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識猷
幾個月前,我收到一位朋友的信息,說他認識的高中生在糾結選專業,問我能不能提供一些幫助。
我問,“他自己覺得什么事情有意思、什么事情有意義呢?”
朋友說:“他不太清楚,所以想先做些能測出性格和自身稟賦的問卷。”
“可是,”我回,“一個人的性格和稟賦并非固定,而是可以培養變化的。相比起來,個人意愿反而可能最重要。”
那天我們車轱轆話說了幾輪,我堅持“選專業得思考自己想要什么”,他堅持“反正先測測職業天賦再說”,最終,我只好給了條建議——“別測MBTI,那個不準。”
那位我不知其名的高中生,肯定不是惟一拿不準自己理想職業為何的人。尚未開始職業生涯的,固然覺得雙眼一抹黑;已經工作的,也多有人自覺悵然迷茫。同樣是工作,有人閑得無聊至極,有人累得心力交瘁,有人干脆丟下一紙辭呈,或重返校園,或周游世界。河南實驗中學一名顧姓女老師的辭職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網上瘋傳,幾乎成了流行語。
辭職需要勇氣,絕大部分覺得“我的工作是雞肋”的人仍裹足不前。不過,世上也存在一些似乎更享受工作的人,除了因為他們“運氣好碰到合適工作”、“老天爺賞他這口飯”外,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
加拿大心理學者韋羅妮卡·胡塔(Veronika Huta)相信,能不能在工作時樂在其中,要看你是出于什么動機在打這份工。
如果你是為了讓自己身體輕松舒適或精神愉悅快樂,這種動機被稱為享樂取向(hedonia)。如果是為了充分發揮潛能和自我,這種動機被稱為意義取向(eudaimonia)。
在接著往下讀之前,且先做個小測試——
應該從事怎樣的職業,才能讓你擁有充實人生?胡塔說,當然是——享樂取向和意義取向雙雙高分啊!這樣的人既能品味當下的快樂,又能體驗超越自我的“意義”,因而擁有最高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相較起來,只有意義分高的人,缺了一點點積極情感和無憂無慮感。只有享樂分高的人,缺了一點點自我價值感和“崇高感”。最糟糕的莫過于享樂取向和意義取向雙雙低分者,他們的工作,只能用“空虛郁悶煩”來形容。
不過,就算知道了“我現在的工作很糟糕”,好像也無助于改變現狀。很多人不是不想跳槽轉行,只苦于“不知道怎么找自己真正合適的職業”。
在《幸福的方法》一書中,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給出了MPS方法。
現在,拿出一張白紙一只筆,依次問自己3個關鍵問題:什么能帶給我意義(Meaning)?什么能帶給我快樂(Pleasure)?什么是我的優勢(Strengths)?
問這3個問題的順序不能顛倒(是的,意義和快樂,比你此刻的優勢更重要)。先盡可能地寫下你想到的關鍵詞,再看看你的答案有無交集,找出那個關鍵詞,最后認真想想什么樣的工作最接近這個關鍵詞。本·沙哈爾自己找出的關鍵詞是“孩子”,他也確實選擇了成為教師,他開設的“積極心理學”,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
本·沙哈爾說,MPS法并不能幫你找到最賺錢的職業,它只能找出“讓你幸福”的職業。世界那么大,行業那么多,而一個人最重要的職業天賦,其實是“我看重,我喜歡”。
思考一下“我從事這份工作是因為它能讓我______”這個問題。
對比以下句子描述的情形和你的實際狀況,給出從1到7的分數,分數越高表示和你的情形越相符。“完全不符”記1分;“說不太清”記4分;“非常正確”記7分。
這份工作讓我感覺放松
這份工作讓我感覺愉悅
這份工作讓我感覺享受
這份工作讓我做起來很容易
這份工作讓我感覺有趣
這份工作讓我能學到技能或提升洞察力
這份工作讓我能追求卓越或個人理想
這份工作讓我發揮自我潛能
這份工作是我在做我真正相信的事
前5題為享樂取向,后4題為意義取向。你“享樂取向”的平均分是幾分,超過4分了嗎?“意義取向”的平均分又是幾分,超過4分了嗎?
編輯 翁倩 rwzkhouchu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