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
老板朋友圈小聚,免不了聊聊用人這檔子事兒。A老板直言:咱不怕花錢,就怕花個大價錢,招個賠錢人。各位老板點頭表示贊同。當然,員工也無奈:職位易求,知音難遇!恰逢十一長假,與其在外擁堵,不如在家讀書。偶讀王陽明的《傳習錄》和關于老先生的傳記。趕巧,王陽明或許可以解開老板和員工的心結。
心即理:滿公司都是圣人
經營一家小商貿公司的陳總說:“我有三處門市房,連成一片,自營這家公司,快二十年了。最近幾年,互聯網經濟對實體店沖擊很大,一年到頭也就賺個房租費。上大學的兒子勸我把房子租出去算了,畢竟也算是黃金旺鋪,對外出租容易。開始我覺得孩子心疼我,也很感動。但后來又覺得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我可以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但跟了我十幾年的員工怎么辦?他們上有老下有小,有幾個人能禁得起再就業的折騰?”
常有人說“天下老板一般黑”,我卻發現朋友圈里像陳總這樣菩薩心腸的老板比比皆是,“黑”只是表象,只不過是“菩薩心腸”外顯的“霹靂手段”。正如王陽明悟道時所說:“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晚年的王陽明用四句話來表述自己的思想,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的本體晶瑩純潔、無善無惡;但意念一經產生,善惡也隨之而來;能區分何為善、何為惡這種能力,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而儒家理論的重點之一——格物,在這里就是“為善去惡”。四句話簡易直接,不偏有,不著空,直趨中道。老板的“黑”心何嘗不是“無善無惡”的初心,何嘗不是圣人之道?
在公司里有這種圣人之道的不僅僅是老板。廣告公司的王總說:“今年適逢公司成立十二周年,我給每位員工包了紅包,交給財務人員。財務人員興奮地說:‘謝謝王總把這么好的任務交給我!’我當時的感覺就是佛家說的那名話:施比受更有福。老板如此,員工也是如此。”
王陽明的學生習慣說“滿街都是圣人”。其實公司里也是“人人皆俱如來佛性”,滿公司都是圣人。
有一則關于王陽明弟子的故事:這位弟子抓住一個小偷,便對小偷講良知的道理。小偷問道:“我的良知在哪里?”這位弟子就令其脫掉外衣,再令其脫掉內衣,小偷都照做了。接著他令小偷脫掉內褲,這時小偷猶豫起來。王陽明的弟子便對小偷說:“這就是你的良知!”公司損人利己者有之、假公濟私者有之、搬弄是非者有之,但歸根到底,人一定是有底線
的,這底線就是良知,將底線擴散開來,就是“知善知惡”,而“知善知惡是良知”。可見,人對外物的認知是一種本能,心的本體就是“至善”。將這種本能發揮到極致就能夠心如明鏡,映照萬物,此時的心便是天理。心即理,人只要秉承良知去分辨是非,遵守良知的命令,就成為圣人了。公司里,人人用“心”做事,就滿公司都是圣人。
致良知:心中無賊
既然滿公司都是圣人,為什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呢?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這“心中賊”和“心腹之寇”是什么?
“東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其心同,其理同。”還是讓我們看看佛陀悟道時說了些什么!
菩提樹下,悉達多王子腦海里浮現出蓮花的畫面,有的浮出水面,有的深深沉入水中,有的距離水面很近。王子悟道了,他成佛的第一句話就是:“眾生皆俱如來佛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心中賊”就是“妄想和執著”。去除心中賊,就需要教化。
企業是一所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但培訓只是人力資源工作的環節之一。浮出水面的蓮花是已見天日的,是已經覺悟的人,公司能招到這樣的人是福分。距離水面很近的蓮花可上可下,聞聽佛法就可以覺悟,佛陀說法的對象主要就是這些人。公司選賢與能,但并非一廂情愿,賢人和能人總是供不應求,退而求其次也是不錯的選擇。但選擇以后就要在培訓上下功夫,就要“破心中賊”。“心中無賊”就是要“致良知”。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在企業里,“致良知”就是先總結出與社會相匹配的、善的企業文化,再讓這種文化和員工心靈深處的良知合二為一。至于深深沉入水下的蓮花,佛陀也愛莫能助,至少在短期是這樣的。企業招到這樣的人,會成為負擔,培訓起來也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談到良知,電子商務公司的張總頗顯無奈。他給我們講了魏惠王的故事:
魏惠王問一個叫卜皮的人:“寡人的名聲如何?”
卜皮說:“都說大王是個慈惠的人。”
“慈惠到什么程度?”
“到了快要亡國的地步。”
“為什么?”
