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篩子

假如你是一家工廠的普通工人,被要求參加一個投票,這投票只有兩個選項:一、同意一位歇了很久病假的工友回到工作崗位;二、讓那工友離開,你還會得到1000元獎金,你會怎樣選擇呢?
電影《兩天一夜》就圍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投票展開了故事。該片代表比利時參加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角逐,還獲得了最佳女主角提名,飾演女主角的,是曾經憑《玫瑰人生》獲奧斯卡影后的瑪麗昂·歌迪亞。雖有大明星參演,但影片從故事到場景都簡單得很,可以說是典型的“以小見大”。
故事情節展開得十分干凈利落,開始不久,就給出了“在獎金和工友間選擇投票”的設定,從對白中我們得知,此前已有一輪類似投票,14人投給獎金,只有2人寧可放棄獎金希望工友留下來。由瑪麗昂·歌迪亞飾演的女主角,就是這個被投票的對象。她剛開始出現在我們面前時,精神脆弱看起來不堪一擊,的確讓人懷疑能否勝任任何工作,但好在朋友幫她爭取到了再次投票的機會,投票時間是即將到來的下周一。于是,女主角在丈夫的鼓勵下,決定利用雙休日的“兩天一夜”,挨家挨戶訪問工友們,希望能讓投給獎金的人改變主意,為自己贏回工作的機會。

一個人要說服十幾個人在投票中改變主意,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著名的法庭電影《十二怒漢》?不同的是,法庭審判結果和那12名陪審員并沒有切身聯系,而本片的投票和每個人都關系密切。跟隨著女主人公一戶戶的走訪,我們看到有的工友正在裝修房子,有的剛剛離婚搬進單身公寓,也有的家中新添了人口,還有的背著老婆在外面打零工,只是簡單的一窺,卻讓我們不自覺地審視了每個人的家庭狀況,判斷他們是否實在需要那1000元獎金。
可有時候,經濟狀況也并不一定起決定性作用,我們看到有的人明明在家卻裝作外出,連見都不愿見女主角一面,也有人回憶起曾受到女主角的熱情幫助,懺悔自己在首次投票中的自私選擇……所有這些人,我們只是透過微小片段與他們結識。而這些看似松散隨意的細節,都來劇本精心的安排,每個人在極有限時間里所展現的特質,都值得觀者細細回味。
對這些投票人來講,看似每個人遇到的問題都一樣,但因為各自生活和性格的差異,反映到這件事上,他們看問題的角度是各不相同的,也正因此,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影片做得最好的,是沒有刻意去評判每個人,而是平靜地向我們展示人的想法和行為的多樣性。而故事的平靜還源于女主角的平靜——雖然保住工作對她來說是天大的事,但對每個拒絕給自己投票的工友,女主角并沒有因此向對方表達不滿,她甚至多次跟丈夫說“如果是我,我也會選獎金”,“我覺得自己在偷他們的獎金”,“我這是在人家的家庭中制造矛盾”。
和《十二怒漢》里的“8號陪審員”不同,這位“說服者”看起來十分脆弱,令人懷疑導致她離開工作崗位的是某種精神抑郁類疾病,在兩天一夜的勸說過程中,她也時常需要借助藥物來穩定自己的情緒。但也正是這短暫的兩天一夜中,她在一次次拒絕中學會堅強,從一次次成功中獲取力量,尤其是影片結尾一個有點意外的設定,讓女主角自身面臨和投票類似的選擇題,而最終的選擇,讓人看到了她在這件事中獲得的成長。
哪怕軟弱如她,也可以變得堅強。影片從投票開始,最終卻讓投票結果成了次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