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南鳳



“金九銀十”,在各大企業狂攬人才的旺季,民企卻不免有些黯然。招人難始終是其一大難題,尤其對于生產型民企來說,招聘常常以“救火”的形式出現:今天這個部門缺個人,人力資源工作者(以下簡稱“HR”)立馬去招一個人來填補,明天那個部門離職一個人, HR又奔走在招人的路上。每個部門的用人需求都很急,于是HR馬不停蹄在各大網站或招聘會遍發英雄帖,邀請求職者前來面試,只要入得了眼的,恨不得趕緊留用。但救急式招聘的結果往往是招來的人留不住,短時間內便離職。招聘的壓力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HR的智慧。筆者認為,民企想要高效、快速地招攬到人才,HR須從自身抓起,做好四門“功課”。
功課一:了解業務需求,成為部門好伙伴
HR要成為企業各部門人力資源業務的伙伴,而不僅僅是“消防員”。
首先,HR要了解,公司的短期發展規劃是什么,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里,需要增設或者減少哪些部門,公司的組織架構在此期間會不會有大的調整,等等。HR在通盤了解上述情況后,再與各個部門的負責人溝通,并協助部門負責人在員工發展、人才發掘、能力培養等方面開展工作。同時,要求各部門在規定的時間內給出相應的人員需求計劃,以便HR提前做好招聘準備。
其次,要制訂出企業的人力資源預測流程,做好各業務部門的人員動態管理。根據“2/8原則”,HR要重點關注占員工總數20%的關鍵員工,做好關鍵員工的動態管理工作。對一般員工的流動管理也要及時進行總結,了解其離職的真正原因,完善下一階段的招聘工作。
功課二:確定招聘原則,嚴格遵守執行
在公司業務比較繁忙、人員又不十分充足的情況下,各個部門往往不斷地向HR催促要人。這時,HR勢必焦頭爛額,恨不得只要能用的人立馬招來再說。想歸想,但實際工作中卻萬萬行不通。HR必須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制訂招聘原則并嚴格遵守,這是HR的第二門必修課。
首先,根據企業自身情況不斷與各個部門溝通,了解公司各部門需要什么樣的員工,使用哪些考核方式,在人員結構上分別有哪些特別要求等,認真分析企業不同層次的關注點和滿意因素(見表1),此后,HR可以據此形成書面的招聘原則。比如,筆者所在公司的招聘原則是,認同企業文化,吸引人才、留用人才、發展人才。只有認同公司企業文化,人才方能夠安下心來,長期穩定地為公司創造績效。對于這樣的人才,企業也要為其做好職業發展規劃,為人才實現個人價值提供廣闊的平臺。高層管理者與企業形成精神共同體,中層管理者與公司形成榮譽共同體,基層管理者與公司形成利益共同體,“三體合一”,最終實現企業和員工的互惠雙贏。
其次,嚴格遵守招聘原則。HR不要因為外界的招聘環境和內部的招聘急迫性而自亂陣腳,認真對照本企業的招聘原則,才能避免庸才濫竽充數,招到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
功課三:明確崗位要求,掌握用人依據
筆者在工作中發現,很多民營企業的HR在進行招聘時,事前毫無準備。在與求職者溝通時,HR兩手空空,在沒有準備任何資料的前提下,天馬行空地和求職者神侃,結果人沒招到,還抱怨人才不夠專業。作為與求職者接觸的第一道關口,HR應該反思一下,
自己的表現是否專業、規范。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招聘工作看上去簡單,事實上卻是環環相扣。
明確崗位核心要求
企業的哪些崗位缺人?缺少哪種人才?HR要針對崗位,結合公司的行業特點、業務特點、發展需求等,利用工作分析技術,將空缺崗位所需的技能、知識,崗位權限、職責和工作內容呈現出來。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企業對該崗位的核心期望和要求,而不是用基本要求來一帶而過。明確崗位核心要求的好處是,求職者在閱讀求職信息時,能立即與自身情況進行對比,判斷自己是否投遞簡歷甚至有進一步的行動。如果招聘信息模糊不清,或者泛泛而論,傳遞出“人人皆可前來一試”的訊號,自然很難精準鎖定目標人才。
準確闡述工作職責和任職資格
任職資格包括工作年限、工作經驗、知識結構、學歷背景、技術能力、工作環境等等方面的內容。很多HR往往會忽視這些內容。其實這項內容與招聘、培訓、員工職業發展規劃有著緊密的聯系。倘若工作分析做得不夠細致,也可以將當前崗位人員的能力現狀作為參考。
除了要掌握一些基本信息以外,還要準確闡述工作職責和任職資格,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要先了解所有的業務,以及業務的具體情況,然后再進行分解,這樣才能夠使應聘者清楚崗位的價值、崗位的重點。HR依照《崗位說明書》的要求與求職者交談,這樣才能算得上是有效的溝通。
功課四:分析招聘渠道,做出明智選擇
社會飛速發展,可供企業選擇的招聘渠道也越來越多,比如互聯網招聘等。究竟選擇哪一類型的招聘渠道,要根據招聘任務的緊迫性、經濟條件、操作的便捷性以及人力資源部門工作承受能力而定。筆者對現有的招聘渠道進行了分析(見表2),并獲得各種招聘渠道的有效性評價(如表3),HR可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不同崗位的招聘渠道。
民企成功招聘,HR的這四門功課既是基礎工作,又是重要工作。除此之外,HR還需要對整體的人力資源管理、崗位、能力等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責編/張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