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詩樂
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音樂在其中一定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配樂對整部劇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撐。很多朋友都非常喜歡影視音樂,其中非常優美、氣勢磅礴的音樂讓聽者感到非常舒爽,很多音樂愛好者會專門收集影視原聲音樂。那么,影視音樂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呢?它的制作流程又是怎樣的呢?在此就給讀者們詳細解讀一下影視音樂后期制作的過程。
在影視作品中存在著三種類型的聲音:對白、音效與音樂。在早期,由于技術上的限制,電影是沒有聲音的,因此也被稱為“默片”。為了增加電影的表現力、給電影烘托氣氛,人們開始為電影增加現場配樂,也就是在播放電影的同時請演奏家當場演奏,1895年第一次嘗試在電影播放時加入了鋼琴的現場配樂。在此之后,各種形式的現場配樂相繼出現,在播放電影的同時也有演唱家現場配唱,甚至還有管弦樂隊現場演奏。音樂已成為電影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隨之也就出現了專門為電影配樂這樣的職業——電影音樂作曲家。1910年,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發明了有聲電影機,從此有聲電影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同時也宣布了默片的終結。隨著科技的發展,對白、音效、音樂的聲音也與錄制的影像收錄到了一起。
作為一個電影配樂者,首先需要和導演與制片溝通,了解其劇本的內容,對劇情及其人物進行分析,并且要充分了解導演的意圖,因為導演是一部影視劇的靈魂人物,一個優秀導演的音樂素養會很高,他會對音樂有很明確的想法及要求,作曲者必須遵從導演的意圖進行創作。
在好萊塢,一些著名的影視音樂作曲家,如漢斯·季默(Hans Zimmer)、詹姆斯·紐頓·霍華德(James Newton Howard)等,都是有自己的制作團隊來進行制作,并非“單打獨斗”一人完成。作曲家會先寫出一些主題音樂,或者比較典型的、重要的音樂部分,而有些音樂如使用主題進行變奏的不同段落,或者對應不同的場景及情緒的段落,他們會交給制作團隊進行制作,比如管弦樂配器、電子音色制作、樂譜整理等,這樣會大大提高音樂創作的效率。

影視音樂在創作完畢之后就要進行錄制工作。作曲家把譜面的音符轉化成音響才是最終結果,因此,根據創作的需要,也要請相應的樂手及樂隊來錄音,許多大制作的電影音樂都需要交響樂隊來演奏。
在好萊塢制作電影,通常來說音樂的制作經費預算會比較高,這樣可以使用大型的管弦樂隊進行錄制。在歐美,專業的樂手水平是非常高的,演奏家們會很快地把作曲家創作的音樂完美地演奏出來,這樣節省了很多時間與精力。






當今許多作曲家在進行電影音樂創作的時候,為了讓音響效果更加刺激,會使用很多非常規的樂隊錄音方式,樂隊的位置也是特殊安排的。在電影《蝙蝠俠前傳3:黑暗騎士崛起》的錄音過程中,好萊塢電影音樂作曲家漢斯·季默并沒有按照常規的管弦樂編制進行錄制,而是讓大提琴與低音提琴演奏家們圍成一圈進行演奏。為了突出銅管的音響效果,他還請了六位長號演奏家同時錄音,這也是作曲家為了達到極致的音響效果而做出的夸張錄音方式。
當然,也有很多的影視音樂并不一定都會使用完整的管弦樂隊進行演奏,它會根據需求選擇不同的錄音方式。為了讓音樂的最終效果更加夸張,作曲家經常會融合一些虛擬管弦樂音色或其它電子音色來輔助。
現今,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影視音樂的創作與制作也運用了電腦技術,作曲者使用計算機等相關設備,如音頻卡、MIDI鍵盤、音樂制作軟件等就可以獨立創作,大大節省了創作的時間與成本。當今虛擬樂器音色制作得非常逼真,幾乎可以以假亂真,聽者很難辨別其中的真偽。虛擬樂器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如廣告音樂、游戲音樂等,尤其在影視音樂中被大量地運用,因為影視音樂不需要看見演奏者,也不需要具備音樂廳的環境,只需聆聽聲音即可,這樣就可以使用高仿真的虛擬樂器音色來代替真實的樂器聲音。如EASTWEST公司研發的大量虛擬樂器音色,其中包括了管弦樂器、電聲樂器、各類打擊樂器與效果器,被當今大量的音樂制作者所使用。
由于影視音樂的創作非常復雜,經常會出現反復修改的情況,如果每次修改都要請演奏家來錄音,制作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許多作曲家在創作影視音樂時,都會先使用虛擬管弦樂工具制作出音樂模型,然后與導演溝通,達成共識后再進行真實樂隊的錄音。左頁左列中圖是使用電腦音樂制作軟件CUBASE進行制作的MIDI編輯界面,不同顏色的橫條代表不同樂器音色,使用眾多虛擬管弦樂及其電子音色制作出了音樂的模型。
著音響科技的不斷發展,影院中的聲音設計也隨之發展。電影中的聲音通常是通過音響設備播放出來的,電影院都配備相應的音響設施。今天,更多聲道的立體聲系統出現,如杜比環繞聲5.1、7.1,甚至12.1系統,而今天有很多影院還配備了更加先進的“杜比全景聲”系統,這樣的制作可以使觀眾感受到全方位的音響效果,真正體會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在影視音樂創作及制作過程中必須考慮到音樂聲場的制作。許多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奇思妙想,作曲家漢斯·季默在為電影《超人:鋼鐵之軀》配樂時進行打擊樂的錄制時,就聘請了十二位美國頂尖的鼓手,使用了十套架子鼓繞成一圈進行錄音,他的目的是為了讓打擊樂的聲音具備環繞聲的效果,并且增加鼓音色的群體感,使聲音更加寬廣和震撼。
當音樂創作與錄制完畢后,還需要把音樂、音效和對白三種聲音一起混錄,這個環節尤為重要。在制作過程中,為了達到與影院同步的聲音效果,就需要搭建一個與電影院一樣空間和設施的電影聲音混錄棚,混音師在此環境中可以更好地把握最終的聲音效果。在電影后期混錄棚中,混錄師會根據電影中的情節、情緒及其場景對聲音進行細致的調整處理,把聲音做到最佳效果,同時還需要對三種不同類別的聲音進行相互的平衡處理。
國內對影視音樂的創作及制作的重視程度相對國外還遠遠不夠,從資金的投入到制作者的音樂素養都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數國內影視劇為了節省成本,根本不請作曲家專門創作,僅采用版權音樂進行套片,并且很多導演及制片人的音樂修養不盡如人意,對音樂及音響設備亦沒有要求,這樣就大大地影響了成品的整體效果。
近年來,國內有些大制作的電影為了提高整體水平,也會請一些日本或歐美的作曲家來創作音樂,如久石讓創作了《讓子彈飛》,巖代太郎創作了《赤壁》《太平輪》,阿里克桑多·迪普拉創作了《色·戒》等電影配樂。其實我們國內亦有很多杰出的影視音樂作曲家,如譚盾、趙季平、金復載、王立平、金培達、陳光榮……他們都在積極地推動著我國影視音樂創作的發展。現在許多專業音樂學校都開設了影視音樂創作等相關課程,為將來影視音樂的創作與制作儲備更多的力量,輸送更多的人才。相信在未來,我國會有更多優秀的影視音樂作曲家出現,他們創作的音樂會走進世界級的音樂殿堂,他們會給影視音樂愛好者們帶來更加優美、動聽的影視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