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斐
不得不承認,我和許多人一樣,在關注風琴之前對它一無所知。在我的想象中,風琴演奏者都上了年紀,他們在鍵盤前弓著背,用“繩命”踩著踏板以控制風管發聲。然而這些并不美觀的小樂器卻只能演奏出如喘息聲般柔弱的聲音。
因此,當我第一次看到費爾·弗洛克(Phil Fluke)和帕姆·弗洛克(Pam Fluke)的簧風琴(Reed Organ)以及他們位于西約克郡索爾泰爾(Saltaire)的風琴博物館時便震驚了。那里有一百多架風琴的加工實例,這樣大規模的加工場景吸引了不少來訪者。博物館的一頭陳列著一架可愛的小風琴,被稱為“書風琴”(book harmonium),因為可以用手臂舒適靈巧地像夾著一本書一樣夾著它到醫院去演奏那些柔和的、安撫人心的贊美詩。另一頭陳列的是一架巨大得如猛犸象般、需三人手動演奏的風琴,這是1938年專為伊利大教堂的風琴師康威(MP Conway)打造的?!拔沂窃谔K格蘭的一個谷倉里發現它的,”費爾笑道,“那時它只是一堆零件,被裝在一個運茶葉的箱子里。”重裝它共耗費了九個月的時間,簡直就像在拼一個巨大的拼圖。
可惜,如今這個博物館已經不在了,但至少算是有了新的功用。不管怎么樣,弗洛克夫婦繼續為哈勒管弦樂團、皇家愛樂樂團、蘇格蘭室內樂團等制造風琴。費爾對此仍充滿熱情,他解釋道:“這份熱情源于一次想為帕姆買架鋼琴作為生日禮物,但回家時卻帶著一架我找到的風琴?!备ヂ蹇朔驄D還為我介紹了風琴的種類:一種是利用腳踏踏板,使空氣通過風管傳送到裝在一頭的簧片,這稱為“自由簧片風琴”(free reeds),即鼓氣風琴;另一種是直接通過風管吸氣,從而達到相同空氣輸送原理的“吸氣風琴”,就像簡單的口琴一般。“在歐洲,這些琴都可以被統稱為風琴(Harmonium),一般是指鼓氣式風琴,”帕姆解釋道,“因為第二種吸氣風琴常被稱為美國風琴?!憋L琴的特征,即發聲原理便是如此。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拋棄對風琴的固有印象——比如那些在威爾士山谷的衛理公會教堂中被大雨侵襲過、如今需放滿足夠樟腦丸的風琴,演奏者們必須用力踩踏板,以保證有充足的空氣補給。當然,這幅畫面也沒什么錯,但在這件樂器全盛時期制造的風琴,其音域是讓人吃驚的:從大批量生產的便宜貨,到為富裕家庭精工細作的高檔樂器;從為流行默片配樂的樂器到高雅的“藝術風琴”。
對荷蘭風琴師德克·盧吉姆(Dirk Luijmes)來說,制造風琴就要以樂器能發出最好的聲音效果為宗旨?!叭绻u價鋼琴,你肯定是以最好的施坦威鋼琴作參考,而不會是咖啡館里的某架鋼琴。當你細細聆聽一架藝術風琴的聲音,就好像能聽到一支交響樂隊、弦樂隊,或者法國浪漫管風琴、木管樂隊、銅管樂隊甚至是手風琴的聲音?!?/p>
“我的音樂會使聽眾著迷,”管風琴及風琴獨奏家安妮·佩吉(Anne Page)說,“嘗試讓樂器發出最好的聲音是件奇妙的事。許多十九世紀著名的管風琴作曲家也為風琴創作作品,但也許沒人像法國作曲家、管風琴家塞薩爾·弗蘭克(Cesar Franck)與德國作曲家齊格弗里德·卡格-埃勒特(Sigfrid Karg-Elert)那樣充分挖掘出風琴的特點。”
音樂愛好者們基本都知道風琴在羅西尼快樂的《莊嚴小彌撒》(Petite Messe Solennelle)中頗為重要,但那只是風琴音樂的冰山一角。馬勒、德沃夏克、理查·施特勞斯、欣德密特、勛伯格、埃爾加、李斯特、圣-桑等作曲家都為風琴的發展和延續做出了貢獻。其中的一首經典作品便是珀西·格蘭杰(Percy Grainger)根據德彪西的《寶塔》(Pagodes)而改編的管弦樂版本,此作品使風琴呈現出一種奇妙而輝煌的獨特效果。
據荷蘭風琴博物館的弗朗斯·范·德·格里金(Frans van der Grijn)說,風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之前了。格里金說:“最古老的自由簧片風琴的圖像被發現于一塊公元551年的紀念碑上,但是文字記載卻可見于公元前1100年的文獻。”
到了十八世紀晚期至十九世紀早期,當時的歐洲樂器制造商正在探索生產一種小得多的管風琴。法國人蓋布瑞爾·格勒尼(Gabriel Grenie)為此做出了重要貢獻,發明了“表情風琴”(Orgue expressif)。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這種風琴有表情控制音栓,通過踏板來控制漸強和漸弱,以及音色的變化幅度。這樣的表情風琴很快“孵化”出了許多仿制樂器,如阿德洛風琴(Adelophone)、哈默尼康風琴(Harmonikon)、塞拉芬風琴(Seraphine)和特爾迪昂風琴(Terpodion)。
那么早期這些風琴的商業市場潛力是如何被開發的呢?當然,因為它是個比管風琴便宜的教會裝置?!安贿^制造商也考慮到要為家庭生產有趣又時髦的樂器”,帕姆解釋道,“風琴比當時的鋼琴便宜,而且當時的鋼琴不能像風琴那樣,有表情控制音栓來保持音準并表達不同的情緒。還有就是,當時的鋼琴是不能彈出持續音的?!?/p>

