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典型的印度電影總是唱唱跳跳的,動不動就來個幾十人上陣的“大場面”。除了歌舞片以外,寶萊塢就沒有其他題材了嗎?
——誰說的,寶萊塢除了歌舞片也出產很多其他類型的片子。比如《三傻大鬧寶萊塢》是喜劇片,《地球上的星星》是劇情片,《寶萊塢機器人之戀》則是科幻片——他們只是都恰好插入了歌舞片段而已。

對印度電影來說,歌舞是所有類型必須具備的元素
因為近年來類似于《三傻大鬧寶萊塢》這樣的高水準電影頻出,印度的寶萊塢正越來越受到中國觀眾的注意。
取自于所在地孟買的舊稱(Bombay),寶萊塢(Bollywood)這個名字被很多印度的民族主義者認為不夠“印度化”。但盡管如此,它也已經被《牛津英語詞典》收錄并持續在世界各地擴大影響力。
目前的寶萊塢雖然在影響力上仍舊差上好萊塢一大截,但至少依托著印度的人口紅利取得了年產電影數量第一和售出電影票數量第一的雙重桂冠。通過南亞地區龐大的移民文化輸出,寶萊塢電影正逐漸成為亞洲電影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中國網民看來,寶萊塢電影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無所不在的“MV植入”,好像少了美女帥哥助陣的大場面歌舞表演就不算電影了一樣。
從頭唱到尾的純正歌舞類型片暫且不說,從其他類型的喜劇、劇情、愛情乃至科幻,“幾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場面。”印度人民對于歌舞謎一樣的執著讓所有的外國觀眾都感到無法理解。
實際上,這種穿插在電影里的歌舞橋段還有一個專有的名詞,叫做“馬薩拉”。這個詞來源于印地語里的“masala”,直譯就是“混合香料”。因為這些電影實際上就跟印度特產的混合香料一樣,是各種東西的混合體。
當代的“馬薩拉式電影”通常有很多公式化的成分,比如命運不佳的情侶,憤怒的父母親,腐敗的官員,淪落風塵的善良女子等。當然還有不可缺少的戲劇性轉折——這剛好給演員開始唱歌跳舞提供了絕佳的理由。
對于這種“咖喱味十足”的“馬薩拉式電影”的產生原因,最通俗的解釋是印度觀眾們通常希望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多的東西。因此便產生了這樣一種一張電影票買下“泰坦尼克號+歌舞青春+得州電鋸驚魂”的電影版“超值全家桶”。
《虹膜》電影雜志主編Magasa則認為“馬薩拉”的出現和印度悠久的傳統文化分不開關系。“歌舞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歌舞表演也是印度的舞臺傳統。”Magasa認為印度的傳統戲劇一直以大量歌舞表演為主,這自然會影響千百年來的觀眾欣賞習慣。
“對印度電影來說,歌舞是所有類型必須具備的元素。在印度,不包含歌舞元素的影片幾乎立即被歸為‘藝術片’,是沒有大眾市場的。”Magasa說到。
除此以外,寶萊塢獨特的粉絲市場也是帶有印度特色“馬薩拉”得以生存的基礎:在印度本土市場中,好萊塢電影的占有率始終在10%到5%之間徘徊,這與中國電影票房被好萊塢“攻陷”的市場現狀形成極大反差。事實上,印度幾乎是全球唯一一個好萊塢無法染指的電影市場。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張慧瑜認為,與中國觀影群體的大部分仍舊停留在城市中產階級和年輕人中不同,印度電影是真真正正的大眾電影、是大多數人的藝術。“因為印度電影的觀眾70%都是農民,他們沒有辦法接受好萊塢的現代化敘事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