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靖芳

土地荒廢13年的背后,是市縣兩級政府對于處理這塊土地“歷史遺留問題”一直爭議不斷。爭議中,當初因招商引資被引進的幾家企業雖然擁有土地使用權,卻陷入無法開發也無法獲得賠償的窘境。
今年3月,江西省上饒市政府對一批領導干部進行了調整。被調整的干部包括市政府辦公廳督查處處長一職,然而,在工作交接過程中,一個由督查處負責督查、13年懸而未決的“歷史遺留問題”卻被遺忘了。
13年前,由于上饒市政府規劃變更,其下轄的上饒縣的招商引資項目被叫停,上饒市區與上饒縣交界處的紫陽大道附近,一塊近百畝的黃金地段一直荒廢至今。
這塊土地荒廢13年的背后,是市縣兩級政府對于處理這塊土地的“歷史遺留問題”一直爭議不斷。在爭議中,當初因招商引資被引進的幾家企業雖然擁有土地使用權,卻陷入無法開發也無法獲得賠償的窘境。
13年過去了,關于這塊土地歷史遺留問題的爭議是否已經平息?招商引資進來的企業是否獲得賠償?這塊掩映在高樓大廈中的荒地能否被再次開發利用、為上饒的城鎮化建設增光添彩?為此,《民生周刊》記者赴江西上饒進行調查。
被遺忘的“歷史遺留問題”
《民生周刊》記者赴上饒采訪時,新任上饒市政府辦公廳督查處處長李華龍說,自己對于這個被擱置13年的“歷史遺留問題”并不了解。“我是3月底到督查處的,之前沒有人跟我交接這個事情,所以情況我不是太清楚。”
實際上,2014年10月28日,上饒市政府決定由上饒縣政府處理此事,并下發了督查函。《民生周刊》記者拿到的一份“饒府督字[2014]7號”文件顯示,上饒市政府要求上饒縣政府采用補償的方式,收回土地使用證,回收工作的完成時間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
令人遺憾的是,督查函要求的截止日期已過去大半年,事情依然沒有任何進展。
李華龍承認督查函的真實性,但他表示,截至目前,上饒縣政府還沒有上報督查結果。不過,督查工作會進行下去。
這塊糾結了13年的土地,位于紫陽大道兩側,距離市中心不過兩公里,這條大道的最北端連接著滬昆高速,是上饒市的黃金地段。與這里車來車往、高樓林立的景象格格不入的是,這塊空地上荒蕪一片、雜草叢生。
“不可思議的是,周圍都開發了,唯獨這塊地荒廢了這么多年,黃金地段就這樣被浪費了。”不少上饒當地人感到十分可惜。
上饒縣國土資源局黨委委員、紀檢書記顧自明介紹:“這塊土地的管轄權雖屬于上饒縣人民政府,但它早已納入上饒市規劃管理范圍之內。”
本世紀初,在那個GDP至上的年代,為大力發展經濟,全國各地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招商引資浪潮。
2002年,應上饒縣政府邀請,十多家企業準備入駐上饒縣開發該地塊,上饒市豐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為升級城市規模,爭當50萬以上人口的中等城市,上饒市政府要對這塊土地進行重新規劃。”上饒市豐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齊小豐說,在此之前,他們中的大部分已經簽訂了投資協議,并且通過合法手續取得了該地塊的土地使用權證。
齊小豐說:“在這塊土地的開發項目規劃圖上報縣規劃局一周左右,我接到了一個電話,通知我不要動工,維持原狀。”
2004年4月15日,上饒市政府召開了秘書長辦公會議,會議認為,這塊土地在未納入市規劃管理范圍之前已招商引資,劃撥和出讓給相關企業。
但是,鑒于城市發展的需要,該地塊后納入市規劃區范圍,必須按照規劃嚴格控制,不得隨意建設。會議結束后,還以文件形式將會議決定下發到上饒市和上饒縣的相關部門。
6任縣委書記都沒解決
“前期,我們這些企業都投入了大量資金,沒想到說停就停,前期投入全部損失。”在這塊土地中,齊小豐擁有40畝土地的使用權。
在一份齊小豐出示的國有土地使用證上,《民生周刊》記者看到,使用權面積為2.6萬多平方米,使用權類型為出讓,填證機關一欄上有“上饒縣國土資源局”的公章。
《民生周刊》記者采訪多個企業負責人了解到,包括齊小豐的公司在內,不少企業的資金都是來自民間借貸,項目突然被叫停,這13年來,他們都在背負沉重的債務生活。
上饒市派利蒙家私有限公司也是涉事企業之一,作為這家企業的負責人,王以土感到很無助。
