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這樣評價《羅伯特議事規則》的作者亨利·馬丁·羅伯特:“羅伯特將軍一生最大的功績不是打贏了多少仗,而是成功教會人們怎樣不亂打嘴仗?!彼谧h事規則中,不厭其煩地對辯論的每個環節都做出詳盡規定。其核心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有話好好說”。
不得質疑他人的動機
有話如何好好說?議事規則最基本的一條就是“不進行人身攻擊,不以道德的名義去懷疑成員的動機”。比如當眾指責對方:“你騙人!”這就是懷疑對方另有目的。
為什么不可以懷疑動機?羅伯特說:第一,動機不可證實,所有以道德名義進行的動機懷疑都只是推理;第二,討論的主題是某件事而不是人,對動機的懷疑導致討論偏離了議題,模糊了焦點;第三,利己性是人類共有的本性,在不侵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為過。而指責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增加矛盾。
為此,議事規則做出規定:“在動議待決的時候,可以用比較強烈的語言去指責動議的本質或者可能的后果,但必須禁止人身攻擊,而且無論如何都嚴禁攻擊或質疑其他成員的動機。辯論的對象必須是動議本身,而不是動議人,即對事不對人。”議事規則還引用事例做出具體說明:“如果兩位成員都目睹了同一件事,但卻有不同的描述,那么在辯論中,一方絕對不可以說另一方‘說假話’,而應該說,‘我相信我們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這位成員被誤導了?!鞒秩艘坏┰谵q論中聽到指責別人欺詐、騙子、撒謊等情況,必須立刻果斷制止,避免情況更加惡化。”
不搶話、不超時
辯論是人類文明的基本元素之一。它使人類社會能夠產生理性而有價值的決定。在協商會議中,辯論特指就待決議題的利弊而展開的討論。參加會議的每個成員都有辯論權,成員的發言要受到時間限制。
只要成員的發言沒有人身攻擊,不觸犯其他規則,且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發言,就該受到保護,議事規則對此明確規定:“在成員取得發言權并且開始發言之后,其他任何人,包括主持人,不可以隨意打斷成員的發言,除非發言人的言行擾亂了會場秩序。例如在沒有任何動議待決的情況下發表評論,或者在辯論中發言時間超過規定,或者其他成員有其他理由,且這些理由足夠緊迫。”“如果取得發言權的成
員把工作報告或者其他文件交給秘書或者工作人員宣讀,那么在宣讀期間,該成員并沒有交回發言權,宣讀結束后該成員繼續發言。一旦有成員起立申請發言權,或者已經取得發言權,其他任何人就不能再喊‘休會’、‘擱置’,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主持人必須維持秩序,保護成員的發言權?!?/p>
關于辯論的次數和時間,議事規則規定:“一項動議需要得到多少時間的辯論,取決于諸多因素。如動議的重要性、分歧的嚴重程度等等。如果會議組織者沒有制訂特別的規則來規定辯論發言的時間長度,那么每次發言的最長時間為10分鐘。如果發言時間到了而發言人沒有結束發言,主持人應提醒發言人時間已到,必要時可以直接打斷發言。但如果寬延一分鐘就可以讓發言人體面地結束發言,主持人或者其他成員可以給予略微延長?!?/p>
對于可以辯論的動議,每個成員都有權發表至少一次的辯論。也就是說,無論辯論進展到什么程度,“一個尚未對這個動議發言的成員仍然有權發言辯論?!?/p>
在辯論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提出修改等動議?!叭绻@些動議是可以辯論的,那么也要展開相應的辯論。如果沒有人繼續辯論,主持人可以再問一遍:‘是否有人要發言?’如果在等待一段時間之后仍然沒有人申請發言,主持人可以認為辯論結束,提請表決?!?/p>
辯論權利是否可以轉讓給其他成員?議事規則對此做出否定回答:“除非組織特別規定,否則不允許把自己沒有用完的發言時間轉讓給別人,也不允許留到下次發言時使用。也就是說,沒到10分鐘就交回發言權,等于放棄剩下的發言時間。”
此外,議事規則還規定:“對同一天內、同一問題,同一成員的發言次數不能超過兩次。尚未辯論過的成員比已經辯論一次的成員具有優先發言權。除非會議特別批準,已經辯論兩次的成員不能再參與辯論;但是,如果不在同一天,那么辯論權刷新,忽略之前的辯論數次?!?/p>
以下行為不算辯論:主持人或其他報告人作報告的行為,單純地提問或者作簡短的建議,提出輔助動議,均不算辯論。
遵守辯論禮節
為了提高會議效率,保證辯論能夠順暢而有序地進行,會議成員必須遵守會議禮節。
切題。在辯論中,內容必須切題。也就是說,只能就是否應該通過當前決議發表意見。
所有辯論必須通過主持人。成員之間嚴禁直接辯論,所有的辯論必須而且只能通過主持人進行。在成員A發言的時候,如果成員B想對A提問,成員B必須先向主持人申請發言權。成員A可以自主選擇接受或者拒絕回答,但是一旦選擇了接受,提問和回答的時間都要計算在其發言的10分鐘之內。
避免直呼成員的姓名。在辯論中,發言者必須盡可能避免直呼其他成員姓名,要盡可能使用婉轉的表達方式,如“剛才發言的那位同事”,“某某地的代表”等。有頭銜的要使用頭銜稱呼。這條規則的嚴格程度視組織的具體情況而定。
禁止對已經做出的決定發表反對意見。在辯論中,不可以對之前已經做出的決定或行動發表反對意見,除非這個決定或行動被重新引入會議并成為當前待決議題。
禁止對自己提出的動議發表反對意見。在辯論中,不允許動議人反對自己的動議。動議人可以不發言,一旦發言,就必須是贊成自己的動議。但是在表決的時候,動議人卻可以投反對票。如果在動議仍然待決的時候動議人改變了主意,那么只須請求會議收回動議即可。
朗讀文件需要會議批準。在辯論中,成員無權朗讀引文作為自己發言的一部分,無論是自己朗讀還是請秘書代讀,除非無人反對或者得到會議表決的批準。簡短的、與會議相關的摘要,一般允許在辯論時朗讀。
成員被主持人打斷后就座。如果在辯論中,主持人起立做出裁定、公布消息或其他任何主持人有權做的事,那么正在發言的成員應該坐下,直到主持人的事情結束,發言人可以繼續發言。
在無序辯論里,理性的光輝越來越少,弱者的聲音被淹沒,整個辯論過程充滿對個人權利的無情踐踏,完全沒有規則可言。而《羅伯特議事規則》的精髓就在于平衡權利,正如其中文譯者袁天鵬所言:“精髓,就是要仔細、精巧地去平衡每個參與者的權利。既要考慮到多數人的權利,同時還要保護少數人甚至未出席會議者的權利。再弱小,也要有表達的權利?!?責編/張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