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曉
【摘要】近年來,通過集中報道同類事件為公眾設置議題是媒體上常見的現象,而隨著自媒體的傳播賦權,媒體不再是公眾獲知信息的唯一信源,議程設置的傳統模式被打破。本文通過對高校校園傷害案集中報道的梳理,思考新媒體環境中,媒體與受眾雙方作用下集中報道的成因。
【關鍵詞】集中報道議程設置新媒體 高校校園傷害案
2013年4月15日至17日,有四起高校校同的傷害事件以非常緊湊的態勢進入了公眾的視野。案件的信息由不同機構的官方認證微博發出后,便受到各大媒體官方微博的注意,被及時轉發和發布,繼而,各類傳統媒體也對案件做了擴展報道。一時之間,微博輿論場中,公眾對于逝者的同情,關于案件細節、高校安全的討論等持續升溫,“感謝舍友不殺之恩”等話題被熱議。
而在慨嘆之外,反觀此次的集中報道,筆者不禁疑問,媒體對于案件的呈現是僅限于時間上的集中,對四起案件做了客觀常規的報道,還是存在新聞選擇的慣性,以顯著的連續報道為公眾設置了議題?
一、事件回顧
事件始于2013年4月15日晚22時13分,復旦大學的新浪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該校一名醫科在讀研究生黃某因身體不適人院,經警方調查,在其寢室飲水機內檢出有毒化合物,次日下午15時29分再次發布微博通報黃某離世。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各媒體的關注,頭條新聞、人民日報等媒體官方微博均在4月15日當晚即轉發或發布相關微博,并持續更新案件的最新進展以及知情人爆料,隨后紙媒《東方早報》、《21世紀經濟報道》,電視媒體央視、北京衛視等也做了相關的擴展報道和評論。
各媒體在報道復旦投毒案的時候,都不約而同的提及了1995年的清華投毒案,其中頭條新聞在4月15日晚22時56分發布復旦投毒案的微博后,于4月16的00時32分,即發布微博:“再讀新聞一清華女生朱令鉈中毒事件”,并給出詳細新聞鏈接。
而在網友們還在為兩起投毒案的細節背景抽絲剝繭之際,4月17日這一天內,微博又爆出三起高校校同傷害案:
17日的11時48分,南航金城學院官方的賬號發布微博:“我院兩名同宿舍的同學因瑣事發生口角,其中一名同學在沖突中被另一方刺傷,經送醫院搶救無效身亡”。12時37分人民日報的官微以“復旦黃洋悲劇在南航金城學院重演!”為開頭發布此條新聞的微博。《新民晚報》、新華網、東方衛視等傳統媒體均跟進報道。
14時18分,中國新聞社江西分社官方微博江西新聞發布微博:“快訊:南昌航空大學宿舍發現一具腐爛尸體,警方介入”。14時46分,人民日報發布了此消息的微博,稱“南昌航空大學黨委宣傳部向記者證實”,頭條新聞則于15時19分發布了此條新聞的微博。
23時24分,頭條新聞在新聞事實尚不確定的情況下發布微博:“網友爆料稱,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今晚發生一起命案,現場血腥,具體情況不詳,警方已封鎖案發地,江蘇科技大學學生會微博否認該校區發生命案。另據微博網友消息,命案可能發生在張家港市沙洲職業工學院。”18日00時45分,張家港市公安局的官微稱:“沙洲職業工學院發生一起故意傷害案件”,07時43分,人民日報發布微博:“張家港一高校發生故意傷害案”。
二、報道的集中與議題的關聯
通過以上對事件的梳理和對報道的抓取,可以觀察到,作為事件起始的復旦投毒案,由于其中所涉及的“名校”“投毒”“研究生”“嫌疑室友”等因素,一經媒體報道便廣受關注,而媒體在報道時又普遍提及與此案有相似之處的清華投毒案,并將清華案中的懸案未決、嫌疑人可能的顯赫身份等作為顯著因素提及,至此,媒體已為受眾設置了第一階段的議程。此時在民間輿論場——微博上,網友們開始了一場就兩起投毒案的細節背景為主題的討論。而被集中報道的17日的三起校同傷害案,在報道時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是消息發布的迅即,其中的沙洲職業工學院傷害案,頭條新聞甚至沒有等到確定新聞事實就發布了微博,其二是在報道中的有意關聯,“悲劇重演”“高校傷害案頻發”等詞句充斥報道之中。
此時,民間輿論場的議題也隨之發生了聚集,有網友發微博將幾起案件羅列:“馬加爵殺害室友;清華、復旦室友投毒殺害室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因口角捅死室友;南昌航空大學宿舍腐尸;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命案”并得出結論:“真心感謝我曾經所有的舍友們,謝謝你們的不殺之恩”,17日晚,復旦投毒案、清華朱令案、感謝舍友不殺之恩,一并成為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
