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亮
導語:根據以往的經驗,旅游免簽對游客的增長具有十分明顯的推動效應。2005年,韓國宣布對華游客實施過境免簽后,五年內游客總數增長64.5%;泰國游也是在免簽政策推出后異常火爆。
“印尼正式對相關國家實行免簽”,印尼《雅加達環球報》以此為題對外報道了印尼對外旅游簽證規則的又一次革新與改變。按照新制定的文件規定,印尼將對包括中國在內、新增的30個國家的游客實施免簽政策。在印尼對中國游客實施免簽政策之前,中國已經是該國重要的游客來源地。資料顯示,中國此前已經是赴印尼旅游重要客源國。如今,印尼對外來游客簽證政策作了更新,而這在中國勢必引起一番赴印尼旅游熱。
考察本次印尼對華游客簽證政策的改革,不得不強調一個大的背景,這就是中國提出、沿線各國共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及印尼的海洋強國戰略。迄今為止,中國與印尼兩國對彼此戰略進行對接持有相當高的認可。這在促使中國與印尼兩國合作關系大步向前發展的同時,也使兩國的人文交流空前高漲。對中國人來說,一趟赴因印尼“說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成為奢望。其中,不得不說的是,“海上絲綢之路”儼然成為印尼旅游熱度提升的重要因素。
印尼旅游業的發展策略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在地理上,印尼擁有大大小小的島嶼無數 ,一直有“萬島之國”的美譽。不僅如此,印尼還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人文風光絢麗、海島風光旖旎。這些對中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游客來說,已經產生了難以抵抗的吸引力。然而,好酒也怕巷子深。印尼豐富的旅游資源也只有在合適的宣傳與發展策略下,才有可能發揮到極致及吸引源源不斷的游客前來印尼旅游,進而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積累更多的財富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加強旅游業規劃與管理,是印尼政府為推動本國旅游業發展和發揮旅游業吸引游客、創造外匯和增加就業機會推出的首要發展策略。印尼政府很早建立了專門負責旅游業發展的政府部門(例如如今的“印尼旅游與創意經濟部”)和成立了國家旅游委員會,并統一加強全國旅游區的規劃。20世紀60年代末,印尼將全國劃分為雅加達、西爪哇、中爪哇、東爪哇、日惹、巴厘等十大旅游區,后改為七個和下設27個旅游分區。不僅如此,印尼民間還成立了關于旅游業發展的多個行業工會,例如旅館餐工會等。在加強管理之余,印尼還十分注重加強法制和發展規劃。1990年10月,印尼政府就頒布了《旅游法》。同時,印尼還制定了旅游業發展的中期規劃,提出了旅游業發展的十大方針:加強市場推廣、放松入境限制、旅游產品多樣化、開發國內旅游、積極參與地區旅游組織、培養旅游人才、擴大國際知名度、提高服務質量、加強在區域組織中的主導作用和加強環境保護。
其次,加強旅游資源開發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持續增強印尼旅游業的競爭力和接待能力,印尼政府制定了諸多優惠政策,比如低息貸款、優惠稅賦等,吸引國內外商人投資旅游行業,大量資金的流入使印尼旅游資源得到了開發。不僅如此,對這個“萬島之國”來說,交通運輸,特別是海港、空港條件,對旅游業的發展舉足輕重。因此,興建和發展巴厘、泗水、雅加達和龍目等地的機場,增加吞吐量,對印尼接待更多的外國游客至關重要。此外,雅加達等重點旅游城市的內陸交通狀況的整治與管理無疑也有助于旅游業的發展。
再者,提升旅游行業服務質量。簡化入境手續和確保旅游安全是印尼政府提高旅游行業服務質量的兩個主要手段。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印尼在簡化入境手續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從免簽過境到落地簽,再到旅游簽證免簽。在旅游安全方面,印尼政府也一再要求全國各地,特別是旅游服務部門,千方百計地提高服務質量。為此,印尼政府還特別制定了七項標準:安全寧靜、美好回憶、熱情好客、優質服務、彬彬有禮、賞心悅目與天造地雙。
而且,擴大國際合作,發揮國際層面在印尼旅游開發和宣傳方面的優勢。印尼作為東盟創始成員國之一,是東盟旅游協會的重要成員,并積極推動東盟旅游情報中心的建立。在東盟內部,印尼竭力發展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在旅游開發方面的合作關系,發揮這些國家在旅游資源開發、對外宣導和促銷旅游產品方面的優勢與作用。
中國游客赴印尼旅游的發展情況
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優質的旅游管理服務同樣吸引了廣大來自中國的游客。印尼是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1950年4月13日,中國與印尼正式建立外交關系。65年來,特別是1990年中國與印尼正式恢復外交關系以來,兩國關系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2001年印尼正式成為中國公民自費出境旅游目的地國。隨著中國-印尼兩國全方位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尤其是人文交流的迅速發展,前往印尼旅游的中國游客數量快速增長。
2002年中國游客僅為4萬人次,2011年猛增到47萬人次;到2012年中國游客赴印尼旅游的人數達61.8萬人次,相比2011年又增長22.5%。2013年10月,中國國家旅游局和印尼旅游和創意經濟部簽署了旅游合作諒解備忘錄預計,2015年將實現中、印尼兩國游客互訪200萬人次。2013年全年,中國大陸赴印尼旅游約有75萬人次。2014年1至4月,印尼共接待外國游客93.57萬人次,其中中國游客從去年同期的7.19萬人次增至12.43萬人次,增幅高達74.6%,游客人數僅次于澳大利亞,名列第二。2014年全年,中國公民首站赴印尼人數95.82萬人次。隨著免簽政策的推出,中國公民赴印尼旅游人數在2015年或將出現突破性的增長。
