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戀
【摘要】如今,中國紀錄片已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受眾“精英化”傾向值得關注與思考。本文從文化學的角度出發,以當下熱播的紀錄片為案例進行具體分析,以期從受眾層面探索中國紀錄片的“精英化”與“大眾化”的雙向發展模式。
【關鍵詞】紀錄片 精英化 大眾化
從中國第一部紀錄片《定軍山》誕生,經過不同時代的發展,如今中國紀錄片逐漸走向國際化路線。紀錄片本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隨著社會的變化,現已成為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軟實力。當下,對中國紀錄片的現狀,人們理解各異、評價不一,但是無論怎樣看待,中國紀錄片到目前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出現了一批紀錄片名家,也出現了湖北、四川、大連、上海等在全國有很大影響的創作群體,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但是,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兩面性,在中國紀錄片發展繁榮的背后,也潛藏著些許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受眾的定位。借鑒成功作品的創作風格,實行精英和大眾層次觀眾的雙軌制,開辟本土化紀錄片的新道路,這是艱難而具有挑戰的歷程。在學習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同時,深入挖掘中國民族特色,有助于為國產紀錄片吸引更多的觀眾,走向更加廣闊的未來。
一、中國紀錄片的現狀與問題
越來越多的紀錄片產生,但受眾層面卻更多的定位于知識分子、企業家等社會的精英人士,所以紀錄片還未能像電影一樣在各大院線上映,成為人們休閑欣賞的影片,這就是所謂的中國紀錄片受眾“精英化”現象。“精英化”現象有利也有弊,精英人士普遍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品位,這就要求紀錄片的創作團隊也要具有同樣的知識背景,才能創作出高水準的作品,做到真正與國際接軌。所以,現如今央視九套制作的紀錄片不僅體現中國文化,技術上也不斷與時俱進。但一味地注重質的飛躍,無形中會忽視現實存在的一些問題。透過精英化現象,可以看到許多本質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使中國紀錄片得到更好的發展,在國際上展現我國的風采。
1、大制作大題材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不斷進步,紀錄片的創作也愈加偏向于大制作大題材,這樣的紀錄片能夠給人一種宏偉大氣的感覺。一部紀錄片的誕生總是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制作出來的作品從畫面質量到后期處理都非常的精美,可并不是每一部紀錄片都能廣為人知,許多影片在國際上獲得獎項,卻沒有得到大眾的青睞。這也使得紀錄片成為高層次消費,只能貼上“國家形象”標簽的原因所在。而為了充分展現國家的形象,對于題材的選擇更多是歷史類、人文類以及探秘類等,每種類型都需要觀眾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
2、模仿成風
創新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難點,不論是中國的紀錄片還是電視節目,模仿問題隨處可見。一部優秀的紀錄片誕生之后,許多類似的作品又開始生產,這不僅會導致觀眾的審美疲勞,也會使創作者陷入思維局限。
二、對成功案例的文化反思
每一階段都有一些成功的紀錄片,就像《滔滔小河》和《舌尖上的中國》,主題深刻、鏡頭唯美、氣勢宏偉等優點數不勝數。兩部紀錄片是完全不同的類型,前者是考古探秘類,后者是中國傳統文化類的,但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向世界展示中國的風貌。這兩部紀錄片,成功背后也需要引起更多人的思考。
1、敘事與技術相結合
《滔滔小河》講述的是探尋神秘的沙漠墓地,根據歷史資料來找尋沉睡了3800年的“小河公主”。和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相比較而言,《滔滔小河》在后期制作上確實很精湛,但是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卻更加經典,因為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影片深層次的內涵,更能透析當下社會現狀和人性本質。這也就涉及到了紀錄片的真實性問題,對于考古探秘類的紀錄片,擁有確切的歷史證據非常重要,這樣才能保證紀錄片具有說服力。而如何還原歷史又是紀錄片的一大難題,《滔滔小河》中運用了戲劇性,也就是利用演員的表演來還原當時的場景,這是有悖于紀錄片的規律的,不應該為了某種效果而刻意打破事實的真相,會致使紀錄片與故事片混淆。從紀錄影像的發展歷史來看,盡管“真實”一直是紀錄影像工作者追求的目標,然而在對“真”的追求中,其觀念和方法上則各不相同。此外,考古探秘類的紀錄片不易被廣大百姓接受,更多收看的是社會精英人群,從整體發展趨勢來看,人文歷史類的紀錄片數量在不斷增多,受眾數量卻沒有上漲。從全國的教育水平來看,中國的文化教育程度是呈金字塔形的,我國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分布不均,而金字塔形的頂部才是社會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紀錄片實質上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以挖掘。在一些偏遠的貧閑山區,人民的基本溫暖都得不到保證,又談何紀錄片的普及,創作者們要記錄現實,才能引起觀眾心靈的共鳴。
