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孫家洲在網上公開發出《為斷絕本人與新招碩士生郝某的師生關系告學界朋友與弟子的公開信》,稱學生郝某在微信朋友圈中對學界前輩無端嘲諷,有鑒于此,他宣布與郝某斷絕師生關系。郝某則發文反擊,稱自己的名譽受損。
隨著時間的推移,郝某先是發表聲明:“(微信朋友圈)就是一個內部空間、私人空間。我在私人空間里說話自然隨便一些,這些是可以理解的。”隨后,他又公開向涉事的幾名專家學者道歉。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到底是老師不該拿學生“私人空間”的評論說事,還是學生不管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內,都要尊師重道?你怎么看?
斷絕師生關系是導師的自由,但是,將斷絕師生關系的決定公之于眾,則值得商榷。這種公開,雖然能夠最大程度地擴散導師的態度,但是也必然對學生形成一定的輿論壓力——他是一個被導師公開拒絕的學生。
——信息時報
孫家洲的公開信發出后,學生認錯了,道歉了,也刪除了“狂言”,學術界也應容得下學生犯錯。畢竟,郝相赫雖然可以根據學校規定更換導師,但一個被公開“逐出師門”的學生誰敢要?即使有導師不得不收下,別說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了,能否順利畢業都是未知數。從這個方面來說,教授該給弟子一個改正的機會。
——鄭州晚報
朋友圈乃是屬于私域的范疇,但導師卻通過公開信的方式,與其斷絕師生關系。假如這種邏輯行得通,它無疑在昭示著一種嚴重的社會倫理邏輯,即個人必須要為自己在私域內所說的話和行為承擔責任,這在一個公民意識日漸覺醒的社會當中,誰能說這是合理的呢?把私域沖突公開化,無疑會讓個人的自由空間日漸逼仄。
——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