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雯
2015年10月15日,森海塞爾上海音樂廳座無虛席,由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組建的“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舉行了建團十周年慶典音樂會。音樂會在樂團“回憶”與“創新”中,在觀眾的掌聲中順利落下了帷幕。
短短兩個小時的音樂會,讓觀眾充分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民樂的魅力。耳目一新的創作和改編,將傳統元素、觀眾審美與時代精神進行了巧妙的結合。這是一次民樂演奏多元化的視聽盛宴,也是一部實現民樂夢的時代進行曲。
經典·新夢想
中國民樂是華夏五千年歷史文化長流中沉淀下來的藝術瑰寶。早在幾千年前,民樂就已經“飛”入了尋常百姓家,而且是宮廷之上的“常客”。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民樂一度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令人遙想卻又遙不可及。近年來,隨著國家文化市場的發展與繁榮,以及民樂工作者和愛好者的不懈努力,我國的傳統民樂又重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中。
“馨憶”正是這樣一支為了中國民樂而不斷付出的專業民族室內樂團。這個大家庭的成員均有著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優秀的藝術修養。這十年的磨合與成長,讓他們在對民樂的詮釋上不斷地碰撞出新的火花,也讓彼此之間建立了一種獨一無二的信任和默契。

這場音樂會是他們十年來的總結,更像是一次他們對民樂夢想與追求的最直接的表達。音樂會的每首樂曲都經過了精心的挑選與編排,絲弦五重奏《歡樂的夜晚》、古曲《十面埋伏》、二胡移植曲《螞蟻》、江南絲竹《三六》等這些傳統曲目,都曾滋養過幾代人的精神世界,讓老一輩的觀眾倍感熟悉、親切。而情景五重奏《野蜂飛舞》經過巧妙改編,讓年輕的一代眼前一亮,切身感受到了看似束之高閣的民樂所煥發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然而,諸如此類的民樂作品所傳遞的歷史烙印與人文情懷,不是單純的琴技可以詮釋的,而是應通過解讀樂曲本身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去品味。這一點除了每位演奏家的基本功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文化底蘊去理解和感受。
這么多年來,樂團成員在老一輩優秀藝術家的教誨和影響下,不斷成長,對民樂的演釋和對民樂背后意義的理解也不斷成熟。
“閔老師,我們想你了!”這是樂團在演釋閔慧芬大師代表作品之一——《黃梅小調——打豬草》之前,副團長朱宇虹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對閔老師的想念,也是對每一位像閔老師這樣給予樂團幫助的老師們的感激。
代代相傳,世世綿延,中國的傳統民樂就是在這樣的傳承中,延續著經典,開創著新的風貌。
多元·新風貌
樂團所屬的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始終堅持著“傳承經典、引領時尚”的企業文化,在業界得到了廣泛認可,也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口碑。樂團秉承企業文化,不斷努力探索一條適合發展的全新創作模式,讓觀眾可以欣賞到別樣的民族音樂。
像情景劇形式的《野蜂飛舞》、融合滬劇與口琴的《江南》、即興演奏的《自由探戈》等曲目,恰到好處地將民樂、說唱、表演融為一體,這種多元化的演奏形式使民樂在傳承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其中,由駐團作曲家張夢改編的《上海回憶》廣受好評。通過兼容并蓄的上海特色將樂曲重新整合,再現了老上海旖旎風情與現代魔都的時尚潮流。這種藝術的魅力讓在場的觀眾贊不絕口,掌聲連連。
此次音樂會的多數曲目都打破了民樂固有的模式,在多元融合地展現民樂的同時,也讓觀眾了解到了中國傳統民樂與地方戲曲、舞臺藝術相融合,以及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藝術美感。
原來,民樂可以如此風情萬種,民族文化可以如此充滿魅力!

創新·新發展
多元化的創新理念使“馨憶”在這些年中不斷地創新求發展,為將更好的民樂帶給觀眾而努力。觀眾的期待同樣也是樂團成員前進的動力,創新演繹、雅俗共賞的音樂更能在歷史的長流中留下痕跡。
因此,樂團積極參與上海音樂廳“星期廣播音樂會”“音樂午茶”“玲瓏國樂”等系列品牌演出,也與東方藝術中心、上海交響音樂廳、進一步的合作,為社會大眾帶去了一次次美與動聽的享受,真正做到“民樂、無處不在;美、無處不在;發現音樂、發現美、發現生活的精彩”,這也是此次音樂會的意義和目的。
無論是前十年,還是接下去的十年,抑或是未來的每一個十年,“馨憶”都將秉持創新精神,讓中國的傳統民樂真正走入大眾的生活,走向全社會,乃至全世界。如今,中國的民樂文化正一步一步地走入世界人民的視線之中。自成立以來的十年,樂團的足跡踏遍了五湖四海,不僅走進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上海亞信峰會,也遠赴美國、法國、德國、比利時、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巡演,皆受到了當地人們的喜愛與贊頌。
十周年音樂會已經在鮮花與掌聲中畫上了句號,而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又開始了新的忙碌。未來,他們仍將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共同努力,為普羅大眾呈現更精彩的民族視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