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熹
“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補齊“精神文明”短板,方能避免木桶效應擴散。
11月2日《人民日報》刊發評論員文章《堅持協調發展,著力形成平衡結構——三論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指出,全面小康,重在“全面”,收官之戰,講究平衡之道。下好“十三五”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決戰制勝的要訣。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在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
《禮記·禮運》中有孔子談“小康”的一段話:“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是謂小康?!比寮倚哪恐械摹靶】怠鄙鐣?,是家天下、明私利、尊倫理、講禮義、立制度、樹賢勇、倡和諧的社會。
沒有軟實力的大幅提升,經濟實力再強,也很難建成文明的國度。五中全會提出,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習近平指出:“在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的同時,強調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體現了重點論和全面論的統一。”
《人民周刊》將視角投向小康前沿陣地基層,看看最基層的村鎮和社區在奔小康的路上,如何協調發展,從貧困村轉變為文明村。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協調發展,奔向文明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