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琦
每年都能在北京至少看到一場《春之祭》的舞蹈,有的來自外國演出團體,有的出自本土創作者,只要冠上這個名字,就能引起觀眾(包括我)的興趣。經典作品的確如同某種咒語,讓這首在20世紀初首演時遭遇極大挫折的曲子,在此后的世紀持續地施展著它的“報復”。
反復的征用容易出現某種創造性的疲倦,對作品的理解進入一個漂流、移位、解構的過程,離原作越來越遠,當然這并非壞事,也可以是一種創造力的來源。但危險之處在于,過度的抽象化導致原作可有可無,具體來說,就是創作者試圖表達的東西與原作無關,只是有意無意戴上一頂招搖的經典或者反抗經典的帽子。好在,今年的春天沒有用那樣一種方式開始。日本編導山田云在中間劇場演了一場《春之祭》,語言是新的,同時又距離那些舊的核心不遠。
即便沒有音樂,這出現代舞的肢體動機也完全是“春之祭”的——當“春之祭”成為一個形容詞,可能指它的故事也可能是那種蓬勃而緊張的氛圍,無論哪一點,山田云的創作都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她保留了故事的走向,舞者身著原始風格的衣服,赤腳跳舞,獨舞與群舞的調度都在情節中展開,比如對腳步動作的強調,以及那段非常直白的神秘環舞。同時又緊扣音樂的結構,舞者在舞臺上的運動,好像是直接把不同器樂的音樂肢體化,形成一個復調的空間。
另一個核心是嚴謹的現代舞語言。盡管現代舞對舞者的身體條件沒有太多限定,舞者也并非個個苗條纖細,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沒有語法,沒有規定動作。這版《春之祭》中,動作編排工整、舞者的身體舒展開,都是一次教科書般的示范。半小時左右的演出動作強度、密度非常大,舞者甚至需要在幕間通過吸氧來補充體力。編導山田云進入舞蹈創作的初始,只是把舞蹈作為康復練習,她曾是一位體操運動員,患過嚴重的風濕病。從她舉辦的工作坊來看,她的編舞基礎就是強調身體和注意力的訓練。具體到這部作品中,精疲力盡的動作頻率,正符合部落和少女向春天獻祭的情緒。因舞而死,或者,向死而生?舞蹈形式反過來應和了故事主題。形式即內容,這對文藝作品來說是一個極高的要求,而對現代舞作品來說,幾乎就是它的本質。
對于《春之祭》這樣曾在歷史上扮演過顛覆性角色的曲子,一個自然的期待是,它能引發新的叛逆。我們也的確見過一些“離題更遠”的創作,沈偉用柔性的東方語法創作的那一出,也許是一個例子。但強調“保守”的重要性也是必要的,它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基礎,才足以支撐起那些離經叛道的東西。想到這里,山田云的《春之祭》更加打動我,它成功地帶領觀眾進入古代俄羅斯土地上那些原始的儀式,為這個十足現代化的春天演出了一幕序曲。
編輯 翁倩 rwzkhouchu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