由此可以看出,媒體在報道這四起案件時,并不是簡單的根據時間線予以呈現,更不是做“有聞必錄”的常規報道,而是在與公眾議程的相互影響交鋒之中,有意的爭取報道時間的接近,并突出案件相似的部分,促成了議題的關聯。“議程設置的主體已經由傳統的媒體變成了媒體與公眾共同形成的微妙平衡”。
三、校園傷害案集中報道的原因
在緊湊的時間里連續報道同類性質的新聞并不是一個常規的做法,卻成為近年來媒體上常見的現象,從扎堆出現的食品安全報道,到本文的高校校園傷害案都是如此。從表層來看,這自然是因為媒體在新聞的選擇上有所偏倚,而再進一步,這種偏倚又涉及到媒體關于新聞價值的認識。具體到本次的集中報道事件,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市場,受眾,媒體三方博弈下新聞價值的錯位
出于對經濟效益的追求,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媒體對于受眾的爭奪必須依靠極具吸引力的內容。而新媒體環境下,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關系也出現了新的改變,公眾輿論憑借自媒體表達渠道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媒體的議題。
本次的集中報道中,復旦投毒案一經報道便廣受關注,而幾乎是同時的,清華投毒案也被媒體重提,納入了公眾的議程。此時,在微博輿論場中,公眾持續關注著案件的后續報道,并主動搜索相關背景資料,對于相關議題的重視度也相應提高。關于兩案的討論,“高校”、“傷害”顯然是其中的關鍵詞,因而類似的新聞一經主流媒體報道,就極易進入公眾視野,引起關注。媒體出于對受眾注意力的爭奪,在新聞選擇時有意的以顯著性的方式對該類議題予以強調,包括對報道時間的爭取和對事件屬性的處理。
并且“新的媒介環境變得更為復雜,受眾可能獲得的信息量大幅度提升,這些都有可能影響議程設置的效果”,“在獲得信息量較少的情況下,議程設置的效果更明顯,反之,效果變得更弱”,在此次事件中,案件報道之初,議題的設置權依然掌握在媒體手中,而隨著“知情人爆料”“親歷人發言”“陳年舊帖”等多方信源的出現,公眾傾向于由自己形成議題,而在無法獲得權威信源的情況下,部分媒體也將這些小道消息作為補充來延續報道,由設置議程變為反映議程。公眾自我形成議題,是輿論表達的正常形式,但這種表達常常是以情緒化的方式呈現,如果是涉及司法程序的}義題,媒體不加把關的直接反映,則會帶來負面的社會效果。
2、微博提供了信源和渠道的便利
隨著微博等新媒體的誕生,媒介環境出現了變化,而“一種信息傳播的新方式所帶來的社會變遷,絕不止于它所傳遞的內容,其更大意義在于它本身定義了某種信息的象征方式、傳播速度、信息的來源、傳播的數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語境”,在此次事件中,微博以其全新的傳播方式在兩個層面上為媒體的集中報道提供了可能:其一,官方機構更多的選擇通過自己的認證微博來發布信息,這為媒體尋找新聞線索提供了方便,此次系列高校傷害案件中,復旦大學、南航金城學院等首先通過微博發布了信息。其二,微博之中的傳統媒體微博,如人民日報等,既擁有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又借力了微博迅即發布信息的特點,能在短時間內將一條地方新聞推送到全國范圍的受眾面前,易形成話題的聚集,并且在傳統媒體的擴展和后續報道面世之前,已在微博輿論場預熱話題。
四、集中報道的后果和應對之道
正如上文所說,集中報道是近年來一種常見的新聞現象,對于特定集中報道的過程、后果,也要辯證的看待。
系列高校校同傷害案的集中報道,于無形之中增加了高校校同的不安全感,使得夸張失實的報道容易進入公眾的視野,微博輿論場對于案件的調侃性解讀也從側面反映了這種不安全感。但同時也因為媒體的集中報道,社會才將眼光聚集于高校校園,關注校網內日常為人所忽視的壓力和隱患,關注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
綜上,集中報道作為市場競爭的產物,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操作適當,集中報道也能產生有益的社會影響。這首先需要媒體堅定自己的職業操守,不為經濟利益出賣專業精神;其次,在具體的操作上,集中報道應避免刻意關聯有意突出,對于事件要完整客觀的呈現;最后,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依然擔負著輿論引導的重要責任,但面對新的傳播環境,還需要進一步的摸索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