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里 王泠一

個性的種子一旦精確投放,科創的春天必將波瀾壯闊!
編者按:今年上海市委一號調研課題“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正迅速推進,處于調研轉化為實施文件的關鍵階段。4月15日,徐匯區政協與上海社科院聯合舉辦的“上海中心城區科創戰略突破口選擇”座談會上,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朱志遠、徐匯區政協主席韋源等暢所欲言,精彩紛呈。本刊摘發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匯區科協主席楊雄里先生與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泠一先生的對談。
創新思維需要自由闡發的氣氛

楊雄里:我們在創新驅動以及經濟發展、產業發展、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有很多具體創新,很關鍵很基本的改變是觀念上的創新。觀念上的創新在我來看很重要的是培養創新思維,如果我們類似的討論會、座談會都只是為了闡述領導所發表的意見,在我來看沒有太大的意義。我覺得應該營造一種氣氛,建立一種土壤,使得創新的思想能夠自由地闡發出來,這點非常重要。我自己就試圖這么做,應該明確提倡“創新思維”。
王泠一:是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無論是徐匯這樣的中心城區,還是上海等沿海省市,在創新思維上好像總是在很謙虛地學習和傳播“外來理念”。如去年至今,德國智庫在上海加大了推介其首創的“工業4.0”概念的力度;上海媒體也多有報道,當然這些報道的信息源都來源于德方。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工業4.0”就是利用物聯網技術推進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戰略;代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勢頭。那么,代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勢頭的必然是德國嗎?很多人津津樂道:在漢諾威“手機定制汽車只需點份訂單”,就像在徐匯定一個晚餐的包房一樣簡單。其實漢諾威也就是50多萬人口的一座小城;它雖是德國汽車工業的搖籃,但已進入后工業化時期,其汽車工業在其國內已失去大批量生產的可能;只能根據客戶忠誠度來進行“以新換舊”,自然就需要智能化定制了。而徐匯以及上海,是人口全球規模第一的中心城區和特大城市;就汽車市場等行業的旺盛需求而言,改造批量生產的流水線是得不償失的。所以,對“工業4.0”不必迷信!
草根創新
不是分母而是酵母
楊雄里:現在經常聽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把它理解成為形容我們國家在創新思想指導之下形成的生氣勃勃的局面。但是如果我們不能科學而辯證地領略其意,把它當作是一場“群眾運動”,那我們就走偏了。如果把創新只是作為一場運動來進行,就有可能是一哄而起,但實際上很難收到我們所期望得到的成效。這點也許我是杞人憂天,但已經有很多教訓證明如果這樣會走向事物的反面。
同時,我認為在創新思維中間應該充分體現個性元素。我們有很多共性的問題,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如從世界范圍來講,環境問題是各個國家都有的,氣候問題也是各個國家都有的,因為我們都住在這個地球上。在中國,除了環境問題以外,除了氣候問題之外,還有怎么改變政府管理職能的問題,怎么消除腐敗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共性的問題。在處理共性問題上面所積累的經驗,是可復制可推廣的。這些可復制可推廣的處理共性問題的經驗,對整個國家全局發展非常重要。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也要充分意識到,矛盾有它的個性,矛盾有它的特殊性,對于一個具體地區來講,可能要非常注意考慮地區本身的特點。
王泠一:您的觀點很精彩!關于政策上的共性,也就是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安排”,更多地屬于公共服務的培育和生產關系的梳理。“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具有最強烈的個性色彩;創新而出的生產力新格局,又往往在規劃意料之外。我曾去深圳進行科創考察,華為當初就沒有進入當地政府的規劃視野。
目前在上海,專家們都在反思中心城區創新氛圍的產業化方面不如華為,戰略性方面不如中關村。至于科創主體錯配上,國企、民企、外企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創新瓶頸。如國企的考核、任命、任期制度,決定其對創新缺少持續動力,占上海中心城區經濟半壁江山的國有經濟沒能完全體現出創新主力軍作用。有專家還戲稱“國企不是共和國的長子,而是少爺”!外企主要是基于上海和中國市場產品營銷的外圍創新,雖有一定的技術溢出效應,但不會觸及核心技術環節。民營企業理應是最主要、最具活力的創新主體,徐匯等上海中心城區民營企業數量不少,但多數集中于商貿、地產等第三產業,科技創新優勢不明顯,沒能成為引領上海創新潮流的主體。所以,就出現了“國企大而不強、外企強而不為、民企長而不大”的現象。對此,徐匯區在“十三五”期間必須高度重視并加以破題。
草根創新,則是我國科技文化的傳統,我不看作為“群眾運動”、而是“群眾路線”。我國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最初也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草根創新行為;也沒有朝廷(古代中央政府)的規劃性支持。如造紙術,就是漢代“萬眾創新”的產物;后來由蔡倫完成完全工序流程記錄。又如畢升,不過就是印刷車間的工人;沒有功名、沒有高薪,但活字印刷(當時也無專利)就是功在千秋!今天,徐匯、靜安等中心城區草根、白領等創新活躍,圍繞開發區、大學園區等還有風險投資和天使基金配套。從這個角度看,草根創新已經不是分母而是酵母。
不可復制的優勢
更具核心競爭力
王泠一:徐匯區是上海著名中心城區,行政區域面積為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萬。擁有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復旦大學楓林校區等國家級科研單位及國家級漕河涇高新技術開發區;105位“兩院”院士在此工作和生活,而香港不過擁有18位“兩院”院士。同時徐匯還是醫療大區,三甲醫院擁有數為上海之最。在全國范圍內,只有北京海淀區能夠和徐匯區相媲美。徐匯區的創新能力,是上海中心城區的縮影;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其不可復制的個性科創優勢,在我看來將更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產業化前景。
楊雄里:對于針對個性化優勢的這些經驗,不一定是可以復制的,不一定是可以推廣的。正是這樣一些經驗,對于我們地區的發展極其重要。我長期生活在徐匯區,工作在徐匯區,現在是住在黃浦區,我覺得這兩個區情況很不一樣。徐匯區在科學技術資源方面、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特點和底蘊是黃浦區沒有的,而黃浦區它所具有的金融發達、商業繁榮、旅游特色等個性化優勢,也是徐匯區不完全具備的。所以在科創過程中,徐匯區所取得的經驗,并不一定在黃浦區就可推廣可復制。因此,我們在看待中心城區的科創戰略突破口時,既應該注意到一些矛盾的普通性問題,同時也必須注意到矛盾的個性、特殊性;而后者更具有原創性。
從科創突破口來講,我們還要分析具體地區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特點優勢在哪里。比如,我認為生命科學研究是徐匯區科學技術方面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我們上海市其他區都不具有的。如在“類腦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如果能夠緊密聯系產業發展、轉型的重大需求,無疑將在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進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目前,類腦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快速推廣到互聯網、金融投資與調控、醫療診斷、新藥開發、公共安全等一系列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或將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總之,個性的種子一旦精確投放,科創的春天必將波瀾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