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會在“科幻寫作眾人談”欄目提供(最大程度上的)相關人士與科幻寫作相關的態度、看法、心得……諸如此類。形式為訪談、專論、散文、觀點辯論/對比……等等。

這期我們請到了中國臺灣科幻作家平宗奇。他刊登在《科幻世界》2013年3月刊的《智能型人生》獲得了第五屆“科幻星云獎”短篇小說獎金獎。
宗奇兄要求使用Skype進行訪談,以使表達更具連續性。經過了兩天的設備調整和測試,從辦公桌下電腦機箱里爬出來的本維終于聽到了他堅定而決絕的聲音。這聲音與之前照片上看到的那張萌萌的圓臉反差甚大。
奇奇對臺灣的科幻市場、科幻作者的自我定位和日常寫作等都有獨到的觀察和見解。以下內容就是根據近一百分鐘的訪談錄音整理而成的。
關于臺灣的科幻
王維劍(以下簡稱劍):關于大陸和臺灣的科幻圈有什么差別,之前你提到說臺灣的科幻迷以動漫影視和游戲為主,而且好多作者沒有日常發表的平臺。如果直接出書的話,書上又不能直接提到“科幻”的字樣。那么,在臺灣的科幻圖書市場如何?
平宗奇(以下簡稱奇):真的不怎么樣。即使世界著名的科幻作者,在臺灣也只有一兩家出版社有相關的書系。比如書封上印著“科幻噴射推進實驗室”,只通過這種比較隱晦的方式告訴你它是科幻作品。與臺灣相比,大陸不會把輕小說歸類到科幻,而更著重發展比較正統、有更多人文關懷和文學性的科幻作品,眼界不會鎖定在只滿足青少年的幻想。
劍:大陸這邊會有專門的出版社做輕小說。
奇:嗯。我感覺貴社會比較不喜歡輕小說的稿子。
劍:這種類型的作品可能較少上刊。因為一般都會要求作品有一個科幻的內核,從科技方面能自圓其說的點子在里面。
奇:其實自圓其說這個,要看作者怎么寫設定。(笑)其實這個是可以跳過去的,只是大家沒有抓得很好而已。
關于“智能型人生”
劍:剛好說到科幻點子,那我們接著聊聊你后面要出的作品吧,也就是“智能型人生”系列。已經發表的三篇作品前面有一個簡單的背景敘述。但關于APP,是否能再詳細解釋一下,因為當時的注釋不是很清楚。
奇:就是Application(應用程序)的縮寫,類似智能手機的APP。
劍:那么它你的作品里的作用是?
奇:其實我是給它一個開放性的架構。它可以使用很多種功能,跟智能手機的APP類似。APP有什么功能,智能手機就有什么功能。智能型人生用的APP一樣。在我看來,科幻是一些一般的科學能夠解釋的設定,加上幻想的內邏輯,兩者結合起來的東西。你剛才有提到自圓其說的部分,其實“智能型人生”不是賣什么人生給你,而是你用了我這個東西,你就可以過你喜歡的超級人生。就像賣車,不是宣傳這個車怎么樣,而是側重說你開著這輛車有多帥,你會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我作品這樣取名,也是這個意思。我們躺在家里,用不止一個人偶出去做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還可以不斷在人偶間切換——第一篇《智能型人生》的APP就是一個分身賬號。就好像網絡游戲可以使用軟件代練,其實人不在電腦前。而軟件代練的效果跟真人操作是有差異的。我們盡量想在各個方面表現完美,所以我們使用分身來替代我們做事。結果這個分身表現得太完美了,而完美就需要付出代價——所以我不是一個(在各方面)追求最完美的人,只專注在一個專業上。
劍:我覺得從你的設定可以推出更極端的情況,因為人偶不需要在人類的環境中生活。至少社會環境會因為人偶的存在慢慢發生變化。
奇:對于科幻創作來說,超現實的合理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思維。那么人偶就應該縮小,或者人們直接在虛擬空間交流。但是科幻老手才能注意這里的破綻。(笑)寫第一篇故事時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其實“智能型人生”是一個譬喻,同手機的APP對等。得到這樣一個超現實的想法時,我就不再去動,不讓它同生活的概念背離太多。《智能型人生》只有3500字,花太多篇幅去講背景就斷掉了劇情。而像現在這樣通過場景切換,有些內容讀者會自然理解,就不需要太多解釋。設定在這里只是吸引讀者的一個方法。因為后面還有其它的故事使用相同的設定,所以一開始我不會把重點放在顯示設定的合理性上。
劍:那么,后面的故事還有怎樣的變化呢?
