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 月25 日, 尼泊爾發生8.1 級地震。

這是本世紀發生在陸地上的、第五次8 級以上的大地震。加德滿都古跡瞬間夷為平地,死亡人數也在不斷攀升。在社會各界強力支援受災地區的時候,尼泊爾地震早已預測到的說法又開始流傳。地震是否真的可以預測?

早有預料 今年2 月25 日,國際頂級科學期刊《科學》撰文稱,此前認為在西藏地區1505 年的地震將壓力釋放,減少了喜馬拉雅山中心地震帶的地震風險,但新研究認為,壓力并沒有被釋放,喜馬拉雅山中心地震帶幾個世紀以來的平靜,只是一種錯覺,可能會爆發大規模的地震,給加德滿都或新德里這樣的城市帶來巨大的破壞。文章說:當地政府必須準備一場可能隨時發生的大地震。

在3 月4 日出版的《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 大地》上,一篇由印度科研團隊發表的論文預言,喜馬拉雅山中部地區有可能發生“大地震”。3 位科學家表示, “這一斷裂帶與1255 年和1344 年的兩次破壞性地震緊密相關。目前的研究表明,過去700 年時間里,喜馬拉雅山中部地區的逆沖斷層地質活動不是很活躍。考慮到已過去很長時間,這一地區很可能將發生大地震。” 環境學家則認為,逐漸增長的人口壓力以及環境的惡化可能將增加大地震發生的風險。

事實上,過去十年中,有不少論文和科研都顯示,尼泊爾當地喜馬拉雅斷裂帶的壓力在積聚,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在增加。
尼泊爾專家曾在2006 年估計,尼泊爾如果再發生一次1934 年那樣的大地震,將會有4 萬人死亡,9.5萬人受傷、600 萬人無家可歸。
5 年 前,地質學家說,尼泊爾人口密集的首都加德滿都發生大地震只是遲早問題。加德滿都人口高達250 萬,大部分住在隨便搭蓋的狹窄房屋,多數民眾對危險了解不多,甚至毫無所悉。 尼泊爾正位于數百萬年兩大板塊擠壓,形成喜馬拉雅山的邊界上。地質學家相信尼泊爾可能會出現規模高達8 級的強烈地震。
英國德倫大學危機與風險學教授佩特萊說,加德滿都西部已經出現形成地震的進程,但是這個斷層已經有好幾百年沒有地震過了。 而地震之間的時間拉得越長,地震強度越大。“從地質觀點看來,的確非常危險。” 2012 年,在國際頂級科學期刊《自然- 地球科學》上,尼泊爾官方的礦業與地理部的國家地震中心與法國和新加坡科研人員合作的論文提出,尼泊爾曾經在1255 年時發生過巨大的地震,當時的地震令加德滿都谷底三分之一的人口,包括當時的尼泊爾國王遇難。而近600年后,在1934 年,尼泊爾再次發生地表斷裂,其與1255 年的8.2 級地震有關系。
該研究稱,這意味著1934 年地震撕破了地表,板塊之下在過去幾個世紀里積聚的大量壓力和能量可能會突然釋放出來,可能會再次出現大規模的地表斷裂。不過,以上這兩次地震都是發生在加德滿都的東部,而這次地震發生在西部,相同點就是可能都發生在主前斷裂上。

