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寧
2011年盛夏的一個夜晚,電視上正在直播大連消防官兵撲救烈火的緊張場面。那不是普通的火災,而是儲油罐失火。數十個裝滿原油的儲油罐在沖天烈焰的炙烤下,隨時都有可能爆炸。現場險象環生,令電視機前的觀眾們為之緊張。而在沈陽一戶普通居民家,一對老夫妻不僅為消防官兵懸心,還迅速召開了“分析會”,商量出對策來。為了告知遠在大連現場的消防官兵,他們撥通了110:“不管你們用什么方法,必須接通現場指揮部!”電話接通了,他們立即提示現場滅火指揮員:“既然油罐閥門關不上,就把油罐的進氣口堵上,罐內形成負壓,油就出不來啦!”
這對愛“管閑事”的老夫妻就是我的父親和母親。人們常常向社會呼喚正能量,而我卻十分幸運,從小到大受到父母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的熏陶。也正是這種社會責任感,最終成就了我們這個幸福而又獨特的家庭。之所以說它“獨特”,是因為我們全家人都喜歡發明,全國發明協會會員只有1800人,我家就占了4名。
責任催生“發明之家”
我的父親和母親都從事與文化相關的工作,他們熱愛讀書,家中藏書數千,甚至連洗手間的坐便器旁邊都有一個迷你書架。在父母的影響下,我從小就喜歡讀書,尤其是《十萬個為什么》、《千萬個由來》等科普讀物。中學階段,雖然學習任務繁重,但我仍然廣泛涉獵了中外名著。閱讀培養了我濃厚的學習興趣,也練就了我獨立思考的能力。尤其值得慶幸的是,當我對一些事物產生奇思妙想時,父母不但不像其他同學的家長一樣輕易否定我的想法,還認真傾聽,深入分析,甚至鼓勵我親手一試。不為別的,他們自己就是“發明狂”。
父親認為,發明不是發明家的專利,而是一切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的副產品。父親在工作期間看到體育場工人手搬肩扛每捆重達一噸多的地膠,有感于工人們的辛苦,發明了超長重物搬運車,幫助工人提高工作效率10倍以上。父親到中國工業博物館工作后,又因地制宜,為博物館添置了不少發明。工業博物館內的展品大多數是大塊頭、大分量的機床,展示這些以“噸”來計算的工業機床是個不小的工程。父親反復研究,設計制作出他的專利產品——模塊化超重展品展臺。根據展品重量,每個展臺下面對應不同數量的模塊,模塊內是一定數量的梅花樁,這種模塊組合可以承載的重量不低于5噸,解決了重量級展品布展難的問題。
母親有一項叫做流食輔助器的專利發明,更是因愛而生。去年年初,父親住院做口腔手術,術后的進食成了問題,縱使流食也很難吸到嘴里。母親心疼父親,反復思量,用身邊的幾件日常用品制作出一個簡單實用的進食工具。善良的母親還為病房里的病友做了幾個。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我的愛人也是個愛發明的人,也擁有自己的發明專利。在我們家,經常可以看到一家人召開家庭發明研討會的場景,通常由父親提出思路,我愛人繪制圖稿,我撰寫文稿,母親申請專
利。在這個特殊的交流過程中,我們既是親人,也是有著共同追求的“革命戰友”。如今,我們一家四口人人有專利,成為名副其實的“發明之家”。今年9月3日,我的父母還作為遼寧省“最美家庭”代表,受邀進京參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觀禮。
愛心成就“發明狂”
我正式走上發明之路始于2003年“非典”蔓延時期。當時我正在讀大學,由于疫情嚴重,學校不得不停課放假。我在家里每天收看疫情報道,得知很多醫護人員在護理病人期間受到感染。為了減少病毒的吸入量,醫護人員只能不斷地增加口罩的層數,但卻無濟于事。“能不能研制出一種新型防護設備,減少醫務人員被傳染的機會呢?”我的想法得到父母的肯定,我們一家人反復研究,覺得要解決問題,就要從口罩的材質入手。于是,我動手制作方案、繪制草圖,將面罩的進氣通道口設計在身后腰間。幾經修改后,終于設計出醫護人員專用面罩。我們將設計方案發給國家非典防控指揮部。在“非典”后期,報紙上報道了醫護人員專用的新裝備,我驚喜地發現,頭套部分與我的設計非常相似。這件事令我倍受鼓舞,也成為我發明道路的起點。
與父親一樣,我的許多發明設計都與工作密切相關。2007年,研究生畢業后,我進入國家圖書館工作。剛上班時,我看到工作人員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決心通過技術革新改變勞動工具,減輕勞動強度。此后,我發明了圖書館專用吸塵器吸頭、梯形車、電動車等。
父母的言傳身教讓我懂得,發明的最大動力就是社會責任感,這份責任感,往大里說,就是常懷悲天憫人之心,往小里說,就是心懷善念。創新的靈感就蘊藏在日常的瑣碎生活之中,只有貼近生活,關注身邊發生的大事小情,才能設計出有溫度的發明。
看到公路上經常發生超限車輛刮倒限高桿的事故,我發明出紅外線電子限高監測儀,代替實體限高桿,既能查處超限車輛,又可避免事故發生。
2008年4月16日,中央電視臺報道,山東德州一名兒童跌落深井,消防隊員動用數臺挖掘機,數十人參加,耗時30個小時,仍未能將孩子成功救出,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這件事激發了我的靈感,最終研制出深井智能救生器。我相信,先進的工具一定能為搶救生命贏得時間。
自2003年開始,我在家人無條件的支持和幫助下,先后獲得國家專利22項,目前仍有十余項正在審評當中。
執著方能行得遠
發明創新的經歷讓我更加熱愛生活、關注社會,享受發明創造的過程。從發明中我獲得知識和快樂,通過發明更好地履行一個普通公民對社會的責任。我也非常希望能把我的發明貢獻給國家和社會。自2008年起,我將幾年中積累的想法進一步整理、細化,準備申請專利。
第一次申請專利時,我一共向專利局提交了7個申請,但申請文件一個接一個被退回,要么是圖畫得不合格,要么就是文字表述不夠標準。這時我才發現,將想法轉化成專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專利法》對申請文件有一套嚴格的標準,不但要求文件內容上要有所創新,文字表述、圖紙描繪也必須符合規范。有一個申請專利獲得成功的朋友告訴我,個人申請非常困難,成功的幾率非常小,不如請專業機構代理申請來得容易。我知道朋友出于好意,也深知個人申請專利困難重重,但我仍然堅信,難并不等于不可能。我認真研究專利局網站上的成功范例,學習其語言表達方式,一遍又一遍按照專利機構的要求對申請文件進行修改,在這個過程中,我摸清了專利文本的寫作要領。當我將自己精心修改的申請文件上交到專利局,負責該項工作的老師驚訝地問我:“你是找人代寫的吧?”我自信地回答:“都是我自己寫的。”這位老師用贊許的目光看著我,收下了我的文本。
不久后,我的專利申請獲得了授權。這段經歷為我以后申請專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后,很多申請文件都是一次就獲得授權。我個人擁有22項專利,父母、愛人擁有4項專利,所有的專利申請文本制作都由我獨立完成。
哲人說得好,創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多年來,在“品讀書香、樂享發明、潤澤社會”的家風引導下,在一次次全家總動員的創新過程中,我享受著發明創造帶來的快樂。我也感謝我的家人,陪伴我走上這樣奇妙的發明之旅。 責編/張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