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審議研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并指出,通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其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自6月中旬以來,京津冀三地陸續發布了貫徹落實《綱要》的新聞信息。這一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重大舉措開始由頂層設計轉向全面落實階段。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首先要明確什么是首都功能。去年2月,習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時提出,要明確城市戰略定位,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四個中心”明確了北京的功能定位。而從實際情況看,北京承擔了太多功能定位之外的功能。而這又與幾個關鍵問題密切相關:一個是,經過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社會經濟矛盾和問題已經積累到相當的程度,這在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體現得更為明顯,首都北京也不例外:另一個是,中國下一步經濟的升級換擋和社會治理的優化,需要打破行政壁壘,讓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這就需要更高層面的整合與協調。
當然,相對于國家戰略對北京城市功能再定位的宏觀決策,我們還要關注那些到北京尋求一線生機的病人,關注外來工子女的教育命運,關注那些在北京打拼出一片天地的底層人士,他們將如何繼續保持創業的激情。如此等等。
目標明確了,思路明確了,方法明確了,接下來就要抓緊開展試點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試平臺,從而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一個更美好的北京,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