2、民族文化認同
與《滔滔小河》不同的是,《舌尖上的中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類的紀錄片,成為了2012年最火熱紀錄片之一,也是第一部推出續集的紀錄片,開辟了中國紀錄片的新天地。在這部影片中,更多的人只是看到了畫面精美的美食,卻沒有看到作品真正表達的民族文化。美食在中國有著博大精深的學問,而民族意識遠遠超出了美食本身所承載的意義。在這部影片中,觀眾可以欣賞到各個地方不同的美食,比較貼近百姓的生活。可僅僅停留在美食文化的層面是不夠的,我們應該注意到作品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而這個層面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清楚,無形中也體現了紀錄片的“精英化”現象。民族文化包含很多,《舌尖上的中國》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各個地方的生存狀態,知道了自己所處國度的嶄新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維護本國民族文化的安全與穩定,構建民族內在共同文化意識形態,以實現文化的認同。只有形成這種共識,才能更好地團結人民,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共創美好家同。
三、提升與發展
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中國紀錄片,已經進入到了新的階段,在擁有眾多人口的中國,還可以培養更多的固定受眾。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嘗試動畫紀錄片方式,正如邁克爾·摩爾的《華氏911》將動畫元素加入了政治紀錄片中,卻未顯得突兀;以及逐漸流行的微紀錄片,吸引大眾將目光放在身邊的人和事上。對于中國紀錄片未來的方向,主要先定位于國內,向國外傳播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優秀作品,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主要有下列一些途徑:
1、精英化與大眾化雙向發展
從目前的現實狀況考慮,紀錄片精英化現象的出現正是中國紀錄片發展不能適應社會轉型的映照。正如近來熱播于網絡的《五大道》,在滄桑巨變中看盡中國的歷史,這些紀錄片的受眾主要定位于精英人群;而像剛剛播出的《中國人的活法》,這些是中國百姓的生活縮影,目標定位于大眾。從長遠角度考慮,中國紀錄片的發展不能僅局限于社會精英人士,還需要更多的大眾來支持,所以創作出適合大眾審美需求的紀錄片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使精英化與大眾化雙向發展的同時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是藝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與此同時,從文化教育人手,增強國民的綜合文化素養,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擴大紀錄片的受眾,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2、關注現實
紀錄片的選題明確細化,大多數紀錄片專注于歷史、人文、科技之類的主題,真正關注現實問題的創作人員數量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真正能夠觸動百姓心靈的還是社會的現實問題,更加貼近他們的生活。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如今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我們的生活里,依舊存在太多的弱勢群體,他們需要一些平臺來講述他們的故事,讓人們真正了解到他們的生活狀況,這些都是需要真真切切去面對的問題。紀錄片雖不是新聞報道,它不一定追求時效性,但更需準確地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更全面地攫取社會生活的多重聯系,從而達到與觀眾溝通、交流,讓觀眾在接受中認可,在認可中思索,真正使紀錄片成為一種真實反映生活和歷史,藝術地發現良知和善意,不著斧鑿之痕地進行人文關懷的有品位的影響文化產品。中國的紀錄片不應該只體現國家的風貌、歷史的悠久,也需要激醒更多人性的關懷,一個充滿“善”的國度,才能一直強大下去。
3、挖掘地方文化
中國紀錄片“精英化”現象不只是受眾的問題,在媒介方面也存在著些許不足。真正優秀的紀錄片創作者不應該被地方所限制,這就需要政府采取相應的政策,為廣大的電視創作者提供平臺,做到各個地方的均衡發展。每個地方的人文風俗各異,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故事,應該為中小電視臺創造更好的創作環境,來紀錄下每個地方特有的文化特色。同時,也要加強各地之間的文化交流,以便更好地相互學習。相信經過紀錄片創作者的不懈努力,未來的中國紀錄片既能“精英化”,也能“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