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
我國現在檢察機關對刑事案件檢察制度監督的程度比較低,這樣就導致公安機關自行辦案成為常規現象。辦案時沒有任何監督,冤假錯案肯定會頻繁發生。
從民事角度有如下幾個問題需要考慮:民事案件當中舉證責任的分攤和分配不科學;一審證據到二審不能增加,除非有新證據;目前審判作風簡單粗暴,應當加強陪審員制度;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應該考慮對社會道德的影響。
冤假錯案之所以頻繁發生,實際上存在制度問題。公檢法三家各自獨立辦案,公安機關單獨辦案,自己偵查自己審理,沒有任何監管機構進行監管。這就會造成公安機關任意辦案的現象發生,導致類似呼格案這樣的冤案比較容易發生。
一個案件首先由公安機關介入,并且自己辦理案件,因此在處理案件的時候,難免出現刑訊逼供,因為沒有任何制度去監督公安機關。像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美國都有檢察官在辦案過程當中參與。而我國現在檢察機關對刑事案件檢察監督的程度是比較低的,僅限于立案、公訴時,發現一些情況參與進來對案件進行監督,這樣就導致公安機關自行辦案成為常規現象。辦案時沒有任何監督,冤假錯案肯定會頻繁發生。
人們常常認為公安機關是偵查機關、檢察機關是檢察機關,法院是審判機關,實際上檢察和公安之間的關系沒有很好地處理,沒有把這兩個機關的關系擺正,導致公安機關自行辦理案件。我國檢察機關曾經提出對公安機關的偵查工作有提前介入權,但20年來至今沒有落實。因為檢察機關提前介入,沒有制度保障,也沒有法律依據,即使讓檢察機關提前介入到公安的偵察當中,也沒有案件的真正信息來源。因此,提前介入就變成公安機關試探檢察機關是否會立案的一種做法,或者是公安機關想分攤壓力時把檢察機關拉進來,或者變成重慶那樣的聯合辦案。
從民事角度有如下幾個問題需要考慮:一是民事案件當中舉證責任的分攤和分配不科學。現在,很多民事案件的舉證要求一方當事人舉證。比如說當事人的房產是祖上傳下來的,法院就要求當事人證明,當事人去找房產局,各種調查材料根本找不到。去請律師調查,房產局不接待律師。所以當事人找不到檔案材料,法院便直接判當事人敗訴。這種舉證責任讓當事人一方承擔,然后又給當事人設置很多障礙讓他找不到,法院還不幫著找,導致當事人在整個訴訟案件中非常被動。這在民事案件中普遍存在。因此,應加強法院主動調查案件事實的立法規范,明確法院主動調查案件事實的責任。
二是一審證據到二審不能增加,除非有新證據。但哪些是新證據存在著許多爭議。關于新證據或者說影響案件審理的新證據認證由誰來決定,直接關系案件審理,當事人與法院就新證據存在爭議,對于相關證據是否采納出現矛盾時,應當如何處理,沒有法律明確規定。
三是審判技能需要提高。目前法院審判作風簡單粗暴。此外,還應當加強陪審制度。目前陪審員只能審事實不能審案件法律部分,陪審員只負責事實認定,法律部分交給法官去判,這就導致陪審員沒什么積極性,很多法學專家不愿意做陪審員。
四是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也有一個政治問題或道德問題。例如南京彭宇案就是這樣,不是法院直接判決了事,而應當考慮到這一判決的社會影響。彭宇案由于法院判決出現失誤,導致現在社會上出現老人摔倒無人幫助的現象,學雷鋒這么多年還不如一紙判決的影響力和殺傷力大。這體現出案件審理具有政治因素和道德因素。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