在與政府交涉期間,他已經取得使用權的20畝土地,因上饒市鐵路建設全部被占用,為取得這20畝土地的使用權,王以土不但繳納了土地出讓金,還繳納了青苗補償費。
不過,政府答應等值置換一塊土地給他,這塊置換過來的土地依然在紫陽大道兩側的近百畝土地范圍之內。
當年,王以土甚至拿到了置換土地的規劃紅線,但直到現在,這塊置換土地的使用權證仍遲遲沒拿到,他手中的土地使用權證依然是被鐵路建設占去的那20畝土地。 這一說法,《民生周刊》記者在上饒市國土資源局得到了證實。在發生“招商引資”被叫停事件之后,上饒市政府對紫陽大道進行了拓寬,部分土地因用于紫陽大道拓寬、天佑大道、浙贛鐵路和杭長客專等項目建設,實際可用面積僅余96.1畝。
上饒縣化建材料有限公司與上饒市派利蒙家私有限公司一樣,擁有涉事地塊20畝土地使用權。該公司負責人感嘆:“這個事情已經經歷了上饒縣6任縣委書記,卻沒有一任能給我們解決問題。”
因來自民間借貸的投資款利率頗高,齊小豐等人因還債苦不堪言。
在隨后的幾年里,這些企業提出了不同的補償要求,有的要求直接獲得經濟賠償,有的要求土地置換,有的則要求繼續進行項目開發。雖然上饒市政府每年都會針對此事召開協調會,但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2011年,上饒市專門成立了處理該問題的領導小組,由時任市委常委、副市長張鴻星擔任組長,時任市政府副秘書長周榮華擔任常務副組長,上饒市國土局、財政局、監察局、規劃局、法制辦、審計局、信訪局、土地儲備中心、市政公司,上饒縣政府、國土局、規劃局等多部門均參與其中。
不過,在齊小豐看來,這個領導小組形同虛設,并沒有發揮作用。
怕舊傷未愈,又添新疾?
直到2013年2月22日,上饒市、上饒縣兩級政府請來了5家評估公司,對剩余的土地進行了評估,這一舉動,讓幾家涉事企業看到了希望。
《民生周刊》記者拿到了一份當時的評估結果匯總表,對3種地類進行了評估。商業用地評估價為97.88萬元/畝,商業住宅綜合用地評估價為86.14萬元/畝,工業科研設計辦公綜合用地評估價為25.94萬元/畝。
齊小豐介紹,當時連他在內的不少企業負責人急需資金償還債務,同意了這一評估結果。這一說法,被王以土證實,他們分別在評估結果匯總表上簽字表示同意。
齊小豐們等待著這筆錢的到來,而作為代價,他們必須將土地使用權證交給上饒縣政府。但這筆錢,他們遲遲沒有等到。
在上饒縣國土資源局,顧自明表示,這塊土地的性質比較復雜,分為商業用地、商業綜合用地、工業綜合用地和工業用地4種。事情遲遲沒有推進,是因為工業用地補償標準較低,有企業不同意,因此他們一直在做企業的思想工作。
在王以土取得的20畝土地使用權證中,就有10畝的土地性質為工業用地。“當時并沒有對工業用地的價格進行評估,因此,我在匯總表上簽字對另外10畝土地的評估價格表示同意。”
那么,為什么在《民生周刊》記者拿到的評估結果匯總表上只對前3種地類進行了評估,而工業用地卻沒有評估?王以土認為,評估只是為了敷衍,政府并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
對于補償金來自何處,顧自明表示:“當時的宗旨是把這塊地進行市場運作,產生效益后再進行對接。”
齊小豐表示,目前房地產市場低迷,在幾任市縣領導更迭之后,上饒市提出了向東發展的戰略,紫陽大道兩側并不在這個發展戰略區域范圍,這塊土地可能很難出手。
不過,在上饒市2014年10月28日下發的督查函中,有這樣一句話:按照成熟一宗、處理一宗的原則,可對企業進行相應補償,收回土地使用證。
既然已經有不少企業同意評估結果,為什么不“成熟一宗、處理一宗”呢?顧自明表示,是擔心新的矛盾產生,“如果是一家企業的話,可能早就解決了!”
如果原有矛盾不解決,是為了擔心新的矛盾產生,那么,矛盾是否會越積累越多?
有專家表示,在這件事情當中,一些企業完全是通過正規合法手續進駐,并且投入了相應資金,本身并沒有過錯,卻遭受了損失。而對于上饒市政府來說,這些價值非常大的土地無法開發,又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如果一直沒有結果,這很容易使大家認為市政府督查不到位、縣政府處理不到位,從而引發政府誠信危機,影響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