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加入SDR有助于增強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完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對中國和世界是雙贏的結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執董會11月30日批準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新的貨幣籃子將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SDR,這樣一個一般人聽起來有些陌生的詞匯,卻成為當下中國經濟界最為關心的事情。SDR到底是什么?加入SDR對于人民幣國際化,乃至中國經濟而言意味著什么?
何為“SDR”?
SDR即“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稱“紙黃金”。它是IMF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會員國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基金組織指定的其他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基金組織的貸款,還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當國際儲備。因為它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有的普通提款權以外的一種補充,所以稱為“特別提款權”。
在人民幣加入SDR之前,“SDR籃子”內的貨幣包括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所占權重分別為48.2%、32.7%、11.8%和7.3%。
IMF每五年會對SDR籃子貨幣進行評估,包括調整籃子中的貨幣權重,以及考慮是否納入其它貨幣。2015年是一個“評估年”,中國加入SDR因此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而之前的2010年,人民幣加入SDR遭遇挫折。
納入SDR的一籃子貨幣需滿足兩個標準:一是貨幣發行國家的出口貿易規模。二是貨幣可自由使用。2010年,人民幣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審時,被評為未能滿足第二個條件。而今年中國具備了加入SDR的條件。
今年8月,IMF發布的SDR初期評估報告顯示,自2010年對SDR貨幣籃子進行評估以來,人民幣國際使用規模大幅增長。IMF工作人員于近日向執董會提交的一份關于五年一次SDR審議的文件中指出,人民幣符合“可自由使用”貨幣的要求。
11月13日,IMF總裁拉加德曾發表聲明,認為人民幣滿足了“可自由使用”貨幣的要求。而IMF最大股東且擁有決定性一票的美國也明確表態,一旦人民幣符合IMF的條件,計劃支持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此前表示,從專業和技術角度來看,人民幣基本上已經具備了上述條件和資格,可以進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入籃SDR是水到渠成。”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坦言。
實際上,早在投票之前,業界普遍認為,人民幣加入SDR是大概率事件,納入SDR貨幣籃子只剩“臨門一腳”。 果然,IMF執董會當天完成了五年一度的SDR貨幣籃子審議,認為人民幣符合“入籃”的所有現有標準。
短期利好“有限”
對于人民幣納入SDR貨幣,各方普遍認為,無論對于中國還是世界經濟而言,都是雙贏之舉。在拉加德11月13日的聲明發布后不久,央行于11月14日早間回復稱,人民幣加入SDR有助于增強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完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對中國和世界是雙贏的結果。
在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看來,人民幣“入籃”,可以減少由于官方儲備貶值所帶來的財富流失,降低人民幣貶值的預期,減緩美聯儲加息帶來的影響。
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加入SDR,對人民幣資產的直接拉動作用有限,其價值更多地體現在人民幣國際化的象征意義上。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從短期實際效應看,人民幣即使納入SDR,也不會造成全球資產大規模重新配置及人民幣在全球使用水平的大幅提升。“對人民幣資產有興趣的各國央行和主權財富基金已經對人民幣資產進行配置,不太可能在近期大幅增加人民幣資產。同理,人民幣在全球金融市場的使用水平短期內不會出現大幅提升。”
大華銀行環球經濟與市場研究部特許金融分析師全德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表示,“從中長期來看,納入SDR貨幣籃子將利好人民幣,但短期上行可能不會持續太久,還有可能會推遲”,推遲的原因主要是新貨幣籃子會延后至2016年10月1日實施。
何況,作為SDR貨幣籃子新成員,人民幣初期份額并不是太高,而且每五年會評估一次貨幣權重。人民幣納入SDR后,IMF將籃子貨幣的權重調整為:美元占41.73%,歐元占30.93%,人民幣占10.92%,日元占8.33%,英鎊占8.09%。盡管人民幣的權重超過了日元和英鎊,但與美元和歐元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顯而易見,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并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亦漫長。
長期意義“非凡”
盡管短期好處或許有限,但中國央行、外管局五年磨一劍顯然不是只為了意義大于實際的“面子工程”。從長遠看,人民幣加入SDR意義非凡,對中國經濟發展、金融體系改革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都有著不小的助推作用。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在世界經濟體系復雜融合的今日,貨幣市場是不見硝煙的戰場,而貨幣地位的高低影響著國家的經濟地位。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美國經濟恢復的步伐領先于世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主導地位。
中國之所以近年來在改革以美元為主導的全球貨幣體系、加速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傾注大量精力,主要原因在于,雖然近年來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但在國際金融體系“游戲規則”制定上的話語權卻相應較弱,金融危機爆發更使得中國深受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之困。
何況,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國資本“走出去”的步伐加快,迫切需要人民幣走向國際化,而加入SDR則是人民幣國際化所邁出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
談及加入SDR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連平認為有兩重積極效應:一是示范效應,SDR是國際公認的“超主權儲備貨幣”,加入SDR意味著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得到IMF承認,名正言順地成為188個成員國的官方候選儲備貨幣;二是倒逼效應,人民幣加入SDR前后,中國已采取、并將繼續采取一系列有利于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的措施,包括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機制等,反過來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對于人民幣加入SDR籃子,值得期待的是:未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邁進,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可更多地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和計價,有助于企業規避外圍市場匯率波動,不必再為美元波動“牽腸掛肚”。對個人投資者而言,若未來人民幣投資標的和工具隨國際化進程逐步完善,或將有多選擇的人民幣投資理財方式,進一步豐富投資的選擇。
實際上,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說,同樣可以從人民幣“入籃”SDR中獲益,老百姓“菜籃子”和SDR“貨幣籃子”并不遙遠。長期來看,中國消費者持人民幣直接境外旅游、購物和投資的夢想或將實現。
專家普遍認為,人民幣在自由使用方面仍有改進空間,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仍有望維持相當一段時間的中高速增長,與此同時,資本賬戶也將不斷地擴大開放,這些都支撐著未來人民幣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