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珊
在紀念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山西省晉劇院最新創排的舞臺劇《紅高粱》日前被列入文化部紀念抗戰勝利全國巡演劇目之一,同時入選全國中青年優秀演員調演劇目,在北京、河北等地連續演出13場,場場爆滿。謝幕時觀眾久久不愿離去,甚至出現了要求加場的呼聲,演出場面之熱烈,反應之強烈,完全超出預期。文化部副部長董偉及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戲曲協會的領導、專家觀看了演出并對該劇予以贊揚。
晉劇《紅高粱》改編自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說,它把原著中的自由、熱烈、紅色、激情、血性、無拘無束和狂野奔放的原始生命力與自發的抗戰、民間的抗戰、田野的抗戰、農民的抗戰等多種元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講述了抗戰時期黃河岸邊一群有血性的中國農民,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覺醒,奮力抗爭、抵御日寇的故事,塑造了九兒、余占鰲、劉羅漢等一批鮮活的人物形象,刻畫了他們敢愛敢恨、不懼生死的英雄主義氣概和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整個劇情跌宕有致、情感濃郁。
化用蹺功特技 融合戲曲舞蹈
為了這部戲能夠適應多層次觀眾需求,富有時代新意,山西晉劇院在創作排演該劇時,既注意保持晉劇藝術的基本品質,又注重當代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的審美需求,運用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以及表現主義等手法,強化了該劇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在演出中融入山西民歌、舞蹈等元素,在“顛轎”“祭酒”等場次中,增加了“雙人舞”“群舞”等片段,巧妙地將戲曲與舞蹈融合到一起,增強了人物表現力;同時吸收了祁太秧歌、柳林傘頭秧歌等民間音樂,使音樂和唱腔更加豐富多彩。
該劇還充分展現山西地方戲的特技絕活。比如劇中“九兒”在表演上運用了蹺功、椅子功等戲曲特技。在尊重原著基礎上,增加了武戲打斗場面,一方面展現中國民眾的抗戰精神,另一方面也展現了劇院的整體陣容,突出抗戰主題,弘揚民族氣節。飾演九兒的演員師學麗師出名門田桂蘭,唱做功夫可圈可點。第一場的“坐轎”、第二場的“椅子功”、第三場的“騎驢”,都展示了她高超的表演技術和技巧。難得的是演員全場“踩蹺”:所有的圓場、臺步,包括“椅子功”,都得在“蹺功”狀態下完成。這一方面體現了演員的全面藝術功力,另一方面也呈現出導演的奇思妙想和大膽創新,使多年不見的藝術“遺產”有了現代生命力。
新穎舞美設計 增添時尚氣息
晉劇《紅高粱》匯集了中國當代戲曲創作的高端陣容,整合了山西省晉劇院最優秀的演員隊伍。該劇特邀著名導演石玉昆執導,國家一級編劇龔孝雄編劇,晉劇音樂泰斗劉和仁擔任作曲,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趙國良擔任舞臺美術設計,國家一級服裝設計師藍玲擔任服裝設計,國家一級舞美燈光設計蒙秦擔任燈光設計。諸多名家合力為京城觀眾奉獻精美大戲。
在劇中,LED和三維虛擬景象技術靈活而巧妙運用,不但使舞臺演出效果豐富豐滿,而且也使舞美實質性地參與了藝術創作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紅高粱》的舞美處理,完好地保留了晉劇藝術的本體和本性,又增強了舞臺表現力,增添了新穎時尚的現代氣息,達到現代影像技術與傳統晉劇藝術的完美結合。
該劇還首次運用了晉劇器樂改革成果,對晉劇主奏器樂晉胡進行了改革。在山西省晉劇院歷史上,第一次解決了晉劇男女同腔同調的問題,解放了男聲的聲腔。
抓演出、抓精品、抓人才
在國家大力弘揚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山西建設文化強省的新形勢下,作為山西省最大的藝術院團,山西省晉劇院如何有所作為,在全省藝術院團中起到應有的引領與示范作用?山西省晉劇院院長白向杰介紹,他們在實踐中認識到必須在傳承基礎上創新,把戲曲演出市場、精品劇目創作、人才隊伍建設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新發展,鑄新輝煌。為此,山西省晉劇院制定了“抓演出、抓精品、抓人才”的戰略部署并逐一落實。
白向杰說,為占領演出市場,滿足城鄉廣大觀眾的需要,山西省晉劇院恢復排練了《白蛇傳》《楊門女將》《金沙灘》《清風亭》等大小劇目30余部,在保證下鄉演出的同時,以“一年一部戲”的效率,連續推出新作品。2010年推出的《晉情晉韻晉劇名家交響演唱會》大膽將戲曲服裝與時裝結合,晉劇與交響樂融合,通過別開生面、獨樹一幟的創意,在晉劇舞臺上引發了強烈的轟動效應。2013年推出的新編歷史晉劇《巴爾思御史》一經上演便廣獲好評,摘得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并入選201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目資助項目,至今已在全國演出130多場。晉劇《打金枝》晉陜冀革命老區行項目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交流傳播推廣項目。劇院的出色表現令專家贊譽,被觀眾肯定,同行驚嘆。在人才隊伍建設上,2012年恢復了山西省晉劇院青年團,創排新劇目,培養優秀青年演員;引進晉劇本科班畢業生,解決后繼人才匱乏問題。在新創劇目中,大膽使用青年演員,培養新人。晉劇《巴爾思御史》中啟用了李建清、劉建平等,晉劇《紅高粱》中啟用了師紅麗、楊志君等。通過這些舉措,一批中青年演員專業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并在全國獲得大獎。
從鄉村到城市、從中老年戲迷到青年觀眾、從山西到全國……乘著創新的列車,晉劇,這一極具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的古老戲曲,煥發出了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