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文
近來,Uber專車與部分出租車司機先后在天津、廣州、武漢、杭州等地發生沖突,引發公眾高度關注。在這一系列事件中,輿論普遍將其解讀為Uber專車的技術創新顛覆了出租車行業的利益格局。按照現有法律規定,私家車是不能從事經營的,但網民們管不了這么多,他們高喊著:“讓我們享受這個時代吧!”
創新成為違法的“擋箭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阿里巴巴當初創辦淘寶的時候,也曾理直氣壯地對“網店征稅”說不。12年后的今天,阿里巴巴一家獨大,說一不二。
毫無疑問,Uber專車是一種創新,它顛覆了傳統的出租車模式,為消費者提供了全新的體驗。我們對這樣的創新抱有天然的好感。關于創新的美好,我們在這里不再贅述,我們來重點談談創新的另一面,即創新帶來的破壞性。
創新有破壞性嗎?互聯網時代的成功者,深諳一套成功邏輯:通過技術創新顛覆市場,快速擴張,壟斷市場,建立規則排擠競爭對手,并對曾經奉為上帝的用戶雁過拔毛。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坦森把這種創新稱為“破壞性創新”。
互聯網時代,這種技術革新帶來的對市場的破壞性,在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之中被無限放大,也加劇了競爭的零和效應。誰能率先顛覆市場,誰將成為壟斷者,實現通吃。在技術問題轉變為成本問題之后,通過吸引風險投資實現快速擴張,是屢試不爽的取勝之道。之前快的打車和滴滴打車競相燒錢拉客,現在各路專車競相燒錢“惠民”,看起來到處是“雷鋒”,實際上都是要搶市場這塊肥肉。
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的破壞性,本質上是資本逐利的破壞性。讓我們重溫一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于資本逐利性的名言: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今天,互聯網的財富神話,遠遠超過馬克思的想象。于是我們更可以理解,Uber為什么會公然違法了。
必須提醒的是,傳統的出租車管理模式存在巨大的問題,但不能由此否定監管的合理性。私家車和經營性車輛對公共資源的占有程度不同,所應承擔的責任自然也不同,政府部門堅持二者之間的界限不能取消的立場是正確的。
Uber專車讓傳統的出租車監管失效,讓經營牌照變成一紙空文。有人笑,有人哭。哭的人怎么辦,問題還是要政府來解決。對于這個“創造性破壞過程”,經濟學家熊彼特的意見是:“試圖無限期地維持過時的行業當然沒有必要,但試圖設法避免它們一下子崩潰卻是必要的,也有必要努力把一場混亂 —可能變為加重蕭條后果的中心—變成有秩序的撤退。”
誰來保證“有秩序的撤退”?當然是政府。當網絡輿論迫不及待為Uber專車喝彩和對政府執法的指責,除了發泄對傳統出租車不合理體制的不滿情緒之外,其實忽視了政府在維護市場秩序上應有的職責。
在維護市場秩序上,政府還有一項更重要的職責,就是反壟斷。從市場理性出發,“破壞性創新”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競爭顛覆既有市場格局,進而尋求對市場的壟斷。從創新者到壟斷者,正是互聯網巨頭們獲取超額利潤必經的路徑。
讓我們來看看阿里巴巴。一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曾經打動了多少人,淘寶也創造了幫助千萬中小賣家創富的奇跡?,F在阿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商平臺,馬云也成了中國新首富。可是,當我們回頭再看看阿里和淘寶上的供應商和中小賣家,他們的日子還好過嗎?由于電商平臺的壟斷性,阿里幾乎擁有絕對的話語權。這幾年,電商門檻越來越苛刻、流量越來越貴、年費一漲再漲,對商家而言,阿里獲得了相當于政府的權力,不斷提高的“稅收”,讓大量的供應商和中小賣家不堪重負。阿里和淘寶為千千萬萬的草根創業者提供了創富機會,改變了億萬人的生活,這是創新帶來的奇跡;而這幾年電商平臺上中小商家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也是事實。
中國互聯網界曾有一種說法:VC決定是否投資前,最喜歡問創業者的一個問題是“假如BAT要做,你怎么辦”?因為,BAT巨頭已在市場形成實際的壟斷,它們控制著互聯網的入口,利用強大的資源“踩死”潛在競爭者只在彈指之間。
在這種情況下,誰來保證市場的公平競爭?誰來保證千千萬萬小商家、小創業者受到公正的對待?這,正是政府的責任。我們歡迎創新,享受創新,必須維護讓創新得以源源不斷產生的良性市場環境,警惕資本的壟斷對公平競爭市場規則的破壞。在美國,微軟已經吃了好幾個反壟斷的官司,但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卻還沒有一家享受過這種“待遇”。
在大家的喝彩聲中,Uber在世界各地挑戰政府的監管職能。中國政府和其他國家政府一樣,面臨考驗。資本可以拍拍屁股就走人,但是政府不能推卸責任。市場永遠把效率擺在第一位,但市場自身無法解決公平的問題,這是政府責任必須覆蓋的領域。政府應該成為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和公平正義的維護者。唯如此,“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真正成為生動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