“風琴”(Harmonium)一詞的正式出現是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亞歷山大-弗朗索瓦·德班(Alexandre-Francois Debain)在巴黎制造了一個可以生產具有統一標準與一流品質的風琴模型。之后,更多的模仿樂器應運而生,有的增加了音栓,有的豐富了音色。到了1867年,為了大量生產優質風琴,德班雇了大約六百個工人。而如今,“Harmonium”這個詞也已成為了各種風琴品牌的總稱。
在德班之后,巴黎人雅各布·亞歷山大(Jacob Alexandre)繼續為技藝精湛的風琴演奏家們改良風琴。然而十九世紀風琴市場的真正興起,則要歸功于亞歷山大的一名員工將一項重要技術帶到了美國。他提出用吸力的原理生產吸氣式風琴,這一提議被波士頓的一家叫Mason and Hamlin的公司所采納,幾年以來生產了將近二十五萬架風琴。他們的成功為這種“美式風琴”打開了國際市場。
在這件以吸力為原理的樂器背后,是一套能為樂器帶來絕妙聲音的高質量、精做工的技術。當然,市面上也不乏許多為降低價格而偷工減料的制造商。十九世紀晚期,英國的一些教堂和小禮拜堂可能只會花4英鎊來購買一件樂器(相當于今天的350英鎊)?!八麄兛赡苓€會買一件可以讓沒怎么學過音樂的人來演奏贊美詩旋律的裝置”,費爾解釋說,“那是一只安置在鍵盤上的音箱,上面有幾排編了號的按鈕。演奏者只需按下一連串為任何特定的贊美詩而設的數字,并配合腳下的踏板,正確的和弦就會響起來?!?/p>
風琴制造商遍布歐洲,包括俄羅斯,甚至日本和印度也有一批風琴的死忠粉。“約莫算來,歷史上大約出現過三千家風琴制造商,”格里金說,“不過只有幾百家制造商留存了下來。”英國的風琴生產商大多集中在倫敦,也分布在劍橋、利茲、謝菲爾德、曼徹斯特、伯明翰、布里斯托、切爾滕納姆以及沃金漢姆等地。
正如一則廣告所說:“無論在音樂廳、劇院、教堂、學校、家庭,甚至是大街上,風琴都是‘神器’一般的存在。”圖片資料顯示,人們帶著不同形狀、大小的風琴去野餐、野營,去尼羅河旅行,甚至在世界大戰的戰壕中也有風琴的身影。風琴在大象的背上出現過,在雪橇上出現過,畫家高更還在其南太平洋的公寓中畫過風琴的裝飾畫。好吧,其實這個畫家就是圖中光著腿演奏風琴的那位,最好別問為什么。

當然,“藝術風琴”也始終保持著高水準的發展。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后,法國人維克多·穆斯泰爾(Victor Mustel)再一次引領了風琴發展的潮流。維克多對大規模生產的風琴不感興趣,他追求的除了品質,還是品質,所以維克多風琴最主要的特征便是增加音栓以達到更豐富的音樂聽覺效果。與此同時,維克多也強調好樂器需得好技術方能大顯神通,只要演奏者達到一定的技術水準,那么風琴就能像其他樂器一樣,成為一件為行家而生的樂器了。
“和管風琴相比,藝術風琴更難演奏,”安妮·佩吉說,“我喜歡使用表情音栓,因為它可以完完全全地控制聲音,使演奏家表現個性化的聲音。但這也需要花很長時間來練習演奏技術,尤其是踏板的使用——這是一個最基本但也最具挑戰的演奏技巧,你必須很好地掌握它來保持穩定的持續音?!?/p>
通過樂器制造商不懈地挖掘商機,改良后的風琴在二十世紀仍然有很好的市場。那段時期還出現了相當于自動鋼琴的“自動風琴”(內置一個帶有穿孔并可旋轉的輥軸,并設定好一流的演奏數據),為此人們再也不用另請獨奏家來家里演奏一番了?!爸螅S多制造商還生產了一種給默片配樂的樂器,它兼具了鋼琴和風琴的功能,”費爾·弗洛克如是說?!颁撉偬峁┝思怃J的敲擊感,風琴則負責營造持續的情感與全面的色彩,”樂器制造商埃德蒙德·霍姆斯(Edmund Whomes)想要的就是“鋼風琴”(Orgapian),“這是迄今為止最棒的電影配樂樂器。”
然而,風琴的好日子終究是到頭了。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動內容的變換影響了市場的發展,比如后來出現了電子管風琴,它可不需要空氣。更糟的是,風琴在古典音樂會中的運用也不被看好,格里金認為,其中最大的問題便在于風琴演奏時發出的極其弱小的雜音,這樣的聲音已不適合在現代音樂廳中出現,就好像一架現代音樂會專用的三角鋼琴遠比一架1890年生產的鋼琴來得合適一樣。
然而,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在我們的時代,風琴擁有一批不同尋常的高規格的捍衛者,甲殼蟲樂隊、平克·弗洛伊德樂隊(Pink Folyd)和皇后樂隊就在其中。另外,千萬不要對德克·盧吉姆斯(Dirk Luijmes)說風琴沒有未來,因為他已經花了好幾年來請人創作風琴新作品,并且對人們質疑風琴是否還合乎時宜感到不解。“你會對一個小提琴家或者管風琴家這樣說嗎?只要有作曲家和演奏家不斷地創作和演釋,給風琴賦予新生,藝術就能延續,因為它真的是一件獨特的樂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