奇:這個,我開始會說做一些轉換。譬如意識投射在人偶身上,如果人偶塞入了別的意識,或者別人借用了人偶,或者利用人偶替人懷孕,或者讓人偶代替我們做那些我們不得不做,但又覺得很麻煩的事情。再比如有人用人偶來騷擾我們……就跟我們用智能型手機會遇到各種麻煩——兩者相去不遠。我曾經說過,我會基于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去做科幻寫作,或者預見到未來會有什么樣的問題,我也會去反映——這算是創作的精神或目的。通過故事,我能以一種具體的方式與讀者分享我思考這些問題的結果,這讓我感到快樂。
劍:這就涉及到寫作過程了。剛才你提到,作品中會展現自己的思考。那思考和你的寫作有怎樣的相互作用呢?
奇:大部分是自己先想出來的,這點上我跟別人不一樣。至少與寫作沙龍里的其他文友不同。我希望,并且也可以寫這樣的設定,比如有外星人入侵,婚姻關系中的互不信任,親子關系的撕裂,——老一輩的作者可能發現這類題材已經用完了,但我們這個時代,我覺得不要講到外星人就一定講外星艦隊如何如何。所以當想到一個點子的時候我不會直接寫,而是按下來,有時按上一兩個月。比如“智能型人生”的點子我按了兩三個月,直到找到一些與它相符合的小點子,我才會構思故事。
劍:也就是說,當你動筆的時候,這個故事已經成型了是吧?
奇:會先寫人物履歷、獨白、場景。人物履歷比較重要。因為在短篇小說里面,我們沒有篇幅去慢慢雕塑人物的性格,所以我會先把人物設定好再把TA放進故事里面。
關于作者沙龍
劍:宗奇兄還說過自己會參與辦活動,這主要是指寫作沙龍么?
奇:對。寫作沙龍是幾個人的固定聚會,每個月交一段或一篇稿,讓彼此互相指正。我們四、五個星期聚會一次。寫作者得在聚會三天前交稿出來,讓大家先讀過。聚會時,我們會從交稿順序來決定上臺被“檢討”的先后順序。這個月(十一月)辦沙龍前我們還有一個《三體》的讀書會。之前我也搭媒體朋友的順風車,聽了六先生一個多小時的專訪。(笑)他平常怎么分配自己的時間,以及他的專注度,我覺得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劍:的確。我同他聊時還真沒挖出這些呀。(笑)之前提到說寫作沙龍中,作者之間會比較直接地談論彼此的作品。但達到了什么樣的開放程度?剛開始的時候大家有沒有感覺不適之類的情況呢?
奇:哇,這個問題很有張力呀!其實一開始我們比較不太好拿捏,不是對輕重,而是沒什么自信,都想先解釋自己的作品,但慢慢就不解釋了。因為先聽了解釋,一些疑惑就可以提前解開,這跟第一時間閱讀的感受不同。事實上,作者沒法跟每一個讀者解釋他的作品。也有些時候,大家會在一個問題上討論下去,而忽略了作者的感受;或者比較表面地理解彼此的話,缺乏整體的思考,這就可能會吵起來或者變成“批斗大會”。所以有些只想寫自己喜歡的作品的作者后來就離開了。但我覺得這也不打緊,因為稿子賣得好恐怕是要為他人而寫的。
也許純文學作者,比如像莫言可以去嘗試別人沒有寫過的東西,但通俗文學或者說大眾小說就不能這樣。因此在寫作沙龍中我們會抽離個人和作者的情感——或者不顧慮這個問題,盡量把小說評論到位。但作品總會帶有作者的特質,所以我也提醒大家在作者寫得比較用心或者精彩的地方,多給一點鼓勵。當對方覺得我們的確是在發現TA的優點的時候,TA才會意識到一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
初稿寫成后能放一段時間使自己的情緒冷下來,之后非常嚴格和客觀地看自己的初稿,這樣的作者都有進步。他們會漸漸明白讀者會怎么看自己的作品,為什么讀者會產生了誤會,知道在哪個地方下手能讓讀者更快地進入狀況,更容易看懂并享受作品的樂趣。這也是我自己的體會。
對寫作影響最大的事件
劍:關于以往經歷中對自己寫作影響最大的事,你首先提到的是腰部受傷。這讓你不能睡軟床,而且現在要站著寫作。除了身體上的影響,還有什么呢?
