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亦蕉





2014年5月18日余德耀美術館正式對外開放,并推出開幕首展《天人之際:余德耀藏當代藝術》,其藝術品皆通過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入境。
春天,正逢藝術品春拍旺季。東京中央拍賣行剛剛在上海花園飯店舉辦了它的香港春拍的上海巡展,佳士得2015年春季拍賣及預展也將于4月23日上海半島酒店拉開帷幕。上海自貿區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平臺分外搶眼,為這些來自海外的藝術精品提供了專業、便捷、高效、安全的服務,成為上海自貿區一張亮眼的名片。未來,交易中心或許將改變整個藝術品行業的地域重心,成為國際藝術品進境中國的首選平臺。交易中心副總經理張國平先生對此很有信心。
《新民周刊》:您是什么時候參與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工作的?中心做了哪些事?
張國平: 2013年7月,國內首個專業化程度最高的藝術品保稅倉庫建成并投入運營,同年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我們為全球知名拍賣行佳士得、國際一流畫廊(白立方、佩斯、翡翠)、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龍美術館等)、藝術博覽會等機構以及私人藏家提供藝術品交易的全產業鏈服務,包括藝術品倉儲物流、展覽展示、拍賣洽購、評估鑒定、金融保險等五大板塊,促進自貿區新興業態發展。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交易中心的日常運營,我們在自貿區打造國際藝術品交易平臺得到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親自關心與指導。去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交易中心指導工作,視察了我們的藝術品保稅倉庫,并要求我們利用自貿區優勢,繼續探索實踐,努力把上海打造成為亞太地區新興的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
《新民周刊》:中國目前每年的藝術品交易額是多少?
張國平:根據《TEFAF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2014》,2013年國際藝術市場和古董銷售額達474億歐元,同比增長8%。美國占比38%,中國24% ,英國20%,法國6%。
《新民周刊》:目前中國藝術品交易的發展存在哪些瓶頸和阻礙?

張國平
張國平:第一就是稅收偏高。如果是一件進口的藝術品,要交高達24.02%的復合稅,包括17%的增值稅和6%的關稅。而我國臺灣、香港地區,還有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對藝術品實行零關稅,臺灣在關稅之外加收5%營業稅,香港的增值稅在6%-7%,新加坡的稅收是5%-6%。相比之下,我們17%的增值稅明顯過高。所以香港的藝術展和拍賣活動要比內地紅火。
第二,根據我國《文物法》規定,1949年前創作的藝術品就是文物了,還規定外資拍賣行是不能拍賣文物的。比如上次佳士得通過我們中心舉辦拍賣就碰到這個問題,拿來6幅畢加索的畫,結果5幅是1949年前創作的,最終只有一幅可以展出拍賣,這大大阻礙了外資拍賣行在國內拍賣的積極性。我們中心現正在積極跟相關主管部門溝通,爭取在自貿區放開外資拍賣行拍賣文物的限制。
第三是管控上的空白點。現在裝置藝術比較發達,比如上次進口一張“按摩椅”,只有里面的機械組織,沒有外皮的,也是一件藝術品,但它原先在檢驗檢疫范疇是作為“舊機電”來處理的,是被禁止進口的。后來通過協調,檢驗檢疫特殊辦理,才得以進來展出。
此外還有外匯問題,像劉益謙買雞缸杯,在香港買,為了規避外匯問題,刷卡24次,當然在自貿區,外匯流轉比較簡便。
《新民周刊》:藝術品交易中心的成立和保稅倉庫的建造,主要就是解決高額的稅收問題嗎?
張國平:主要能緩解藝術品高額的稅負,并且使得藝術品貿易更加便利。劉益謙的《功甫帖》就是通過我們中心進境的,解決了稅負問題。當時《功甫帖》進境,如按照征稅進口來辦理,根據《功甫帖》的公開拍賣價,需要繳納人民幣850萬元左右的稅金,而由交易中心辦理暫時進境,作品由國外進境至保稅區,在區內無需繳納稅金并且可無限期保稅倉儲,需要出區展示時,提前向海關申請并繳納保證金即可,當作品展覽結束返回保稅區后,海關會全額退還保證金,作品仍處于保稅狀態。劉益謙自己也說,“目前這個字放在香港跟我拿回上海自貿區(外高橋保稅區)是一個概念,都沒有關稅問題。現在有保稅區了,我只需要把它放在保稅倉庫,要辦展或研究,都可以通過保稅區來借,每次最多可以借出來半年,然后再還回保稅倉庫。”
此外,境外藝術品通過我們自貿區平臺進境,除了保稅功能之外,還能促使更多流失在海外的中國文物回流。
現在全球藝術品交易市場上,來自中國的藏家已經成為購買力最強的群體之一。每年有大量的中國藏家去全球各地參加拍賣和私洽,對中國文物最感興趣的還是中國人。以往,由于稅負的問題,中國藏家不愿意將這些藝術品拿回中國大陸,他們會選擇放在新加坡或者香港(離中國大陸最近)。現在,我們自貿區藝術品交易中心就為這些從海外市場拍賣回來的中國文物、國外藝術品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你可以通過保稅的方式將這些寶貝放在上海自貿區(外高橋保稅區)的專業藝術品儲存庫,為海外中國文物回流提供了暢通的渠道。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我們中心時也表示:“原來還擔心文物流失,現在看來完全沒有問題,反而會促進海外的文物回流。”
《新民周刊》:是不是可以說保稅倉儲,主要是便利了投資交易,對真正收藏作用不大?
張國平:不是,兩者同樣重要。

