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特斯拉開放專利和谷歌無人駕駛車的面世,讓傳統汽車公司們憂心忡忡——因為這兩家科技公司,正在將汽車作為整體進行研發和改造。未來的汽車究竟是什么樣子?這對消費者也許只是一個選擇問題,對汽車制造商們就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到了互聯網時代,如果沒有互聯網時代的思維,就只能等著被革命了。傳統汽車廠家,面對的不僅是來自老對手的競爭,還有互聯網巨頭的強勢挑戰。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未來學家、政治家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提出以“能源互聯網”為中心,推動新一輪創新經濟的發展,造就人類社會第三次工業革命。包括無人自動駕駛技術在內的車聯網技術,也許將是汽車行業把握自己命運的最后機會。
改變汽車DNA
值得思考的是,百年來,數以億計的汽車被制造出來,汽車產業的DNA卻沒有改變多少。
通用汽車前任研發和戰略副總裁Larry Burns認為,在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到來之前,汽車界所謂的種種技術創新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汽車DNA。而當車企們還在津津樂道發動機性能,以及內飾的奢華感的時候,谷歌這臺帶四個輪子的會跑的電腦,一下子用創新的手段對上了消費者的胃口。
每年全球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超過120萬;每一工作日,人們平均花費52分鐘在上下班路上。谷歌等科技巨頭顯然已經迫不及待地要改變越來越令人沮喪的交通局面,雄心勃勃的目標是使這兩項數字都減少90%。谷歌博客上寫道:“研發這套自動駕車軟件主要有三個作用:幫助預防交通事故,解放駕車人,減少碳排放量。”
無人駕駛帶來的改變不僅僅是安全,而且是人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解放了人類在車中的一段時光。有業內專家認為:“現在汽車行業是制造業,未來將是信息服務業。”對于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火熱,對于車聯網技術的擁抱,也是如此的迫切。汽車行業向終極智能汽車目標的不斷努力,正是自我變革開始的體現。
長久以來,汽車制造商受到傳統制造思維的禁錮,在致力于精密機械的同時,往往忽略對用戶軟性需求的關注。然而隨著汽車的普及,消費者對車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年輕的消費群體,對于移動互聯和智能科技元素的追求愈加強烈,這也是汽車行業主動向互聯網靠攏的內生因素。
在專家們看來,車聯網正在構筑智能汽車的主要DNA。OnStar提供汽車上實時交通咨詢服務、豐田G-Book提供交通導航和道路救援服務,這些如今都一一實現在汽車上。而遠程遙控啟動汽車、打開車載空調也已得到實現,借助車聯網收發郵件、查看信息,甚至刷刷微博幾乎成為搭載車聯網功能汽車的標配。隨著車聯網發展的深入,不斷智能化的車載服務深刻改變著人們的交通生活。
擁抱大數據
事實上,智能化和電動化早已被公認為未來汽車的兩大發展方向。特別是在馬斯克成功打造特斯拉后,一下子引爆了本來就蠢蠢欲動打算進軍汽車業的IT業巨頭們的熱情。國際范圍內,蘋果、谷歌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入侵智能互聯行業。與此同時,汽車業也快速向互聯網靠攏,雙方展開越來越緊密的合作。
進入2015年后,國內車聯網的熱潮繼續升溫。3月23日,北汽與樂視在香港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互聯網智能汽車生態系統;3月13日,上汽與阿里巴巴共同宣布:雙方將共同打造“跑在互聯網上的汽車”。在此之前,樂視公布“超級汽車”計劃,奇瑞、易到用車、博泰電子三方宣布要“一起玩個大的”,打造下一代智能汽車。另外,東風、長安與華為聯手的案例接連發生。根據這些企業之間的合作方式,均是由汽車廠家從汽車制造技術方面、通信公司從電子技術方面,兩頭發力、合力而為,致力走出一條“車機系統、車聯系統直至智能汽車”的未來汽車發展之路。種種跡象表明,面對來勢洶洶的互聯網,汽車廠家紛紛主動出擊擁抱互聯網,未來整體布局已露崢嶸……

奔馳車內沒有一個控制按鈕。車yke3VP3FP3a4QMPEi3dAnm/XqO3TdVw4/QyUDQ00L+Q=內的乘客可通過手勢、眼神追蹤或觸屏控制車輛的一舉一動。

全車人可以圍坐在一起,這種體驗將司空見慣。
未來的車聯網將不僅僅是汽車與互聯網的聯通,而是包含車與車、車與基礎環境設施,甚至是車與非機動車、車與人的相互聯通。而車聯網將會把互聯網進行進一步的延伸,而這張網絡網羅的“大數據”將會統歸“云”進行計算和管理。
“云”更像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和中央處理器,智能汽車便是一個個數據終端,肩負著數據采集與應用的重任。在這樣的生態下,車輛通過云的統籌與協調,不僅可以實現行駛路線的最優化,節省時間、降低油耗,還可以盡可能地降低擁堵和事故傷亡。而車輛間的實時數據匯總與共享,更讓智能汽車配備了“千里眼”、“順風耳”,將一處的情況即時通報給所有車輛,進而規避風險。這一切都讓真正的無人自動駕駛成為可能。
產業鏈變革
車聯網亦引發汽車產業的變革,將促使汽車企業的產、供、銷及售后等模式發生的重大改變。例如原材料、設備采購,產品銷售和人員的招聘逐漸變為“O2O模式”,內部管理方式也逐步流程化、信息化、自動化,同時越來越多的汽車傳統商業模式也將被更多地電子商務所代替。
而隨著汽車智能化的發展,與汽車行業相關的周邊產業也將順勢而起。車輛運行監控、車輛故障診斷服務、肇事車輛追蹤系統等,這都將在不久的將來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如今我們能看到最好的例子就是汽車O2O的商業模式初步形成,它帶動了線上線下無數的增值服務發展。未來汽車運營中,線上線下的界限也將隨著車聯網的發展而逐步消失。
福布斯一系列關于無人駕駛汽車的作者ChunKa Mui提出,無人駕駛汽車是在谷歌無人車帶領下創造出來的一個全新的、價值3萬億美元的大市場。
當然,傳統汽車業在車聯網催生下的變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谷歌無人駕駛車項目的顧問、密歇根大學工程操作專業的教授Burns在舊金山一場科技和汽車行業的研討會上提出,“汽車行業的改變非常緩慢,每次也都只是個別零部件的升級換代。但真正要突破性地改變這個行業,需要在一個背景下,將它作為一個整體去做出改變。”Burns說,未來汽車行業的幾個關鍵詞將會是“互聯的,協作的,共享的,無人駕駛的以及量身定制的”。
通用汽車研發中心的Bakhtiar Litouhi博士表示,通用汽車在上世紀50年代便研發出了可以自動駕駛的汽車,而通用與美國大學聯合研發的一款看似與普通SRX無異的自動駕駛SRX就可以完成全副武裝的谷歌汽車全部功能,但這仍然距離自動駕駛的市場化十分遙遠。“我們需要給予汽車足夠的時間,讓它去學習、進化。”
為了避免重蹈諾基亞的覆轍,無論是跟風還是耍酷,汽車行業都應該緊緊跟上時代的腳步,讓汽車擁抱智能與科技,真正實現“汽車讓生活更美好”。也許,汽車產業的逐一改變要比技術的發展更為艱難。所以留給智能汽車一些時間,也留給這個已經開始改變的社會一些時間,智能汽車已經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