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梅紅
消費生活中,最能挑動人們敏感神經的大概就是食品安全問題了。正因為如此,今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才會如此牽動人心。
比起2009年出臺的《食品安全法》,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對原法90%以上的條文進行了修改,從原來104條增加到154條。作為食品安全領域的上位法,這部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將給我們的消費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可以減少對農殘的擔心了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禁止將劇毒、高毒農藥用于蔬菜、瓜果、茶葉和中草藥材等國家規定的農作物。
我國人口眾多,耕地趨緊,農藥在控制病蟲害、保障作物產量和質量、滿足消費需求上做出了巨大貢獻。有研究指出,如果不使用農藥,農作物的損失可高達70%,使用農藥可挽回40%的損失。因此,農藥的作用不可低估。
遺憾的是,盡管目前我國的農藥在投入生產使用前,都要經過有關部門嚴格論證,按規定劑量和安全間隔期使用,總體上是安全的,但由于近年來的確有不良農戶濫用農藥,加上有些媒體對農殘夸大、片面性的報道,使得農藥成了“過街老鼠”,搞得人人惶恐。
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禁用了33種高風險農藥。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專家指出,10年前,高毒農藥在農藥中占比近30%,現在還不到1.7%。目前個別高毒農藥還無法被替代,如用于糧食倉儲等的藥品以及處理急發、爆發問題的藥品等。但“這類農藥如果規范使用還是安全可控的。”
盡管此次是《食品安全法》首次明確提出在蔬菜、瓜果等的生產中禁止使用劇毒農藥。但這種“禁用”,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列入農業部門的規章,此次不過是把農業部的部門規章上升到了國家層面,這說明國家對農藥的使用和管理問題更加重視了。
冷凍食品消費更放心了
目前我國肉類食品廠有2500多家,年產肉類6000萬噸;速凍食品廠2000多家,年產量850多萬噸;冷飲業4000多家,年產量150多萬噸;乳品業1500多家,年產量800萬噸;水產品年產量4400萬噸。發達國家易腐食品的冷藏運輸率已超過60%,而我國只有20%左右。這些總量超過億萬噸的食品都屬于易腐食品,都需要冷藏運輸。食品在產、銷、運過程中的安全問題也成為全國人民關心的重要節點。
面對如此大的市場,新版《食品安全法》在第三十三條、第四十六條、第一百二十三條都對冷鏈物流做出了相應規定,并制定了懲罰措施: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設備應當安全、無害,保持清潔,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證食品安全所需的溫度、濕度等特殊要求;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就食品的運輸和交付控制制定并實施控制要求,保證所生產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很多冷凍食品出現質量問題就在于運輸環節的溫度波動。這里面確有食品在運輸環節中不規范及超市存儲不當等因素,但最主要的還是目前我國冷鏈物流標準的混亂。一方面,我國冷鏈物流標準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上存在相互交叉;另一方面,大部分冷鏈物流的標準多為推薦性標準,不具有強制性。
而新版《食品安全法》的實施將使整個冷鏈過程從倉儲、運輸到配送,再到終端消費,都約束在規定的溫度范圍之內。冷鏈物流是對食品安全的最強有力保證,具有強制性的法規標準在冷鏈不再斷裂,會給未來冷凍和生鮮市場帶來十分顯著的有利影響。當然,最終受益的是消費者。
買保健食品時要用心
新版《食品安全法》將保健食品納入“特殊食品”管理:保健食品聲稱的保健功能,應當具有科學依據,不得對人體產生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并首次明確了保健食品原料目錄及其對應的功效。
未來進入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市場將有四扇門,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謀定而后動,分別是注冊與備案并存的保健食品、實行注冊制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QS標識的普通營養食品,一些原裝膳食補充劑還可通過申報無國家標準進口食品的方式進入國內市場。因此,消費者對保健食品的認識將從過去單一的“藍帽子”時代,邁入注冊制的“藍帽子”和橘紅色的備案制標識共存的新時期。
新法還明確,保健食品標簽不得涉及防病治療的功能,并且規定保健食品必須聲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
因此,未來您在選購保健食品時,切記保健食品不是藥品,不要用“療效”對號入座。而去藥店買藥時也要仔細看說明,避免被忽悠買了保健食品。
網上買吃的能夠安心了
在“互聯網+”的時代,我國的網絡購物也已從最初的“新生事物”發展成全社會參與、采用先進信息技術的交易方式。但與此同時,通過網絡實施欺詐、網上販賣假冒偽劣產品也呈高發態勢。此次新版《食品安全法》對互聯網食品交易做出了明確規定:第三方平臺應該負責對入網銷售的食品進行實名登記和資質審查;如果消費者通過該平臺購物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第三方平臺要提供該經營者的真實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不能提供的話要先行賠付。
