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連旗
小時候,我常聽奶奶講,家里有三寶:家常飯、粗布衣、結發妻。那時候,年幼的我還無法理解其中的深刻含意,有的只是對“三寶”所象征的溫飽與平靜的憧憬。在后來的成長歲月中,在組織的教育、傳統觀念的約束、工作環境的熏陶和影響下,我對“三寶”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政治層面,比如,保持政治本色,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等。實在點說,我是過了天命之年才越來越感到,當年奶奶所說的“三寶”蘊含著質樸卻又深刻的道理。
家常飯
人是需要吃飯的,有些飯菜常吃或者吃慣了,就成了家常飯。家常飯是在一個人的飲食結構中占絕對比重的食譜。否則,今天遼菜,明天粵菜,后天湘菜,大后天魯菜……天天去吃“特色”,時時要求新奇,長此以往,不僅經濟上負擔不起,時間上安排不開,最后恐怕還會把胃口吃亂了套。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一方菜系也養一方人。當然,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廚師的手藝精湛,偶爾能做幾道不同的飯菜變換一下口味當然是件美事。問題是,我們好多同胞,特別是一些身居要職的領導干部,面對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生方向有些迷失了、走形了、變味了。據聞,最為離譜的就有什么人體宴、黃金宴、天價魚翅宴等。一擲不止千金,而是萬金,甚至數十萬,一桌飯菜夠讓落后地區的農民兄弟辛辛苦苦干上一年。有些人,晚上的時光常常是在趕場中度過的,他們一晚上奔波在三四場酒席之間,有的人在短時間內把一座城市的高檔飯店都吃個遍;還有的人,光吃還不夠,還要吃了洗,洗了唱,唱了麻,非來個“一條龍”服務不可。對于這些人來說,飯局并不是單純為了“吃”,更與聯絡感情無關,這樣的飯局充其量就是一個協調各方私利的平臺,在觥籌交錯中達成了各方利益的交換。
在這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下,似乎不吃飯就辦不成事,不吃飯就做不成生意,老一輩人那最為樸素的“家常飯”意識在迎來送往的吃請當中逐漸湮滅。最終,人們吃壞的不僅僅是自己那副可憐的胃腸,還吃壞了社會風氣,吃壞了中華民族的節儉美德。更重要的,人們的價值觀也發生了質變。須知,國家能被吃
垮,作風能被吃壞,理想能被吃光。從這個意義上講,保持純樸的生活習慣,時時親近家常飯,的確是人們不可輕易拋棄的寶貝。
粗布衣
再說粗布衣。“四大發明” 一直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但布料的發明卻不是國人的杰作。據史料記載,棉花種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的印度河流域。我國的廣西、云南、新疆等地區也在至少2000年以前采用棉纖維作為紡織原料。人猿相揖別,是從人有羞恥感開始的。人類的遮體之物是隨著人類進化而進步的。而羞恥感的標志就是遮體之物的出現——先是樹葉、荷葉之類,再到簡單的編織品,然后手工紡車出現,又發展到機械紡紗。時至今日,人類的織布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中國織布歷來在世界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國人的衣柜里,隨意找幾套光鮮的衣服已不費勁,倒是那種補丁摞補丁的衣褲,如今無論如何是不太好找了。“粗布衣”雖已告別了人們的生活,但“布”仍然大受人們的青睞,因為與各種質料相比,純棉質地的衣褲還是要比其他原料的制品穿著舒服。
如今再說粗布衣,絕不是讓人們重新去用那種傻大黑粗的土布,而是至少有三條用意:一是要弄清布的發展是勞動、汗水和智慧的結晶,享受今天的舒適,別忘了生活需要勤奮經營;二是要弄清人類與自然是最為親近的,不管科技如何進步,原生態的布料等用品仍是無法替代的;三是要弄清生活水平再高,也不能奢侈無度,常想想粗布衣,常思生活來之不易,在亮麗服飾的包裹下,始終要保持一顆平常而質樸的心。
結發妻
老一輩人將“從一而終”作為婚姻的至高境界。古往今來,許多疼愛結發之妻的故事被世人傳為美談。諸葛亮的妻子黃氏,身材矮小,滿頭黃發,相貌不佳,但身為蜀國宰相的諸葛亮卻對她百倍恩愛,終生廝守。黃氏也積極輔佐丈夫,相夫教子,特別是在孩子的教育上,黃氏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革命先驅李大釗,其夫人是一名舊式小腳婦女,在當時崇尚新潮流的社會環境下,許多知識分子都棄舊迎新,換了大腳夫人,而李大釗對待結發妻子卻始終如一。老將軍孫毅,一生戎馬倥傯,戰功卓著。解放初期,許多有功勞的人瞧不起鄉下的原配,孫老將軍卻與結發妻攜手走完了一生。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其《佳人》詩中寫到:“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上世紀90年代,曾有一首流行歌曲化用此詩句,唱出“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聽見舊人哭”的悲情曲調,使人感覺到了許多結發妻的不妙處境。如今,許多男人兜兒里有錢了,開始對人老珠黃的結發妻煩躁起來,要么包養情婦,要么結交第三者,要么流連聲色場所,家回得越來越少、越來越晚了,更有甚者一紙離婚狀了事,完全丟棄了傳統男人應有的責任心和家庭觀。
夫妻之間的事,用時髦的語言來說,那叫“隱私”,外人是不便指指點點的。但夫妻間的問題卻與人的成長關系極大,特別是它能直接映照出人的思想狀況和靈魂變化。有人進行過統計并見諸報端,說通過對三十起受到黨紀國法懲處的腐敗案件的分析,發現百分之百的貪官都貪戀女色,發案也皆與此有關。如此看來,夫妻之間的事情,遠遠不是一句“隱私”就可以敷衍得了的。在民間,“男女關系問題”頂多受到輿論譴責,還不至于受到法律的制裁。數年前,不就曾有某位國際明星將自己的婚外情稱為“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么。但是,對于身居要職的官員來說,這“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卻是要受到黨紀和政紀處分的。這充分表明,官員的私生活已不只是倫理道德問題。
一夫一妻制是我國的法律規定,白頭偕老是人們的內心期盼,互敬互愛是社會和諧的細胞。無論社會怎樣變化,無論生活條件怎樣改善,無論價值觀受到怎樣的沖擊,有擔當的男人,尤其是身居要職的男人,都應當守得住婚姻的底線。這條底線,對有些人來說,既是政治生命的底線,也是物質生命的底線。這也是我們為什么仍然要把“結發妻”作為家中寶的真正原因。
近些年來,我親眼目睹了許多人在丟掉“三寶”之后經歷的種種變故和痛苦,這使我更加親近并熱愛“三寶”,將之視為人生須臾不可離開的“護身符”和“靜心藥”。《大學》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在生活條件日益優越的當下,面對誘惑,我們若能知止、有定、能靜、能慮,祛除浮躁,以平和的心態時時強化自己的“三寶”意識,方能有所收獲。 責編/張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