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令孤
喜劇演員轉做導演的例子屢見不鮮,有人選擇繼續搞笑這條路,有人跳脫刻板印象,變身文藝青年,更有人逐漸修煉為萬眾敬仰的大師級導演。有志于此的少年們不妨參考下他們成功轉型的秘密之道。
對電影來說,演員是一個投資成本大、危險系數高、成敗難把握的群體,他們一方面是作品的直接代言人,在臺前享受明星光環的同時,也要隨時準備迎接鋪天蓋地的吐槽;另一方面,不管他們表演如何好,都是在導演的指揮下完成的,“無才”是正常情況,“有才”也可能無人知曉。其中,喜劇演員的命運要更為坎坷,盡管人人都喜歡看喜劇,都會在影院里被逗得開懷大笑,但到了評功論獎的時候,還是更傾向于那些嚴肅作品和正劇演員。
如何去掉觀眾的有色眼鏡,打破大眾的思維慣式,是很多有想法的喜劇演員追求的目標,而最佳的途徑就是進行自我轉型,踏上從演員通往導演的路徑,成為影片真正的創作者。事實上,不管是在電影史上,還是近幾年來,喜劇演員做導演的案例都不鮮見,他們用執導的作品實現了自我表達,同時又能發揮作為明星的宣傳優勢,帶給影片極好的收益。
專注搞笑之路 塞斯·羅根&本·斯蒂勒
作為喜劇演員,塞斯·羅根的跨界之路要更為順暢,這個體型壯碩的胖子用實際證明,他的肚子里裝的不只是肥肉,還有橫溢的才華。少年時代的他就表現出喜劇天賦,擅長單口相聲,出演了電視劇《怪胎與書呆》,并參與編劇《Da Ali G Show》。之后,在好萊塢喜劇大拿賈德·阿帕圖的提攜下進入電影界,憑借《一夜肚大》中的表演走紅。
塞斯·羅根屬于大智若愚型的演員,長得其貌不揚,忠厚老實與邪惡搞怪融為一體,常以脫線的幻想和遭遇讓人捧腹。他作為編劇的才華為他的導演之路準備了條件,同時他的喜劇幫朋友又讓他的作品名聲顯赫。2013年,由他和好友埃文·戈德堡合導的《世界末日》,聚集了詹姆斯·弗蘭科、喬納·希爾等新生代笑星,在一個災難片的框架內填充了諸多惡搞戲謔的情節,極盡低俗之能事,批判了好萊塢的人情虛偽,獲得多個獎項的最佳喜劇片提名。
2014年,同樣由兩人執導的《采訪》因為敏感的政治話題,受到朝鮮當局的抵制,轟動一時。這部片在風格上依然延續的是低俗喜劇的路子,很多橋段也很老套,但貴在它的題材創意和想象力,超越了生活化喜劇的模式。在塞斯·羅根的電影中總是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大麻,因為他是大麻合法化的鼓吹者;二是色情,總拿生殖器開玩笑,當然這也是好萊塢喜劇片慣用的手法。
身材瘦小的本·斯蒂勒是好萊塢中生代喜劇演員的代表,常常在片中扮演Loser男和耍賤客,邁著一雙羅圈腿為生活奔忙。盡管他八十年代就進入演藝圈,九十年代末成名,但直到新世紀后主演了《拜見岳父大人》、《博物館奇妙夜》兩個系列電影,才達到事業巔峰。
相比其演藝生涯的厚積薄發,本·斯蒂勒的導演之路開始的比較早。1996年,還是無名之輩的他執導了由喜劇紅星金·凱瑞主演的《有線電視修理工》,講述一位變態的電視接線員對一位客戶持續不斷的騷擾。2001年的《超級名模》陷入無厘頭風格中,怪異的造型和天馬行空的情節腦洞大開。而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無疑是2008年的《熱帶驚雷》,云集了湯姆·克魯斯、小羅伯特·唐尼等明星,以戲中戲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拍攝越戰電影的故事,致敬各種經典戰爭電影的同時,更是入木三分地諷刺了好萊塢的電影體制。
本·斯蒂勒執導的電影往往都有很好的主題創意,除了搞怪外,還有更多的思考,比如《有線電視修理工》是對電視侵入人們日常生活的痛斥,《超級名模》是對時尚圈亂象的揭露,《熱帶驚雷》是對戰爭和好萊塢電影體制的諷刺。同時,他片中的人物往往都表現出神經質的性格,如《有線電視修理工》中金·凱瑞癲狂的表演充滿張力,在營造了濃厚幽默效果的同時,也讓人感覺到一種恐怖的顫栗,《熱帶驚雷》中的老帥哥湯姆·克魯斯被化妝成一個禿頭大肚的制片廠老板,觀眾差點沒有認出來,由此也可看出本·斯蒂勒指導演員的功力。