其實,很多時候,消費者不怕買到假貨,怕的是買到假冒偽劣后沒人理、沒人賠、沒人負責。新法對互聯網食品交易的規定首先明確了食品安全的管理責任,其次明確了第三方交易平臺的管理義務。10月1日后,消費者若網購食品有問題,在無法找到經營者的情況下,可以要求第三方交易平臺先賠償,不但可以要求賠償食品本身的價錢,還可以要求賠償受到的損失等費用。
寶寶的奶粉不用再那么糟心了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后,嬰幼兒配方奶粉成了食品安全的焦點問題。盡管人們對國產奶粉的信心已經在慢慢恢復,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亟需解決。新版《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產品配方應當經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注冊。注冊時,應當提交配方研發報告和其他表明配方科學性、安全性的材料。此外,同一企業不得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
從某種意義上說,嬰幼兒乳粉的監管應該比普通食品更加嚴格。嬰幼兒配方乳粉不僅要有安全保障,還要有營養保障。但目前,我國的乳粉配方多達1900個,行業內多個品牌應用統一配方的企業很多。為了市場營銷,有的企業就有可能會隨意制定一些不具有科技含量、對嬰幼兒生長發育也沒有什么特別意義的配方。
嬰幼兒乳粉配方注冊制的實行,意味著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將會對企業提交的乳粉配方進行審查。這表明國家對嬰幼兒乳粉的配方將采取更為嚴格的管控,企業在設計配方時也必須對其科學性和安全性更加注意。
目前,國產奶粉生產還存在分裝方式,即進口國外“大包粉”,在國內進行加工分裝。但這種做法,不僅容易發生二次污染,還可能出現原料調包、摻劣摻假等問題。所以,新《食品安全法》還特別強調,不得以分裝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這一做法也會促使企業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提升企業研發能力。
對轉基因可以稍作寬心了
轉基因食品一直備受關注,新版《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應當按照規定顯著標示”。
需要說明的是,轉基因產品強制標示并不是此次新版《食品安全法》才規定的。早在2002年,農業部即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制定了首批標示管理目錄,對在中國境內銷售的大豆、油菜、玉米、棉花、番茄5大類17種轉基因產品進行強制標示,其他轉基因產品可明確標示?!妒称窐俗R管理規定(2009修訂)》第十六條也規定,“屬于轉基因食品或者含法定轉基因原料的應當在其標識上標注中文說明”。
之所以說是“可以稍作寬心”,是因為本次新法特別強調了轉基因食品的標識應當“顯著”。但由于采取定性方式標識,定性又依賴于2011年的法律解釋,而當時5大類17種所涵蓋食品行業的種類明顯落后于目前食品行業的發展。所以,業內有專家擔心這會讓企業鉆法律的空子。
今后索賠更有信心了
受到損失理應獲賠,但在過去,對這一點,消費者多少有些理直氣不壯。此次新版《食品安全法》則給足了消費者底氣。
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消費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損失,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損失。接到消費者賠償要求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實行首負責任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屬于生產者責任的,經營者賠償后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于經營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后有權向經營者追償。
根據相關規定,如果企業生產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不僅可以要求賠償損失,還可以向生產者或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或者損失3倍的賠償金。
有的環節還不敢太松心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勇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的說明》中強調:“為了以法律形式固定監管體制改革成果、完善監管制度機制,解決當前食品安全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以法治方式維護食品安全,以最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提供體制制度保障,修改現行《食品安全法》十分必要?!?/p>
但是,任何法律的實施和修訂都是有時間限制的,而市場上的變化卻是隨時隨地可能發生的。就此次新法而言,雖然亮點頗多,但在某些環節上還有不太明確或不易操作之處,因此消費者的某些隱憂恐怕還不敢太松心。
但不管怎樣,對這部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兩次審議、三易其稿,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我們都有理由相信它能保證我們餐單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