無獨有偶,原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楊學祥教授2014年12 月15 日發表文章,作者觀察近年來青藏高原周邊地震發生情況,并通過地殼分析,對喜馬拉雅山脈發生特大地震提出了預警。
科學家們心里非常清楚,一次預知會發生、但卻不知道具體發生在何時的強震終會來襲。不過他們無能為力,只能和時間賽跑,盡力讓這個國家在即將到來的強震中將損失降到最低。日前,一個有關地震的國際研討會在加德滿都召開。
會議本意是研討尼泊爾如何應對地震的威脅,然而,50 位科學家還沒開出“藥方”,就地震了。
正如牛津大學地球科學系地震學家詹姆斯·杰克森所說:“就像等待一場噩夢的降臨,但無法給出具體時間,從物理和地質上分析,這場噩夢注定發生。”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災難來得如此之快! 著名的科技網站果殼網上也有網友撰文指出,“……可以說,加德滿都的這次地震是在預料之中的,而且,一些尼泊爾官員也對此憂心忡忡。” 加德滿都位于一個峽谷內,平坦的地方方圓不到10 公里。更為糟糕的是,這座城市所在的地方原來是一個湖泊,下面是一些礫石、泥、砂質的沉積物,非常松散。當地震波從這里經過的時候,在松散的地方會變慢,造成翻倍的破壞地球從“靜音”到“振動” 2014 年,《科學大眾》雜志刊登過一篇采訪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滕吉文的報道,在報道中指出—— 21 世紀以來,在全球范圍內強烈地震頻頻發生,特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南亞地震帶,7 級以上強震頻繁發生:2010 年1 月13 日, 海地7.3 級地震;2010 年2 月27 日,智利8.8 級地震;2011 年3 月11 日,日本本州島附近海域9.0 級特大地震……特別是2004年蘇門答臘9.3 級特大地震的發生,打破了全球范圍內近50 年來未發生過8.5 級大地震的異常平靜。2000 年以來,全球大地震更加頻繁了,共發生6 次8.0 級以上地震——這標志著全球范圍內已進入強烈地震活躍期。
從目前的規律看,全球每年發生大概5 萬次左右的大小地震。平均起來,7 級以上10~20 次、8 級以上1~2 次。地球似乎由之前的“靜音”狀態調成了“振動”狀態。面對頻發的地震,人類似乎總是束手無策,很難預測到地震的發生。不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也曾經有那么一兩次,摸準了“老天”的脾氣,成功預測過地震的發生。
1975 年2 月4 日19 時36 分,遼寧海城發生7.3 級地震。這次地震發生之前,地震臺記錄到幾個很小的地震,過了幾天記錄到了幾十個小地震,又過了幾天,記錄到了幾百個小地震,又過了一段時間,在地震分布圖上已經數不清到底發生了多少次地震。在此情況下,遼寧省地震局向省委報告,由省委發出警報——海城即將發生地震。據估計,這次成功的預報至少減少了10萬人的傷亡。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做出的具有減災實效的成功預報,也是全球預報強地震最成功的一次,更是第一次,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美國帕克菲爾德地震也是歷史上預測成功的一次地震。帕克菲爾德處于美國西海岸圣安德列斯斷層附近,這個小鎮很小,只有37 個人,在有儀器記錄以前,也發生過3 次6 級以上的地震,即1857 年、1881年和1901 年帕克菲爾德地震。而有儀器記錄以來,也發生過3 次6 級以上的地震,即1922 年、1934 年和1966 年帕克菲爾德地震,平均每22年便有規律地發生一次帕克菲爾德地震。美國地質調查局在此建立了地震預測試驗場,匯集了大量的專家,并在靠近所預測的帕克菲爾德地震未來震中的地方,使用大地測量方法、應變儀、傾斜儀等前兆儀器,做長期、連續、精確的地殼應變測量,希望能記錄下任何可能的前兆性滑移的應變資料以驗證理論。
多方觀測之后,他們預報:即日起(1985 年4 月5 日)至1993 年之間,在帕克菲爾德地區,有超過90% 的可能性,發生一次5.5~6 級的地震! 1990 年過去了,地震沒來。
1991 年,沒來。
1992 年,沒來。
1993 年,時間窗口只剩最后一年了。但是,地震還是沒有來。
直到2004 年9 月28 日。下午5點28 分,地震就這樣無聲無息地來了,6 級。沒有記錄到任何可識別的前兆信息。不過科學家們考慮到預報地震的位置是對的,與之前發生的6 次地震相比,地點一致,破裂也發生在同一斷層上,震級也是對的,所以這次預報也算成功。
My god,晚了這么多年的地震預報還算是成功,地震預報實在是太難了! 帕克菲爾德實驗充分展示了地震的復雜性,現階段,人類仍然不具備地震短期預報的能力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但這并不說明地震是不可預測的。越過地平線,不停息地去“撫摸”強烈地震發生與發展的“脈搏”,我們應該堅信人類終將有能力把握“老天”的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