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 張大慶
“華佗無奈小蟲何”,不僅名醫對傳染病束手無策,而且人民大眾長期受寄生蟲病的困擾。迄今,寄生蟲病依然是全球健康關切的問題之一,對世界貧困人口的影響尤為嚴重。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藥學獎授予在寄生蟲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貢獻的三位科學家,其中我國醫藥學家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過程中的突出貢獻而榮膺諾貝爾獎,為治療耐藥性瘧疾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彰顯了諾貝爾獎設立的主旨——為了人類的最大福祉。
瘧疾是人類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至少從更新世起,無數代人類祖先都一直遭受瘧原蟲的侵襲。人類瘧原蟲和非洲猿類感染的瘧原蟲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隨著人類的演化與遷徙,瘧原蟲所致的瘧疾也從非洲傳播到全球其他地區。在羅馬帝國的最后幾個世紀里,瘧疾已經變得十分具有殺傷力,而且可能是導致羅馬帝國衰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歐洲殖民者發現新大陸后,把東半球的瘧疾也帶給了西半球,不過所幸的是,抵達西半球的歐洲人發現美洲的土著人有一種草藥——金雞納樹皮(cinchona bark)——治療熱病效果顯著。長期以來,羅馬因周邊的沼澤和濕地,飽受瘧疾侵襲。1631年,耶穌會士Agostino Salumbrino(1561—1642)將少量金雞納樹皮作為草藥從秘魯帶回歐洲用于瘧疾治療,發現該藥對間歇熱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因此,金雞納樹皮,也被稱為耶穌會士樹皮或秘魯樹皮。到十七世紀末,金雞納樹皮已成為秘魯一種重要的出口產品,它對間歇熱的療效也充分確立。
1693年,康熙患瘧疾,群醫束手無策。朝廷向民間廣征良方,康熙服用后均未得愈。法國傳教士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1643—1710)與劉應(Claude de Visdelou,1656—1737)等獻上金雞納,康熙服用后瘧疾痊愈。十九世紀末,英國醫生曼松來華任海關醫生,期間對絲蟲病和瘧疾開展了深入研究,后來又與羅斯合作確定了蚊子是瘧原蟲的宿主,瘧疾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羅斯因此榮獲19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曼松因在寄生蟲病研究領域的貢獻而被譽為“熱帶醫學”之父。
早期金雞納樹皮通常在干燥后研磨成粉末,再混合到液體(通常為酒)中服用。1820年法國化學家佩爾蒂埃(Pierre Joseph Pelletier,1788—1842)和藥學家卡文托(Joseph Bienaimé Caventou,1795—1877)從金雞納樹皮分離治療瘧疾的有效成分并將之命名為奎寧(quinine)。quinine一詞來自于克丘亞語(印加)quina,意思是“樹皮之皮”或“圣樹皮”。
1880年法國醫生拉韋朗(Alphonse Laveran,1845—1922)因在阿爾及利亞發現瘧原蟲(Plasmodium)是導致瘧疾的致病原因而榮獲19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44年美國有機化學家伍德沃德(Robert Woodward)與德林(William Doering)第一次成功以人工方法合成奎寧。這一系列的科學發現與研究成果,使得治療瘧疾的傳統草藥——“金雞納樹皮”轉變為現代藥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占領荷蘭,日本控制了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同盟國生產奎寧的原料供應被切斷,從而導致數萬美軍在南太平洋由于缺乏奎寧無法治療瘧疾而死亡。二戰結束后,瘧疾的預防與治療成為新成立的世界衛生組織改善人類健康狀況的首選目標。由于人工合成抗瘧藥物以及長效殺蟲劑DDT的發明與應用,并在消滅局部地區的瘧原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55年世界衛生組織決定開展全球滅瘧運動,并為部分不發達國家提供數目可觀的資金以及顧問支持。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已有相當多國家成功消滅地方性瘧疾,但遺憾的是,許多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瘧疾仍舊肆虐。尤其是按蚊對殺蟲劑的抗藥性和瘧原蟲對抗瘧藥物的抗藥性都在使瘧疾控制與治療工作越發復雜。
越南戰爭期間瘧疾問題困擾越南軍民,也影響到臨近我國的部分地區以及抗美援越的人員。在越南方面的請求下,中國政府決定組織力量研制新的抗瘧藥物。成立了專門機構負責組織實施這項工作,時稱“523”任務。在“523”任務中,全國大協作,多單位、數百人參與,從傳統醫藥里尋找抗瘧藥物是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成為國家的重要任務,中醫藥學研究成為國家衛生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1954年中醫研究院的建立,中醫藥研究進入體制內,發掘、整理、研究傳統中醫藥成為我國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屠呦呦作為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的小組負責人,參加了從傳統藥物里尋找抗瘧藥物的研究工作,在經歷了許多挫折后終于首先獲得了具有百分之百鼠瘧抑制率的青蒿粗提取物。與此同時,北京、上海、山東、云南、廣東、廣西、四川以及軍隊系統的醫學科研人員都參與了抗瘧藥物研究的工作,并終于從傳統中草藥里找到了戰勝瘧疾的新藥物。屠呦呦等人通過大量實驗鎖定了中藥青蒿,最終成功提取出了其中的有效物質,后來命名為青蒿素。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為人類找到了對抗瘧疾的新藥物。
本書作者對組織和參與“523”任務的多位當事人進行了深入的訪談、獲取了大量的口述資料,以及豐富的原始文獻。作者在這些口述資料系統整理的基礎上,結合原始文獻,較全面、系統地梳理了“523”任務和青蒿素研究的歷史。
青蒿素在救治瘧疾方面的價值經過長期實踐得以充分體現,尤其是對于不發達國家的貧困人群的疾病救治做出了重要貢獻。體現了“為了人類最大福祉”的諾貝爾獎精神。盡管青蒿素在瘧疾防治方面具有重大價值,然而試圖在全球范圍內根治瘧疾也并非易事,在二十一世紀,瘧疾仍會繼續存在于很多國家的某些地區。不過,我們相信在人類的努力下,控瘧工作將繼續穩步前進,前途充滿希望。
我國醫藥學家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而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不僅是中國本土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贏得了國際科學界的贊譽,而且也彰顯了中國科學界對人類健康福祉的貢獻。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科學界也應當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方面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本文系《“523”任務與青蒿素研發訪談錄》一書之序言。該書為“二十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之一,屠呦呦等口述,黎潤紅訪問整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