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歷史》
(A History of Singing)
作者:約翰·波特(John Potter)、奈爾·索雷爾(Neil Sorrell)
劍橋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
我們為什么要歌唱?促使人類第一批歌者打開喉舌的驅動力又是什么?這本有趣的著作正是基于這樣的問題開始的。依次登場的重要人物有:發明五線譜的阿雷佐的圭多修士(Guido of Arezzo);擁有驚人音色的閹人歌手法里內利(他的財產及藝術收藏不可計數);羅西尼是一個激發想象力的大容器,因為歌手在他那兒可以即興唱出美妙絕倫的華彩;威爾第呢,則更愿意歌者忠實地循著譜面前行……作者約翰·波特身為希利亞德重唱組的一員,自己就是杰出的巴洛克聲樂藝術家,而他的合作者索雷爾則專研印度、爪哇音樂,是英國加美蘭樂團的奠基人,這一交錯的專業背景暗示著本書內容的豐饒有趣。
書中提到,在十七世紀早期,獨唱歌手愛好炫技成風,常自行跳出作曲家給出的條條框框,這一方式難道不像今天的爵士聲樂嗎?全書結尾處,作者樂觀而無畏地宣稱:二十世紀后,古典音樂中一板一眼的歌唱觀念就已在錄音技術的大潮下逐步瓦解,特別是流行與古典唱法間再無鴻溝可言。事實果真如此嗎?看看本書能否說服你吧。
《從布朗熱到施托克豪森:訪談和回憶錄》
(From Boulanger to Stockhausen: Interviews and a Memoir)
作者:巴林·安德里亞·瓦爾加( Bálint András Varga)
羅切斯特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屬于“Eastman Studies in Music”系列)
編者瓦爾加將共計十九段“長訪談”第一次以英語的形式呈現在了讀者面前,它們涉及了過去五十年間最重要的音樂人物。此外,還有十三段“訪談小片段”也作為大餐的配菜一同端了上來。受訪人物有:施瓦茨科普夫、阿巴多、梅紐因、利蓋蒂、施托克豪森、布朗熱等等,不一而足。瓦爾加自小在匈牙利的猶太家庭長大(和傳奇小提琴家蒂博·瓦爾加無關),由于二戰與社會主義時期在匈牙利廣播電臺工作的原因,他和大師們有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他的“處女訪談”是1966年對魯賓斯坦,之后的每一次采訪,無論艱難、順暢,都難以忘懷。
其中,特別讓人驚喜的是向來遁世隱居的匈牙利作曲家庫塔格也在他的錄音筆前留下了珍貴的只言片語——這恐怕是他第一份對外發布的非匈牙利語訪談。親歷了風云變幻的瓦爾加,因為特殊的記錄者身份贏得了一個美名:最稱職的二十世紀音樂“傾聽者”。在每段訪談開始處,他還對受訪者的外表、服裝和情緒添加了單刀直入的短點評,目的是營造讀者在門縫外“竊聽”的逼真感。此書出版伊始,大多數西方雜志便給出了四或五星的評價。
《瓦格納之后》
(After Wagner)
作者:馬克·貝利(Mark Berry)
英國博伊德爾出版社,2014年出版
本書不僅談論了瓦格納之后的近代歌劇史,同時也對這段變遷深深地反思了一番,可以說是屬于一個較新的學科“歷史音樂學”吧——它的一大特色是與其他藝術、文史門類密不可分。標題中的“之后”有兩個暗示點:行文依編年體時序、瓦格納傳統里所涌動著的順流與逆流。比如《帕西法爾》,瓦格納譜寫它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自我超越的(特別是對于《尼伯龍根的指環》),卻未曾料到遭到了如潮水般的批評。不過在無意間,該劇倒促生了兩條截然對立的后繼路線:顛覆性的現代主義者勛伯格,以及美學效仿者理查·施特勞斯。
本書剖析了理查的《隨想曲》與勛伯格《摩西與亞倫》之間的關系,感嘆前者最終無法控制地越過作曲家的本意,成為了政治性的載體。隨即出現的三位代表人物是諾諾、亨策與路易吉·達拉皮科達,他們所面臨的挑戰似乎比瓦格納更大,因為三者的歌劇創作尤其以直面政治話題著稱。全書的最后一部分則探索了所謂的“導演制劇”(Regietheater),瓦格納是首創者,赫爾海姆這樣的拜羅伊特新制作人將其推到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