拍賣季,各種拍賣會預展吸引了新興的收藏人群。

藝術品收藏悄然升溫,拍賣現場座無虛席。
首先,對于藝術品來說,收藏和投資的界限是很難劃分的。有的藏家喜愛某一時期某位藝術家的作品,收藏了很多類似藝術品,過了10年之后,可能他收藏的方向有所轉變,或者是個人的愛好改變,這時候希望讓出一些藝術品,用于收藏其他風格的作品,我們不能說這位藏家當時購買作品是為了投資交易。其次,無論是藏家還是投資者,在藏品達到一定數量時,都有一個倉儲的需求。比如著名的印尼藏家余德耀先生,他多年來收藏的藝術品不可能全部擺放在美術館或者自己家里,這也不現實,但是對于美術館來說需要定期更換藏品,他本人也需要定期查看自己的藏品。這時他的作品如果存放在瑞士或者盧森堡自由港,運輸和通關過程就會非常復雜并且會產生很高的成本,如果有一部分藏品放在上海自貿區內的保稅倉庫,那么他可以隨時來查看藝術品,也可以用較低的運輸成本時時更新美術館內的藏品。并且,除了無期限保稅倉儲等經濟上的便利外,我們的藝術品保稅倉庫是符合國際一流標準的專業倉庫,在溫濕度控制、安保安防、消防安全等方面可以提供很好的保障,藏家將藝術品存放在庫里,可以得到專業、細致、周到的保管和服務。
《新民周刊》:現在使用倉庫的人群是哪些?辦過哪些展覽或者拍賣會?
張國平:主要有拍賣行、藝術博覽會、畫廊、收藏家等,像劉益謙、馬未都等大收藏家都有作品放在我們倉庫。佳士得每年兩季的拍賣會也都由我們提供服務。境內外很多大型的藝術展會都有公司的參與,如每年舉辦的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展,威尼斯雙年展等,以及獨立藝術機構的展會,如余德耀美術館展覽,民生美術館展覽,翡翠畫廊展覽,外灘22號畫廊藝術展等。
《新民周刊》:據說中心的二期建設正在進行中,將如何利用保稅區優勢推進發展?
張國平:我們的二期項目——“上海國際藝術品保稅服務中心”已經于今年2月初獲得自貿區管委會立項批準,預計將于今年11月正式開工建設。上海國際藝術品保稅服務中心項目嚴格按照美國UL、NFPA 等國際一流標準設計建設,是一個建筑面積近6.5萬平方米的獨立園區,也是國內首個綜合性的藝術品保稅服務平臺,滿足藝術品交易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需求。
《新民周刊》:對比紐約、倫敦,它們的藝術品交易額當中占比最大的是中小規模的收藏,中產收藏比較成熟,而國內市場還是以放衛星、吸引眼球的大額交易為主導。上海的中產階層正在形成,您覺得他們該如何對待藝術收藏?
張國平:中產是未來藝術品收藏的主力軍,通過藝術教育、藝術推廣等方式,中產將會在藝術收藏領域發揮越來越多的重要性。藝術走進生活,普通人都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愛好藝術、收藏藝術、投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