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娟
近來,“路怒族”的新聞不斷見諸媒體,中國行車交通文明和法治建設短板再次引發熱議。
到2014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達1.54億輛,汽車駕駛者超過2.46億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都市化進程加速,只花了幾十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一個世紀的汽車發展歷程。中國汽車工業和交通路網建設日新月異,硬件發展速度和規模讓很多國家望塵莫及,但在駕車人素質和法規制定處罰等方面卻落在了后面,汽車文明和法治建設沒能跟上飛奔的車輪。
從已經發生的行車交通事件中,可以看到強行超車、隨意插隊、別車、競逐、謾罵、違規變道等不文明行為,在我國每年發生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里,九成是由駕駛者違法行為導致的,超速、逆向行駛、未按規定讓行等因素一直高居公安部公布的機動車駕駛人違法行為前列。
筆者認為,解決行車文明問題既需要軟約束(交通文明道德建設),又需要硬約束(交通法治建設),兩手都要硬。從交通文明和交通法治建設兩方面抓起,方能起到標本兼治、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交通文明建設軟約束方面,需大眾參與,共建文明交通環境。交通安全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人們行車、走路的交通行為決定了交通秩序的好壞和道路是否暢通,能集中體現一個城市、地區乃至國家的交通管理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交通活動中的不文明現象、陋習更成為安全出行的隱患。交通不文明行為輕則影響交通秩序,重則釀成車禍危及生命,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文明重在行動,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需要社會共同參與。我們應當檢查自身行為,從點滴的交通陋習改起,從告別不文明交通行為做起,遵守交通法規,共同打造文明交通、平安交通、和諧交通。
在交通法治建設硬約束方面,需還上交通法治欠賬。政府雖然做了很多工作,如出臺嚴格的法律規范等,但由于現行法律規定不禁止機動車變更車道,對“隨意”兩字定義模糊,導致執法者調查取證困難。
機動車在正常行駛中違反規定隨意變更原行駛車道,影響正常行駛的機動車的行為,屢見不鮮。《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規定:在道路同方向劃有兩條以上機動車道的,變更車道的機動車不得影響相關車道內行駛的機動車的正常行駛。而且,現行法律規定在道路行駛過程中,故意別車等行為造成交通事故,并不適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關規定,因其涉及主觀惡意,故肇事者將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受領更加嚴苛的刑事處罰。
此外,違法不究比沒有法律更可怕。在交通文明和交通法治建設上,包括汽車文明在內的所有文明養成不僅需要正面激勵,也需要負面案例的處罰來威懾,同時需要加強交通法治建設,制定嚴格的交通法規,對不文明行為造成的后果嚴格處罰,使人人敬畏交通法規。大量交通事故血案警示人們,在汽車社會還上交通文明和法治建設的欠賬刻不容緩。
(作者系河北省交通運輸廳公路管理局黨委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