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剛



企業績效管理領域到底發生了什么?新一代績效管理理念正在掀起一場工具與工具之間的大辯論。大家熟知的KPI等經典績效管理工具開始遭到質疑,甚至漸漸出現了用OKR取代KPI的呼聲。然而,對于大多數人力資源工作者來說,OKR終究還是個新玩意兒,OKR到底是什么?OKR與KPI之間有何關聯?為何通用電氣(GE)要舍棄曾為其立下汗馬功勞的KPI而轉投OKR呢?
OKR與KPI的重要區別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即關鍵績效指標,是一種被事先認可的、可量化的、用來反映組織目標實現程度的重要指標體系,也是企業績效管理過程中較為常用且有效的工具之一,更是績效管理實現過程中的重要內容。KPI主要以結果為依據評價績效水平,也就是說“一切用指標說話”。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和關鍵成果,是一套定義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1999年由英特爾首創以來,被逐步推廣到谷歌(Google)、甲骨文(Oracle)、通用電氣(GE)、英領(LinkedIn)等優秀企業中,現在已經被廣大IT及創意等以項目為主要經營單元的企業所關注。
從定義上來看,KPI基于企業的戰略目標和年度計劃,選擇重要性高的指標,這些指標能代表業績的顯著驅動因素,且對企業戰略目標的完成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可見,KPI與企業的戰略意圖相統一,既可以是行為化指標,也可以對員工的行為和態度進行考核,它是全方位的績效考核工具,評估的結果可以用于獎金分配和職位晉升。
相對于KPI而言,OKR不僅是“考核工具”,而且還是一個“目標管理工具”。它主要目的不是考核某個團隊或者員工,而是時刻提醒每一個團隊或個人,當前的目標和任務是什么。將KPI和OKR進行了橫向比較之后(如圖1),我們會發現OKR的三大核心優勢:
第一,不以考核為目的。鼓勵設計具有野心的目標,其結果用以衡量員工是否稱職,以及該如何改進。比如Google 最普遍的OKR分數設定在0.6-0.7之間,但1.0和0.7之間本身并沒有太大差別,分數不是最重要的,只起到直接地引導、評審作用。此外,關鍵成果是可以調整的,從公司、團隊乃至個人,都有不同層級的目標和關鍵成果,所有這些關鍵成果共同確保公司按計劃正常運營。
第二,以實現目標為核心。OKR將目標分解為直接執行的任務(基于任務的關鍵成果),每個關鍵成果都是直接支撐目標實現的關鍵動作和重要成果,而不僅是對目標實現有幫助的業績指標。比如,Google就是通過周計劃和周報等方式,定期評審這些關鍵成果的執行情況,以達到對目標執行的有效監控與跟蹤,及時調整關鍵成果,以達到更有效支撐目標實現的目的——這與KPI考核時,采取調整目標實現策略和做法的方式大相徑庭。
第三,有效激勵和成就員工。每個團隊及個人的目標、關鍵成果以及最終的得分在公司內部都是公開、透明的,這樣既有助于統一公司、團隊和員工的目標,促進團隊合作,體現價值貢獻的公平與公正,也有助于通過過程輔導、及時正向反饋等績效反饋渠道,促進員工的自我激勵與成長。
OKR在谷歌是如何落地的
如今,OKR在Google不僅發展成一項十分精密嚴謹、完全數值化的內部目標考核制度,更是早已成為各部門任務協作的重要手段。讓我們來看看Google具體是怎么操作OKR的:
第一步,員工在每個季度初與經理溝通制定個人的OKR,將個人與組織的目標相關聯,體現員工的創新智慧和能動性。在一個季度周期內,員工執行周計劃和周報制度,隨時評審目標進展情況,與主管經理進行頻繁的溝通與反饋。
第二步,季度末對單個目標及總體目標進行評估和打分。員工在季度末要把所做的成果“說出來”,進行自我總結與評估,這與KPI績效管理中的員工自評非常相似。
第三步,邀請同事對自評的內容進行反饋。員工自評完之后,要邀請與其工作相關的同事進行評估反饋,其目的是發現真相,提供更完整的信息和依據。
第四步,弱化排名和等級比例要求。最終的評分和等級由主管經理來打,人力資源部門會給出等級比例分布建議,但不強制要求,尊重主管經理基于事實的評估結果。
第五步,OKR得分會用于獎金分配,但不直接用于職位晉升。表現優異的員工能否獲得晉升,將交由一個專門的評估小組,基于其勝任力等情況綜合決定。
可以看得出,Google的OKR在本質上與KPI并不是水火不容,它在兼顧績效評估流程的同時,更加突出強調目標的戰略分解和實
現(輔以周計劃和周報制度,定期評審目標的執行情況),弱化了比例分布要求(反映在業務環境上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和快速應對的大背景下,實事求是,在追求目標達成的前提下相信同事和主管經理會客觀地評估員工),而且評估結果用于獎金分配而不直接用于職位晉升。
GE為何舍棄KPI
杰克·韋爾奇和GE曾是KPI績效管理模式最成功的代表,其業績與能力兩大維度的矩陣績效管理一直被奉為經典,并作為標志性的成功案例被其他企業無數次引用。這種模式以年為周期對員工進行評判和排序,按不同績效層次進行強制比例劃分,并據此激勵和重用先進的10%員工,輔導80%的普通員工,轉崗或淘汰表現不佳的10%員工。這種績效分布方法曾為GE當年重振士氣,起死回生,立下汗馬功勞。之后的幾十年間,這種考核方法被全球的企業廣泛采納。
好景不長,由于這種考核方式使員工過于追求回報和內部攀比,GE最終取消了績效強制比例分布。2015年,GE在全球的大部分公司(包括GE中國在內),在“背叛韋爾奇”的道路上走出了更為關鍵的一步:完全拋棄正式的年度績效考核及其遺留下來的績效管理體系,開始嘗試以一個更為非正式的系統來頻繁地進行績效反饋。同時,對于部分員工,在較小的“試驗”范圍內,將不會有任何數據化的前后排名。
目前,取消強制考核等級分布的企業已經越來越多,包括互聯網公司在內的廣大IT科技及IT服務公司(微軟、Adobe、埃森哲等)、創意型公司,以及制造與綜合型企業。從實際效果來看,長期執行的強制比例分布會引發員工橫向攀比和過于看重得分排名,而影響企業實現更高的追求目標。對員工成長最有力的促進是更頻繁的溝通、反饋、輔導和即時的正向肯定,而不是一年一次的績效面談。
取代KPI?還是未知數
從績效管理的發展趨勢來看,績效管理理念和工具在市場環境的劇烈變化下,也在不斷地優化升級:一是弱化考核大棒,強調更頻繁的雙向反饋,以及時、優化的措施來實現目標和促進員工成長;二是為員工提供更多更及時的正向鼓勵,為評價提供過程依據,以實現更人性化和更為有效的激勵;三是避免沖突、促進協作和保障目標一致性——OKR管理模式的出現代表的正是這種趨勢。
從績效管理工具的應用企業類型來看,無論是互聯網科技公司、創意型公司,還是傳統的制造業或服務業,企業追求持續高績效的目標,和員工追求成長或被更有效地激勵都具有同樣的動因,這說明OKR的績效管理模式對所有企業都是有應用價值的,人力資源部門可以大膽地探索和實踐這種更為前沿的績效管理模式,但“OKR能否取代KPI”這個問題,還需要交由親自操刀的實踐者來給出回答。 責編/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