細嗅薔薇之路 北野武&理查德·阿瓦迪&西蒙·赫爾伯格
喜劇是以反常規的落差效果來制造笑料,表現在演員身上就是夸張的肢體語言和直白的性格特征,讓人一看就能觸發笑神經。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喜劇演員通常是粗俗的、膚淺的、造作的。但這只是一種表象,有不少喜劇演員轉做導演后,摒棄了自己的表演模式,搖身一變成為文藝青年,在他們的作品中突顯出嚴肅的詩意氣質和先鋒性的創新勇氣,甚至成為各大藝術電影節的寵兒,可謂“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北野武有“日本電影新天皇”之稱,據說黑澤明在臨終前曾給他寫信說“如果沒有你,日本電影的未來將會一片混沌。”而事實上,他也擔起了這個責任,成為當代日本電影在國際上的代表人物。他年輕時曾在牛肉場當過電梯員,結識了場里的演員兼子二郎,兩人隨后組成相聲搭檔,活躍于電視和廣播界,以辛辣的諷刺和黑色幽默著稱。其后,他在出演大島渚《圣誕快樂,勞倫斯先生》時,被塑造成一個沉默寡言的軍人,迥異于之前伶牙利嘴的形象,大受好評,奠定了他之后電影的特點。1989年,他執導了處女作《兇暴的男人》,講述一名警察與殺手之間的對抗,其凌厲的氣質和獨特的藍色影像基調,讓人過目不忘,完成了從演員到導演的完美轉型。
此后的北野武拍片不斷,橫跨黑幫片、青春片、喜劇片等多種類型,每一部都彰顯著他獨特的黑色幽默、殘酷詩意和溫情關懷的風格。他的黑幫片盡管血腥彌漫,但又常在氣氛最飽滿的時刻加入一個玩世不恭的笑點,瞬間消解了緊張,形成動靜結合,比如《大佬》、《座頭市》等。而在《那年夏天,寧靜的海》、《菊次郎的夏天》這樣的溫情片中,他又通過自嘲式的段子來豐富故事的趣味。1997年,北野武執導的《花火》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一個喜劇演員轉型導演后能達此成就的確罕見,或許只能用“天才”來形容。
對于英劇迷來說,《IT狂人》無疑是里程碑式的作品,曾多次獲得年度最佳情景喜劇獎。劇中的主角之一莫斯是一個擁有高智商卻又生活不能自理的電腦宅男,爆炸卷發、黑框眼鏡和娘娘腔組成了他的形象特征,給人以深刻印象。但讓人難以想象的是,扮演這個角色的理查德·阿瓦迪卻是一個畢業于劍橋大學的才子,不但寫書,還拍電影,而且專拍文藝片。
2010年,他執導的《潛水艇》講述一個男孩在家庭生活與愛情之間的徘徊,影片風格前承法國新浪潮的讓-呂克·戈達爾,后接美國作者導演韋斯·安德森,運用了分段敘事、個人獨白、詩意空鏡頭、跳接等典型的藝術片手段,突顯出濃厚的表現主義特征。該片獲得當年英國藝術學院獎最佳新人導演、編劇、制作人獎提名,可謂一鳴驚人。
三年之后,阿瓦迪又導演了《雙重人格》,在風格上要比《潛》走的更遠,故事依然展現的是個人面對生活壓力時的狀態,但是因為加入了精神分裂和意識流的內容,顯得更加晦澀。片中科幻感的空間場景和陰暗朦朧的燈光,營造了詭異神秘的氣氛,讓人感到極為壓抑。當然,阿瓦迪也沒有忘記自己“IT狂人”的本質,他的電影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科技元素,如《潛》中的男孩通過測溫裝置觀察父母是否做愛。
在出演美劇《生活大爆炸》之前,西蒙·赫爾伯格還是一個四處跑龍套找生活的演員,但是這種表演經驗的積累讓他在加入《生活大爆炸》后爆發出極大的能量,從一個偶然的客串角色成為固定的常駐演員,開始為觀眾們熟知,并且還獲得了最佳喜劇類電視配角獎。
