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早已進入冬季供暖期,沈陽市于11月1日起正式開始供暖。8日,沈陽遭遇六級嚴重霧霾污染,全市PM2.5均值一度達到1155(微克/立方米),局部地區霧霾指數一度突破1400。有市民稱:“出門感覺空氣辣眼睛、嗓子難受。”當日10時30分,沈陽市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部啟動重污染天氣二級(橙色)應急響應;15時30分,因霧霾污染進一步加重,應急響應升級為一級。
在東北地區遭遇重度霧霾襲擊后,長春市率先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比之下,沈陽市環境保護局官方網站卻在污染正重之時,出現了2個小時的癱瘓,一級預警發布數小時后,有建筑工地仍頂著停工禁令繼續施工,環保局工作人員對啟動一級響應不知情。一連串的不力應對,使得沈陽成為此次重度霧霾中備受網絡輿論炙烤的城市。針對本次空氣重污染過程,環保部已要求相關省(市)密切關注污染形勢,全力做好空氣重污染應對工作。
【輿情點評】
重霾鎖城、污染圍攻的天氣狀況仍在繼續,網絡輿論喧騰紛擾,霧霾是否會繼續加重?有無擴散至其他地方的可能性?下次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空氣污染嗎?當污染來襲,城市又該如何應對?一系列的問題拷問著城市治理能力與輿論應對方式。
對于此事件中,處于輿論風暴核心的沈陽來說,有三個方面需要思考:
第一,從預警到應急,還有多少路要走?
2014年1月6日,《沈陽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試行)》發布,但經過近兩年的實施運作,這項本該成熟的應急預案卻暴露出種種問題。一級預警已出,但工地仍在施工,到底是預警信息不通暢,還是應急措施跟不上,抑或是執行力度有限?《京華時報》評論:“重度霧霾面前,應急預案不應急,再次警醒人們,防霾治霾遠非一部預案就可以應付,還需清晰界定各區域、各部門、各生產單位的責任,理順執法渠道,嚴格高效執法。否則,應急預案也只是一張紙面通知,于防霾、治霾無任何實質意義。”
從預警到應急,城市治理到底還有多少路要走?《人民日報》給出了答案:“應對霧霾,兵貴神速。從二級應急響應升級為一級應急響應,反應不可謂不迅速,但如果遲遲落實不了,應急變成了慢動作,既體現不了效果,更體現不了效率。霧霾鎖城,市民無奈。由此可見,需要升級的不僅是應急級別,更應該是責任意識;需要打通的不只是應急聯動,還應該是執行中的“腸梗阻”。面對霧霾的造訪,如果多一些責任意識,就不會處處被動;如果多對接民眾的殷切目光,就不會行事慵懶。”
第二,應對出現“阻梗”,輿論才會“決堤”。僅靠118條的@沈陽環保微博通告,并不能緩解輿論壓力,輿情的平復一方面需要靠“說”——即輿論應對策略,更重要的是靠“做”——即事件的處置與解決。環保局工作人員都對預警不知情的狀況說明面對污染,城市方面的應對出現了“阻梗”,網絡輿論才會“決堤”。無論是預案還是預警,盡管我們說“預則立不預則廢”,但當預案形成之際,實打實的行動才是“真招”,從治理的根本入手,方可鞏固和諧的“輿論之堤”。
第三,類似情況或再次發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隨著冷空氣的頻頻襲擊,各地逐漸進入供暖期,霧霾發生的幾率也在不斷增加,無論是沈陽或是其他城市,都應做好充足的準備措施。一方面,@沈陽環保的實時官微通報值得肯定,開辟了面向網友的快捷通道,但需將預案之“防患于未然”特性得以體現;另一方面,地方響應要與主流媒體建立通暢的信息疏通聯系,避免因“說話不夠”而被輿論誤解或過度解讀。此外,長期的環境治理始終是解決該類問題的根本。
(作者: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輿情分析師 周亞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