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以后每天喝幾杯咖啡也能說明一個人的財務狀況,并且影響信貸額度。
對P2P行業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2015年3月,內地P2P成交492.6億元,成交量再創歷史新高。但風險與業績相隨,3月出現問題平臺56家。
從2007年國內第一家P2P平臺誕生至今,中國P2P行業歷經8年。根據“網貸之家”數據,目前網貸行業累計投資人達140萬,活躍投資人達80萬。再來看另一個數字,截至2015年2月,中國內地網貸平臺已有1646家,累計問題平臺494家。
和高歌猛進的業績相比,P2P行業的監管一直在跳著小步舞曲,從“無人認領”到劃歸銀監會“普惠金融部”用了8年。如果把這8年做個劃分,P2P的監管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誰都能做,誰都敢貸?
如果給P2P野蠻生長的第一個階段貼個標簽,只能是“小亂差”。
P2P平臺誕生伊始并沒收獲多少信心,用宜信CEO唐寧的話來形容,“客戶一聽說放貸款的不是銀行,就轉身走了?!?011年P2P市場開始活躍,但只是投資圈中的非主流一支,給人的印象就是一群投資客鬧哄哄地湊在平臺上搶“天標”、“秒標”。有誰借錢只借一秒?投資客心照不宣。網站利用這些假標做噱頭,吸引了第一批試水者,只不過當時國內的P2P概念和美國模式相去甚遠。
最初的小打小鬧很快引發風險,一些問題平臺一夜之間倒閉,借款人跑路,投資者血本無歸。一個問題擺在維權的投資者面前:P2P平臺該誰管?沒人說得清楚。
2011年7月,開業2年、注冊用戶10萬的P2P網站“哈哈貸”因“運營資金不足”倒閉,引發了外界及監管層對P2P模式的廣泛關注。一個月后,銀監會印發了《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由于行業門檻低,且無強有力的外部監管,當前P2P平臺貸款公司在中國尚處在監管真空。由于相關法律并不完備,央行和銀監會都沒有對其監管的法定職責?!?/p>
P2P“跑路”事件愈演愈烈,因為監管層對P2P沒有門檻設定,純粹想“撈一票”的平臺不少,創始人花幾千塊錢建個網站,虛擬公司的注冊信息、資料、辦公地點,就搭起了草臺班子。
即使有些平臺的創立初衷良好,也會因為風險控制把關不嚴,受到借款人逾期連累而倒閉。網貸業務涉及的基本是次級貸市場,本身業務質量不高,好的項目屈指可數。業務量鋪開,風控質量必定下降。
最初拎出P2P風控抖一抖,渾身掉不出多少“互聯網基因”。在大數據還未登場之前,P2P平臺的審核基本靠信貸員的雙腿。借款方會提供一些資料,例如公司銀行流水、勞動合同、信用報告、共同還款承諾書、借款承諾書、手機通話記錄清單、生活照、戶口本、家人身份證等。但最重要的環節依賴于線下審核,信貸員要去現場驗證借款人的資質。所以為了控制審核成本,有些網站會注明“只針對省內和在省內長期工作的客戶開發借款業務”。
借款人一旦出事,承諾“本金擔保”的P2P平臺承擔了過多的代償義務,風險過于集中,在極端情況下公司也跟著倒。草草注冊的平臺不可能有實力來擔保上億元的交易。有些便發布假信息,用虛假借貸“以新還舊”。
騙子們將投資者本就少得可憐的信心消耗殆盡,業內其他企業首先發出對監管的呼喚。
良幣想要收拾劣幣
2013-2014年成為P2P行業井噴期。僅2014年上半年,P2P行業月成交額就成倍增長,投資人規模也從最初的5萬人增加到了 29萬人,60%-70%的P2P平臺在這兩年中冒出來。
雜牌軍探了路,正規軍緊隨其后。隨著網貸圈做大,漸漸涌現出有一定政府或者國企背景的平臺,如江蘇政府和國家開發銀行合作的開鑫貸,以及由平安旗下擔保公司擔保交易的平安陸金所等,在海外發展成熟的一些P2P平臺也到中國尋找本土化可能。
但正規部隊面對的這個圈子,已經被騙子們做成一個爛攤子。2013年10月之后的短短80多天內倒閉了60家左右的P2P平臺,涉嫌詐騙、自融(P2P股東所在企業向投資人融資后用于原有企業發展)或提現困難等問題。
收拾劣幣成為當務之急。