與“謝耳朵”吉姆·帕森斯的俊俏賣萌不同,西蒙長就了一副喜劇演員的臉,即使在萬千人群中也能一眼分辨得出,他扮演的角色霍華德也以猥瑣好色著稱,可謂討厭又討喜。但是在這幾位主演當中,他卻率先執導了自己的電影《追愛在巴黎》,體現出搞笑背后的導演才華。該片由他和妻子喬絲琳·唐恩共同完成,講述一位宅男徘徊在兩位美女之間難以抉擇的困境,在風格上是一部愛情喜劇片。西蒙自己扮演男主角,他的長相很難讓人相信會有多個美女為他傾心,但是既然做了導演,也就抓住這個機會好好做一場為愛癡狂的美夢。
影片在敘事上顯得比較青澀稚嫩,也缺乏北野武和阿瓦迪那樣的文藝鋒芒,但比起他主演的喜劇電視來說,多了幾分生活真實的味道,比較嚴肅地探討了男人在情感面前的白目和痛苦,有一種近似伍迪·艾倫的感覺。再加上對巴黎城市和海灘風光的展現,在攝影風格上很有感染力,算是一次合格的導演嘗試。
深沉大師之路 卓別林&特瑞·吉列姆
真正偉大的喜劇不只是以把人逗笑為目的,而是通過一種笑中含諷的方式引起人們的思考,它有著和悲劇一樣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從喜劇演員轉型的導演中,也有這樣的大師,他們的作品直抵生命中最深層的部分,以風格化的影像表達自己對于生活苦難、個體存在甚至是人類命運的關懷,而這樣的作品隨著時光的流逝也成為深沉厚重的經典。
迄今為止,在喜劇電影的范疇內,查理·卓別林的聲名和地位是無人超越的,他以自己默片時代獨具個性的形象和表演方式,將起初作為雜耍的電影助推到一種藝術的地位,同時又用自己導演的一系列作品,奠定了喜劇片在格調上的嚴肅性。
這位出生于英國倫敦貧民窟的矮個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舞臺劇表演,并跟隨劇團在世界巡回演出,后來到達美國,加入啟斯東公司,出演了一系列喜劇片,于其中大搞各種惡作劇。他所扮演的流浪漢夏爾洛,戴著破禮帽、留著板刷胡、拄著一根拐杖的形象,已成為喜劇電影的標志符號。1921年,卓別林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長故事片《尋子遇仙記》,講述玻璃匠夏爾洛與養子之間的故事,雖然延續的是惡作劇套路,但是把父子情渲染得細膩真摯,催人淚下,卓別林對電影情緒的調度功力開始顯現。之后,他相繼執導的《淘金記》、《摩登時代》、《城市之光》、《大獨裁者》等片部部成為經典,對當時的社會進行了敏銳的關照,尤其是對底層人的生活充滿同情,表現一種人道精神和人文關懷。
卓別林的導演才華體現在那些獨特的情節設計上,如《淘金記》中饑餓的流浪漢把皮鞋煮著吃,《摩登時代》里工人被卷進機器里又轉悠出來,都以一種逼真的夸張來對殘酷的現實進行反諷,人們看的津津有味,卻又感到無比憂傷。
在電影導演界,特瑞·吉列姆算是一個怪胎,當許多人都夢想著去好萊塢發展時,從小在洛杉磯長大的他卻極度討厭美國生活,毅然加入了英國國籍。與之相對應的是,他所導演的作品也游離于好萊塢風格之外,表面繁華鮮麗,背后卻是沁人骨髓的悲情。吉列姆在上大學時,加入了校園的幽默雜志,成為主要撰稿人,后來到達英國進入電視界,與朋友一起組成了喜劇創作團體“巨蟒劇團”,開辟了一種具有后現代風格的古怪幽默,將一切嘲弄推演到極致,被稱為是“喜劇界的披頭士”。
單飛之后,吉列姆開始了自己的導演之路,先是于1975年執導了無厘頭經典之作《巨蟒與圣杯》,對英國歷史和政治進行了荒誕不羈的惡搞。之后,他以兩部科幻片《妙想天開》和《12猴子》提升了作品的格調,盡管還是貫徹始終的乖張與諷刺,但影片的主題開始變得冷峻悲情,儼然一副大師的氣派。例如《妙想天開》中對未來世界的想象,處處是電視熒屏,人們的生活時刻受到資訊總局的監視,有著類似《1984》的反烏托邦訴求。吉列姆的影片有著天女散花般的想象張揚,詭異混亂的場景設計、瘋癲神經的人物形象與腦洞大開的故事情節組合在一起,在帶給人理解阻滯的同時,又有一種不瘋魔不成活的快感。比如《12猴子》的骯臟頹敗和重口味,會讓人厭惡到極致,卻又不得不跪拜其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