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清

4月上旬,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提出將以“維持兩岸現狀”為原則處理兩岸關系。5月初,“習朱會”在北京舉行,國、共兩黨領導人一致主張堅持“九二共識”,繼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表面上看,就兩岸關系而言,紅、藍、綠三黨都愿意“維持現狀”,實際上,臺灣藍、綠兩黨對“兩岸現狀”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異,紅、綠雙方對“兩岸現狀”的解釋更是大相徑庭。兩岸關系的“現狀”在島內呈現出一個名詞、多種解釋的奇特狀況,體現出兩岸關系的復雜結構和特殊屬性。
今天我們談論的臺灣海峽“兩岸關系”,直接起源于國共內戰,從1950年代起受到全球冷戰的影響,形成了兩岸政治對峙和軍事對抗的沖突關系。另一方面,自1980年代以來,兩岸貿易、投資與社會交流蓬勃發展,為兩岸關系注入了交流合作的新內涵。而且,中美兩國在亞太的地緣政治角力也作用于兩岸關系。沖突與合作、制度差異與務實交流等相互影響,錯綜復雜的兩岸關系于焉形成。
從性質上看,兩岸關系的特殊性,也就是“臺灣問題”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國共內戰及其歷史延續的產物,兩岸各自的最高法源都規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但實際管轄上卻存在分治的局面。
臺灣統獨光譜上的任何政治主張,為了論述自身的合理性,都不約而同地要先定位兩岸關系的“現狀”,再申論兩岸關系發展的“方向”。1990年代前半期,兩岸官方打破隔絕狀態,開始試探性互動,圍繞著兩岸關系現狀內涵的爭辯是兩岸政治互動的第一角力點。
兩岸各方究竟如何理解“兩岸現狀”?在臺灣政爭日趨激烈之時,兩岸政黨如何互動,對兩岸關系又有何種影響?
1980年代到90年代,國民黨當局認識到由其統一大陸已不可能,在戰略選擇上寧愿“偏安臺灣”而不再是“光復大陸”,因而注重推進內部“憲政改革”,從勉強維持“全國合法性”轉向積極落實“在臺合法性”。與這種“偏安戰略”相配合的,乃是國民黨的本土化(臺灣化)及其對兩岸關系現狀的定位。從1991年5月到1992年7月,國民黨當局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頒布《國統綱領》和《兩岸人民關系條例》,構建一整套對大陸政策。
李登輝主持下通過的《國統綱領》曾被稱為“大陸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不過,《國統綱領》僅由臺灣“行政院會議”通過,并不具備法律位格。近來有研究指出,《國統綱領》只是當年李登輝為拉攏國民黨內非主流派、鞏固自身權力的工具,而非其兩岸關系理念的體現。
1994年7月,臺灣“陸委會”公布首部大陸政策白皮書《臺海兩岸關系說明書》,將兩岸關系定位為“一個中國,兩岸分治”,并且說明“一個中國是指歷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緣上的中國”。其關鍵意義在于抽離了“一個中國”在憲法和政治上的意義,使之虛化。由此,當年李登輝所謂“經由兩岸共同的努力,中國必然會走上統一的道路……”,成為沒有約束力的空頭支票。1996年以后,李登輝隨著個人權力的擴張,在分裂言行上越走越遠,并且拉攏蔡英文等一班幕僚炮制“兩國論”。
2008年以來,國民黨重新執政,馬英九主張“在憲法架構下,維持臺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憲法”架構是這個“現狀”論述的前提,意味著雖然從現實上看兩岸既未統一,也未獨立,但從法理上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馬英九和李登輝在兩岸關系上的差別在于,李登輝本質上是個分裂主義者,源自“憲法”的“國統綱領”只是他黨同伐異、爭權奪利的工具,而馬英九則信守該“憲法”關于兩岸同屬一中的規范。最近,李登輝不斷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不敢面對他當年主持“國統會”通過的“八一決議文”(即《關于一個中國之涵義》:“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甚至辯稱當年的“國統會”及其決議文只是應付壓力的權宜之計。
馬英九以捍衛者自居,承認兩岸一中,他的策略就是通過“政經分離”的方式,一方面推進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為臺灣爭取經濟利益;另一方面是擱置兩岸政治協商。馬英九所說的“不統”語義含糊,不管怎么理解,他的意圖就是回避兩岸政治談判。在“不統、不獨”的框架下,今天國民黨精英對兩岸關系現狀的理解就是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的兩岸和平分治的現實和經貿文教交流合作的潮流。
民進黨內部派系林立,包括激進的臺獨分子、穩健的臺獨勢力以及部分淡化臺獨色彩的人士。各個派系在兩岸關系議題上的公約數就是1999年的《臺灣前途決議文》。最近謝長廷提出“現狀”應該包括“憲法”及其運作,似乎有靠攏國民黨之兩岸現狀主張的跡象,不過,謝的立論基礎仍然是《臺灣前途決議文》,今天不敢再公開說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蔡英文在上一屆臺灣大選的選戰階段(2011年)就曾說過要“維護兩岸現狀”,所提的“臺灣共識”只有程序意義,沒有實質意義,缺少務實、具體的策略去實現“維持現狀”的目標。蔡當時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不得人心,最終以6%的得票率差距輸給了馬英九。