奇:因為腰部肌肉拉傷,不能久坐,平常習慣的姿勢也都會有一些改變,結果其他部位也跟著受傷——我好像蠻容易受傷的。(汗)受傷之后,我對金融海嘯(2008年)后的社會狀況有了更深的理解。那時能工作的人工作做不完,努力地在工作著;而比較沒資格工作的人,常常只能閑在那兒,不會有夠組織家庭的收入。這樣的世界是有一些不公平,也有一些無奈。因為不是每個人工作的目的都是為了更上一層樓,要成為大老板。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生產自動化,不花很多腦力和心思去協調的工作很容易被機器取代掉。不管多好的工人都面臨這個危機。不講興趣和樂趣、只要求標準動作的這種工作,可能會慢慢消失。所以我會思考自己有什么才能。當我開始用一些算是天賦的東西(指那種能坐下來幾個小時讀書或寫作的耐心與專注)來工作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可以放棄娛樂或者計劃要吃、用、旅游之類的欲望。這在別人看來簡直是吊詭了。我現在看來,掙錢反倒不是第一順位的,重點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無論是寫作品還是交作品——這種想法可能比較健康。不會考慮今后會到哪里演講或者發表意見之類的。
關于學習科幻寫作
奇:《科幻世界》有一個單元叫做“校園之星”,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
劍:有的有的,從這期開始由我負責。
奇:我去年才看到有這個的。套句電影臺詞來講,根本是“佛心來著”的。這個專欄已經持續十幾年了,而且楊楓老師好像也有講評過。雖然可能要花一點時間讀懂學子們的作品,但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非常偉大的工作。
劍:對。兩位主編都提到過,這個欄目無論如何都要繼續做。
奇:我認為《科幻世界》能成為中國甚至是華人世界第一科幻品牌,這個欄目有它特別的意義和價值在。它給學子們這個機會。我是不曉得有這個欄目,否則學生時代早就投稿了。我非常推薦并且向這個欄目致意。
劍:謝謝!
奇:其實學生因為有課業壓力,往往都會靠熱情支持寫作。
劍:是的,所以我們在回復的時候——不只是對“校園之星”欄目的來稿——都會特別小心,盡可能不傷害這種創作熱情。
奇:希望我這么說不會顯得太惡毒。就是據我了解真正有創作熱情的人,你怎么傷害,TA都不會放棄。TA會擱下筆,過兩個月之后跟你說“哎我又有個新的點子了”。(笑)寫科幻小說其實是物質成本很低的一種創作方式,但與其它媒體競爭讀者注意力的難度也更大。這是我們科幻創作者不斷努力不斷自我審查的一個標準:我們能不能將讀者從電視、電腦前,從電腦、手機游戲里吸引過來,讓他們坐在桌前或者躺在床上,好好地讀小說?我們是不是能講出更有趣更熱鬧,讓讀者更容易投入的故事?僅僅互相比誰的小說更好是不夠的。僅僅做這種比較會讓自己的作品不夠周到,不夠體貼,沒有辦法跟新媒介的文本競爭,除非把每一個故事都做成新媒介。但這不切實際。所以先要把每個故事的本質控管好。作者得多想用什么方法舉例、展現才能讓讀者更容易清楚并接受這個世界觀,而不總是鋪陳許多背景。
科幻作者往往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讀者讀作品時會對內容有一個預設和期待。既照顧到讀者的看點,又表現自己的東西,我覺得這是很好玩、很值得挑戰的事情。我會繼續挑戰它。
劍:最后,你對初學科幻寫作的人有什么建議呢?
奇:先從短篇開始寫。這樣能肆無忌憚用撿到的點子、靈光一閃的點子磨筆尖。不要對故事設限,撒下種子,就讓它深入下去。要開花結果而非走馬看花,搞成一鍋雜燴的話,就不深刻。故事和寫作技能方面,可以先從觀察身邊的人下手,從日常生活的胡思亂想開始寫。看到特別的情境或景物,腦中可以想想怎么鋪陳,怎么比喻。科幻小說的點子其實只有兩種:新科技與新發現。很簡單吧?
隨時準備小筆記本,想到什么點子就寫下來。有故事規劃,就趕快整理進故事的脈絡,整成一個個資料夾,等候點燃引線的火星。不要限定從科幻或奇幻小說里學寫作。有趣的好作品就讀,很精彩的,就抄下來,包準進步神速。所有的妙點子都是參考差一些的點子來的,所以不要迷別人的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