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小蓮
2011年,還沒有成為收視天王的堺雅人出演了電影《丈夫得了抑郁癥》,扮演一名小白領,因工作壓力太大患上了抑郁癥,在以“不努力”為人生宗旨的妻子幫助下終于戰勝疾病,走出了人生低谷。
4年后,當年被人勸“太累就不要努力”的堺雅人變成了勸人不努力的精神科醫生,背著小水壺,帶著招牌笑容,即便面對萬念俱灰、只求一死的患者,也能溫柔地問“跳樓前,你要不要跟我喝杯熱茶呢?”
春季新日劇《Dr.倫太郎》演員陣容驚人,除了堺雅人外,女主角由森女系扛鼎人物蒼井優出任,去年憑《晝顏》表演出位的吉瀨美智子以及多年未有代表作的內田有紀也紛紛登場——她們是前后錯落幾代的日劇女神,如今爆發性登場,難怪有人驚呼:簡直可以“召喚神龍”了。
但是,僅從播放的第一集來看,對于精神病科的醫患關系展示并不算出色,或許是為了讓主要角色一一登場,作為醫生的倫太郎,個性多過專業性,而兩名女患者又太過直接地解釋了病情的心因:胖胖的女白領面臨職場霸凌,美麗的藝妓是因為可怕的原生家庭。編劇缺少抽絲剝繭的耐心,既要顧及劇情長度與人物的展開,又想在短短的首播集中樹立專業形象,難免顧此失彼。
不出意外,男主角倫太郎一定會愛上自己的藝妓病人,另外還有一個青梅竹馬的護士姐姐守候身邊,三角戀愛鬧到劇終。這樣的故事形式受限于日劇只有十幾集的體量,又要兼顧專業性和各種日劇元素,但問題是,幾乎所有非純愛系日劇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最后就變成了醫療劇是醫生談戀愛,刑事劇警察們也要談戀愛,反映空乘生活的就更簡單了,機長和空姐談戀愛即可。
同樣專業嚴謹的精神分析可以參考幾年前完結的美劇《捫心問診》,高仿版本的心理問診過程,25分鐘展示一次心理咨詢將近40分鐘的全貌,醫患對面肉搏,而觀眾則是以醫生的視角逐漸楔入、撥開和審視患者的癥狀與心因。男主角醫生每周面對4個病人,最后一天則去看自己的導師,為自己尋求心理幫助,所謂醫者不自醫,這個道理在《Dr.倫太郎》中也有,只不過簡化為純發泄,吼出對同事和上司的不滿就萬事大吉了。
如果不出所料,堺雅人有可能再度扮演一個扁平化的圣人,劇情的單薄與人物刻畫的失敗,又一次只能靠他的賣力與顏藝來拯救了。
《Dr.倫太郎》的片頭中,男主角打扮成牧羊人,帶著一只古牧,驅趕一群綿羊,配合畫外音“講述一個拯救迷途羔羊的精神科醫生的故事”,主旨交代得已經不能更清楚:一個心靈雞湯式的春季劇,一個專門為塑造堺雅人“暖男”形象量身定制的劇,扭轉他幾已定型的“半澤直樹”與“古美門”的律師銀幕形象。但是請注意,第一集里出現了男主角的對立面——所謂的反派醫生,是一個缺少柔情、只注重數據和藥療的死硬理性派,他全無坐下來握著患者的手、陪患者喝茶的耐心,但在實際的診療中,咨詢治療與藥物治療同樣重要。用這種方式厚此薄彼,不能不讓人對日系醫療劇產生吐槽欲,降低期待、放棄專業。而我們熟悉的雅人叔也只是從非標準白領(《半澤直樹》)、非專業律師(《勝者即正義》)變成了一個只會陪人聊天喝熱茶的非專業心理醫生而已。
編輯 翁倩 rwzkhouchu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