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間沙
嚴歌苓的小說《老師好美》有明晰的原型。七年前,貴陽六中的少年情殺案曾經轟動全國。一個高三男生,在18歲生日的第二天用刀殺死了同班同學,他們共同的情人是44歲的女班主任。這個案子充滿了各種重口元素,暴力、色情、亂倫……一點都沒有美感。民眾最感興趣的,不是兩個莽撞的高中男生,而是那個水性楊花的女教師,還清晰地記得她的名字有個“麗”字。
可是,讀過之后,大失所望。《老師好美》被過于流暢地寫成了一部輕飄飄的言情小說,掩卷只覺“老師好亂”。女主人公成了每個男人都愛的“瑪麗蘇”,無辜如白雪公主。作者仿佛自身被這個故事迷住了,或者說被筆下女主人公復雜的性關系困住了,不愿意從自己營造的虛假情愛中醒來,無法再邁進一步。
老師美么?僅憑書中的外形描寫,以及上課時狠狠夸中國古詩詞,是體會不到的。早年張抗抗寫長篇小說《情愛畫廊》,用盡氣力歌頌女主人公的美貌,雖然假得過分但好歹還有落腳點。而《老師好美》里令男生神魂顛倒、以命相搏的性魅力何來,就是不說給你聽。不少中年女作家寫女性情色題材,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投入就暈頭轉向。所以“美”似乎成了一種先驗規定的存在。從一開始,就令讀者產生了警惕與懷疑。
嚴歌苓以往作品擅寫女性,但《老師好美》里的“丁佳心”始終形象模糊曖昧。如果不是作者無心無能力,那么就是為這個女教師做了太多掩飾與美化,令她幾乎沒有真實的個性及心理活動,缺乏藝術上的探索和深一步的人性挖掘。
書中陶醉的甜言蜜語掩蓋不了空洞,一如被曝光的女教師短信那樣肉麻膚淺、令人作嘔。“他把跟心兒的戀愛當一塊經吃的糖果,實在熬不住了,再拿出來放進嘴里,讓糖果融化得越慢越好,每一層次的甜味都浸潤心田,每一盎司的熱量都營養他們的成長成熟。”“丁佳心”仿佛一直被裹著層糖來描摹。小說讀到尾,也沒舍得把糖層剔掉,來一次徹徹底底的直面。
給如此“生機勃勃”的女老師編派一個最終死去的結局,這簡直是笑話。太低估她們強大的生命力和復原能力。“丁佳心”是死不掉的。她們比伊藤潤二筆下的“富江”更能生存。對比現實,小說的虛妄就更加明顯了。
許多特別能來事、周旋于眾多異性間的“傳奇女子”,長相其實非常普通。所謂“色”,是一種沉溺,類似魔障。與其說老師美,不如說少年涉世未深、見識短淺,并且“老師”身份所占據的權力高位也帶來了某種程度的美化。所以在國外,有女教師因與未成年男孩搞師生戀而坐牢。一旦去了魅,就好比書生赫然摸到了懷中美女的尾巴,光源氏看清了睡身邊的末摘花,嫌惡之情頓生。在報道里,殺人的男生對法官說:“我成了一把刀子,借刀殺人的刀子!”少年春夢醒來,發現滿手鮮血,而且即將付出生命代價,被自己的沖動和愚蠢嚇住了。
在媒體采訪里,作者自稱寫《老師好美》是為了批判中國高考制度:“我是來批評高考這樣一種社會現象,是一個社會文化的批判。如果不是有這樣的高考生活,可能不會發生的。”高考似乎成了很多罪惡的源由,好像過去流行控訴對象是所謂“物欲橫流的社會”,這是非常牽強的,壓根怪錯了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