可見,中國游客增長速度之快,增長潛力之大。這一方面得益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中國公民出國旅游意愿的增強,另一方面也是印尼政府政策努力的結果。其中,不斷改革對華游客和往來人員簽證政策彰顯了印尼政府對中國游客的重視。2005年,兩國相互免除持外交與公務護照人員簽證;同時,印尼政府宣布給予中國公民落地簽證待遇。這意味著,中國游客在抵達印尼后,要在出入境管理所上交35美元的手續費,且只有得到入境簽證,才能在境內停留30天。
2014年底,有媒體報道,印尼將于2015年1月1日起對來自中國的游客給予免簽。但后經中國駐印尼大使館證實,該新聞報道并不屬實,印尼政府尚未對中國持普通護照人員實施免簽政策。雖然這對中國游客來說,是一場空歡喜,但這也并非空穴來風。在印尼政府消除游客免簽政策的法律障礙后,印尼政府在2015年6月上旬最終完成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相關國家和地區游客免簽規則的制定工作,而印尼總統佐科也于6月9日正式予以簽署。根據規定,來自中國的游客將免簽旅游簽證赴印尼旅游,時間不得超過30天,而且不能延長與轉換其他停留身份。
根據以往的經驗,旅游免簽對游客的增長具有十分明顯的推動效應。2005年,韓國宣布對華游客實施過境免簽后,五年內游客總數增長64.5%;泰國游也是在免簽政策推出后異常火爆。印尼對華游客免簽會否產生同樣的效果,十分值得期待。當然,面對中國這個世界第一大出境游游客來源市場,印尼還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來提升中國游客赴印尼旅游的總量,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的提出則為我們對中印尼兩國游客來往人數大幅度增長持有的疑問提供了大背景和肯定的答案。
“海上絲路”提升印尼旅游熱度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10月訪問東南亞期間提出。他在演講中強調,中國愿同東南亞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政府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希望給包括印尼在內的沿線國家與地區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并切實地推動印尼等沿線國家與中國在商貿、金融、政治、教育與人文交流等領域合作關系的大踏步前進。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中國提出,但需要印尼等沿線國家的支持與配合。事實上,這一演講的地點正是印尼國會,而印尼也是彼時習近平主席訪問東南亞行程的第一站。與此同時,中國和印尼正式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為推動兩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持續健康發展,中國-印尼兩國領導人就兩國關系發展的一系列原則達成了共識。作為中國和印尼關系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政治互信、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構成了推進中印尼關系的“三駕馬車”。為將中國-印尼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建設落實實處和實現共同發展、造福兩國人民,中印尼雙方需要在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與民心想通五個方面齊心努力。作為這一系列共識的聚焦點,中印尼兩國領導人一致認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與印尼海洋強國戰略能夠實現對接,雙方在基礎設施、海洋經濟、旅游合作等方面大有可為。
可見,游客往來在中印尼關系發展中也有著不俗的地位,而印尼旅游業在開拓中國市場方面也同樣大有可為,可供提升與開拓的空間非常大。對此,印尼官員、學者、旅游業者均有共識,認為中國對印尼旅游業有著十分重要拉動的作用。印尼旅游部部長阿里夫曾表示,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出境游客客源市場,每年近一億人次出境旅游,而“來印尼旅游的人數還不到總量的1%”,因此中國游客赴印尼的總量上升潛力十分可觀。
然而,必須承認的是印尼拉動中國游客增長和接納更多游客方面還有諸多不足,例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安全問題、缺少精通中文、具備中國式思維的從業者等。為克服這些不足和持續推進印尼旅游業的發展,印尼政府應在下述幾點多作為:一是,加強中國游客主要旅游目的地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把開通或增加中國主要城市至巴厘島直飛航班的計劃落到實處;三是,印尼旅游部門應盡快落實針對中國市場的吸引策略;四是,盡快實現東盟旅游一簽通,推進東盟統一旅游簽證的政策落實。
借著推進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春風,印尼政府已經在加緊落實兩國雙向旅游交流的共識,譬如啟動“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旅游線路等。可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已經顯著地提升了印尼旅游的“熱度”,為印尼旅游業發展貼上了更多的新標簽。可以肯定的是,伴隨著兩國人文交流的不斷加強,中印尼未來雙向來往游客數量勢必出現大幅增長。美好的未來值得期許,但更多的努力應該都在眼下,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春風里,印尼也必須在旅游資源開發、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下足功夫,方可吸引更多的中國游客,進而為印尼旅游業的發展注入一針“強心劑”。
(作者系廣西民族大學東盟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察哈爾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