“慈者不忍,惠則好施。結果該殺的不殺,不該賞的亂賞。這樣的國家哪有不亡的道理。”
講完故事,張總說:“我就是那個魏惠王啊!我的心中賊是沒了,但即便是做慈善,也得有這個實力呀!”我忙用佛陀悟道時腦海中浮現的蓮花圖回應:“慈惠不是沒有底線的慈惠,離水面尚遠的蓮花,實屬無緣難化,不是拉一把就能上來的。老板心中無賊了,員工也得致良知,而且要主動致良知才行!”
縱觀職場,沒有一個成功人士不是主動致良知的結果。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既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就是心中本來無賊,但人心被“妄想和執著”蒙蔽也就有了賊。能不能防心中賊,就是普通人和圣人的差別。如何破心中賊?堪稱典范的就是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兩個半圣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
如果把天下比做企業,孔子是最好的人力資源經理。在教育上他奉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他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有的在德行方面表現突出,如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有的在語言方面表現突出,如宰我、子貢;有的辦理政事能力較強,如冉有、子路;有的熟悉古代文獻,如子游、子夏。可以說,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一番成就。無論做何行業,孔子都要弟子修身先修心,“不義而富且貴者,于我如浮云”。更主要的是,以此為前提,注重人才儲備和保護,如他認為蘧伯玉是君子,因為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卷而懷之”并不是消極避世,而是不做無畏的犧牲,“明知不可而為之”也是有前提的。人力資源經理讓員工用“心”做事,就是“把信送給加西亞”,抓住了事物的本質。
如果把大明王朝比做企業,王陽明則是最優秀的業務經理。他不會不知道“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的道理,關鍵是如何把握這個度。因為低估了邦無道的程度,他仗義執言,結果險些被廷杖而死,又被關進錦衣衛大牢。王陽明得知朱宸濠造反的消息,本可
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卻選擇了義無反顧。他以文弱的帶病之軀指揮作戰并戰無不勝……做業務需要冒風險的。市場在很多情況下是以成敗論英雄。但好的業務經理不會像岳飛那樣風波亭殞命,也不似安祿山那樣擁兵造反。圣人就是圣人!王陽明做業務,堅持的原則就是致良知,做到心中無賊。既然良知就在心中,那便無需外求。把握住良知這個根本,然后加以推導,無論形勢多么變換復雜,也不會偏離良知這個方向。
再把史書翻到大清王朝,曾國藩則是最優秀的項目經理。曾國藩的一生做了三個大項目:鎮壓太平軍、興辦洋務和辦理天津教案。“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這是后人對曾國藩一生的評價。唯有致良知的決心,才能支撐人殫精竭慮追求事事完美。曾國藩認為:“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做項目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律,想盡善盡美,先修好這顆心。“養心”和“致良知”實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都是心中無賊。
王陽明說:“事物之來,但盡吾心之良知以應之,所謂‘忠恕違道不遠矣’。”“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這個道就是良知。事情來了,以良知應之。這樣的員工,做HR、做業務、做項目,都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知行合一,行勝于言
德與才是人力資源管理永恒的話題。老板們最困惑的就是“有德之人未必有進取之心”。老板已經不缺錢了,還背負著社會責任給員工打工,員工卻去追隨幸福指數了……
事實上,有德之人是一定有進取之心的。一個真正有社會責任的人一定是充滿正能量、滿懷進取之心的。道家的圣人絕非遠離世俗,而是“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世界還沒亂到非圣人出手不可的地步。一旦到了天下大亂之時,圣人也只不過藏在暗處,做個幕后推手;只要完成任務,馬上“功成名遂身退”。更加出世的佛家則是另一種積極的態度,以度眾生為己任,忍辱背后是精進,禪定是為修般若智慧。儒家的圣人就更不可能“有德之人未必有進取之心”了,孔子“明知不可而為之”,王陽明身處逆境想著“圣人處此,更有何道”,曾國藩更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西門子的創始人維爾納·馮·西門子不單是一個能夠將他的科學發現應用于實際的優秀科學家和工程師,而且還是一個有遠見的企業家。1866年,他發現了發電機的原理,發明了發電機,帶著企業家天生的活力,維爾納和他的公司開始投身于與發電相關的領域——驅動、照明和電力工程,這個發明最終成為西門子哈爾斯克公司發展成為一個大型企業的催化劑。作為人力資源管理者,應精通其所從事的專業領域,在此基礎上,致力于實踐工作,站在理論的高度來看待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用研究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甚至提出新的管理理論,應用于現實管理。
西方有一種精神叫基督教精神:“為上帝打工,必有上帝祝福。”東方有一種精神,叫“知行合一,行勝于言”。王陽明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就是因為他一生用“心”做事,知行合一。王陽明認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同時,“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修身以成圣,齊家以成賢”,公司里無論身處哪個崗位,只要用“心”做事、知行合一,哪有不成為圣賢的道理?滿公司都是圣人,哪有不壯大的道理?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