圍合的“島嶼”,李虎說,里面可以開展小型討論,進行社團活動,舉辦小型音樂會……
寬大的走廊像建筑的根,面向廊道的一面用了磨砂玻璃、局部透明玻璃。這是項目組一位日本建筑師專門調查日本中小學得來的經驗:兩面采光,室內的光照會更均勻,如果只有南向強烈的單側光,會影響學生視力。
教室外的廊道里還有柜子和書架,這是從老四中延續的傳統,繼承的另一傳統是六角形教室。李虎介紹,這樣提供了正規與非正規授課的差別使用,老師可以在黑板前講,也可以讓學生把椅子調90度,在教室側面講。而且,教室南面的窗子開得很低,窗臺很深,這是根據太陽高度角仔細測算過的,窗臺上可以種花,他們在操場旁還設計了一個真正的動物園。
連通上下兩層空間的樓梯保持了混凝土的樸素,但24個樓梯造型和開窗方式絕不雷同。從樓梯向下走是一些更靈活的活動空間,比如食堂、游泳館、音樂教室、舞蹈教室。張明月說,舞蹈教室外的景觀庭院是分布在校園不同區域的6塊戶外空間之一,根據地形設置了不同的植被和主題,有詩歌花園、室外劇場、竹園等,他們會把很多活動放在室外進行,學生們早晚也會來誦讀,頗有孔子“習禮大樹下,授課杏林旁”的情境。
房山校區副校長黃春認為,校園設計帶給使用者更多可能性。他希望學校是個舞臺,學生是演員,而且沒有劇本限定。他曾經去上千所學校考察過,無一例外都是被分隔成一棟棟樓、一間間房子,而在這里沒有屋子的概念,走到哪兒都是連通的。
黃春曾在四中本部擔任了12年的語文老師,他心目中的語文教育已經不是在課堂死讀書。他說,語文就是生活,第一件事是讀書。今年他會在每間教室后面設立書墻,讓大家養成分享圖書的習慣。第二件事是行走。他們設置了人文游學課程,鼓勵學生走出校門。第三件事是生活。黃春眼里的生活教育不僅是做飯、洗衣服這種實用技能,而是創造生活的快樂。農場種菜、養動物也不是為了收獲結果,而是讓學生親近土地,親近動物,有生態意識。
黃春說,四中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他說,一個開放的、人性化的校園空間,也為學生、老師、家長提供了一個共同成長的地方,談不上誰教育誰。學生喜歡這個地方,自然就會成為這兒的主人,這也是“學校成為教科書”的本意。已經有學生給學校管理提出意見了,比如把全部燈都打開太浪費電,為什么不試驗用人力發電,可以把跑步機上運動出來的能量轉化為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