大平臺聯起手促進行業自律。2013年8月,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發布了《個人對個人(P2P)小額信貸信息咨詢服務機構行業自律公約》,要求P2P服務機構必須合法合規經營,完善企業治理和內部控制機制,提升風險管理能力,針對各種風險制定可行的防范措施。同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支付司指導下的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牽頭,發起成立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首批發起單位包括10家P2P借貸平臺。
這些努力為監管層出招做了鋪墊。2013年底,監管層發布了針對P2P借貸的“四條邊界”(中介性,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不得搞資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十二條原則”,雖然監管文件遲遲沒有出臺,但明確了一點,P2P行業由銀監會監管。
這段時間,曾經代言“窮矮矬”的P2P突然變身“高富帥”,一些傳統金融機構的人才紛紛跳槽到知名的P2P平臺,比如陸金所從傳統銀行信用卡中心高薪挖去不少風控、建模人才,獵頭會承諾最低漲薪20%以上,實際比例甚至更高?!芭呐馁J”的首席風控官就出身于民生銀行,不少海歸、名校博士也加入網貸圈。
P2P風險控制也從依賴人工轉向炫目的大數據分析,它成為各種互聯網金融論壇的熱詞。但P2P缺少官方渠道獲得信用數據的便利性,比如只能讓客戶自行去打印自己的中國人民銀行征信報告。P2P風控雖然也引入大數據,但信息渠道的穩定性、合法性都有問題。加之國內信用環境和征信體系尚不完善,各家也只能圍繞冰山露出海面的那部分信用記錄做文章。
目前國內大數據分析主要基于信貸記錄(還款歷史、當前負債、信貸歷史長度等)方式,而在美國,越來越多的非信貸數據(比如電信記錄、公共事業費記錄、公共記錄和房產記錄等)被引進到P2P,這些另類征信數據覆蓋了更多的人群,被證明非常有效?;蛟S,以后每天喝幾杯咖啡也能說明一個人的財務狀況,并且影響信貸額度。
等待監管落地
2015年3月1日,銀監會就正式成立了普惠金融部,并下設“網貸研究處”來監管P2P行業。P2P有了明確歸屬,但監管細則還沒有時間表。
雖然P2P行業里巨無霸越來越多,但行業透明度卻像一杯卡布奇諾,難以透過層層泡沫看到本質。底牌牢牢捏在企業手里,監管部門看得影影綽綽,投資者更無從看起。
大多數P2P平臺公布的壞賬率和銀行相差無幾,甚至宣傳在1%左右。但拆開算個細賬,銀行的借款利率一般為6%或10%,而且對借款人的資質審核得非常嚴格,并要求提供抵押物,或要求擔保機構提供擔保,在這樣的情況下,銀行的壞賬率控制在1%是可能的。但是作為P2P平臺,一般借款成本都在20%以上,加上平臺的運營成本,有的借款者負擔成本達到了45%左右,壞賬率控制在1%非常困難。
由于P2P行業目前還沒有受到有效監管,逾期率、壞賬率等一些風控指標的真實數據,監管機構并不掌握。這些數據在P2P平臺沒有暴露出風險之前,外界亦無從得知。因此不少人對P2P平臺的安全性和壞賬率存在質疑。
資金池疑云也一直伴隨著P2P行業發展。如果沒有引進第三方托管,資金先停在平臺賬戶上,再由平臺去匹配借款項目,容易形成資金池。而一旦資金流不進來,或者出現集中兌付,平臺就很有可能出現問題。對平臺而言,錢在手上就要盡快去找項目,每逗留一天都有資金成本,肯定會降低風控標準。
早在2014年9月,銀監會就明確了P2P監管原則。關于資金池問題,投資人的資金應該進行第三方托管,不能以存款代替托管,同時盡可能引進正規的審計機制,P2P機構自己不能碰錢。
3月12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備受期待的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則在起草討論中,不久后即將出臺。也許,底牌翻開的日子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