今年4月中旬,蔡英文再次成為民進黨的“總統參選人”,面對國民黨對“九二共識”的堅持,且美國智庫人士質疑她處理兩岸關系的能力,蔡英文再次提出要“維持兩岸現狀”。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說立刻遭到國民黨上下的反擊。馬英九公開質問蔡英文,她要維持的究竟是“7年來的現狀”,還是“7年前的現狀”?“7年來的現狀”指的是馬英九執政下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局面,而蔡英文近年來不斷抨擊馬的兩岸政策。“7年前的現狀”指的是陳水扁執政下的兩岸沖突緊張的局面,得不到臺灣主流民意的支持。
不過,2015年的蔡英文比4年前在兩岸議題上的變化是,她要求民進黨執政的各縣市都成立“兩岸小組”,推動城市交流與經貿往來,同時在兩岸議題上盡量不直接挑釁中國大陸。可以看出,蔡英文也試圖用“政經分離”的策略應對兩岸關系。
1997年以后,隨著綜合國力的發展和中美關系的改善,大陸處理兩岸關系更加自信,有關兩岸關系現狀的表述也更加包容,雖然堅持一中原則,但是不再簡單地用中央與地方的名義處理兩岸關系。當時,時任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對于兩岸關系現狀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于1998年10月第二次汪辜會談時提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統一。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一個國家的主權與領土是不可分割的,臺灣的政治地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討論。”這就是汪氏“八十六字”。但是,1998年以后李登輝的分裂傾向愈加明顯,突出表現就是1999年7月“兩國論”的出臺。此后兩岸關系陷入多年低谷,“八十六字”失去了進一步闡述和發揮作用的機會。
2000年5月陳水扁執政后,大陸出于防止“臺獨”的需要進行軍事準備,但也做出很多善意的動作,包括當年7月以后錢其琛副總理及國臺辦在多個公開場合提出“新三句”,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與大陸同屬于中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國目前尚未統一,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臺灣的政治地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討論。”“新三句”的提出尊重臺灣方面要求兩岸平等的意見,承認兩岸尚未統一的現狀,是大陸對臺論述的重要突破。不過,由于此后陳水扁陸續推出“一邊一國論”、“正名制憲”,以及推動“法理臺獨”的行徑,兩岸官方的政治信任蕩然無存,兩岸政治關系進入了冰凍期。
蔡英文提出“維持兩岸現狀”之后,國臺辦發言人迅速給出了回應:“關鍵是維護好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這個“政治基礎”就是“九二共識”。大陸的主張是,兩岸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實現和平發展的,這就是兩岸關系的現狀。可以理解,大陸認為“和平發展”和“九二共識”都是這個現狀的組成成分,后者甚至還是前者的基礎。因此,不能只想要漂亮的房屋,而不要這棟房屋的地基。
于是“九二共識”這面旗幟回到了兩岸政治舞臺的中心。2008年以來,一度被兩岸政治關系冰凍期所冷藏的“九二共識”重新成為國共兩個執政黨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礎,成為兩岸海協會和海基會恢復事務性協商的橋梁。7年來,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兩岸兩會已經達成了21項協議,國共論壇也提出了153項共同建議,推動兩岸關系的和平穩定與共同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九二共識”體現在1992年11月初海協海基兩會的函電往來中。“九二共識”是兩岸官方政治妥協的產物,也是政治智慧的體現。說是“妥協”,是因為當時國共雙方想在和平的條件下推進兩岸事務性協商,推動兩岸關系向前發展,就不能只堅持己方的政治高標準,而應該容忍對方的政治要求,給予對方生存空間和論述空間。“九二共識”讓國民黨政權對臺灣內部有所交代,也守住了大陸關于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底線。說是智慧,是因為雙方都對政權問題進行模糊化處理,為推動兩岸經貿文教的務實交流合作開創了政治空間。
應該指出,“九二共識”對“一中原則”有共識,但對“一中內涵”尚無共識。關于一中原則的共識就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對“一中內涵”亦即兩岸的政權定位問題,則國共兩黨都有不同的主張和理解。這就是現階段兩岸關系發展的進展與局限:國共兩黨都能反對分裂、維持法理上兩岸同屬一中,這是進展;但對未來如何實現統一、采取何種模式的統一形式則尚無共識。
習近平在和朱立倫的會面中說,兩岸關系處于“新的重要節點上”,國共兩黨都要勇于面對,關鍵在于“慮善以動,動惟厥時”。事實上,兩岸關系已經成為臺灣2016年選戰的重要議題。臺灣選舉結果對兩岸關系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因為國、民兩黨對“九二共識”的立場、對兩岸現狀的理解截然不同,將導致兩岸交流合作局面的反差。2016年臺灣的當選者不論是誰,相信都不愿回到陳水扁時代兩岸沖突和對抗的局面,不過如果與大陸沒有政治互信的基礎,很難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的勢頭,勢必會引起兩岸關系的新一輪波動,對臺灣不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