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靈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一方面會對傳統新聞生產帶來沖擊,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新聞業在業務和理念上的創新變革。從“今日頭條”的實踐中可以看到: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新聞信息的挖掘、分析和整合;對受眾的數據化精準分析和內容定制以及打造信息分發渠道,“今日頭條”所體現的“數據為主,協同共贏”對傳統新聞生產和價值實現理念帶來了新的思考和改革啟示。
【關鍵詞】大數據今日頭條新聞生產價值實現
一、“今日頭條”:大數據時代的寵兒
今天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已經被稱為“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該書中說,最初這個概念是指需要處理的信息量過大,已超出一般電腦處理數據時使用的內存量,因此需要改進處理數據的工具。①所以,“大數據”首先指信息或數據量的巨大。但大數據并不等同于“海量數據”?!按髷祿敝羞€存在著相聯的關系,因此“大數據”還指需要通過新的信息處理方式來挖掘、存儲、分析、處理,并具有預測性、決策力的海量、高增長率的相關資訊。②關于大數據的特征,業界目前比較認可的是IBM公司提出的四個“V”:數量(Volume)、多樣性(Variety)、速度(Velocity)、真實性(Veracity)。而大數據的價值,研究者認為,大數據雖然通過挖掘加工可以產生巨大價值,但其本身價值密度低,仍然需要在大量數據中發現有價值的數據或將低價值的微小數據集聚成有價值的大數據。③因此,在新聞傳播領域中,不管是傳統媒體、社交媒體還是移動新媒體,誰能掌握大數據技術并開發大數據帶來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誰就可以在時代浪潮中獲得新生。
而“今日頭條”先做到了?!敖袢疹^條”是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移動新聞客戶端,2012年8月上線,累計用戶1億,包含了新聞、圖片以及各類短文。它目前已完成1億美元融資,估值超過5億美元。相較于門戶網站、社交媒體和其他手機新聞客戶端,“今日頭條”的與眾不同正在于它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信息挖掘、分析、聚合,“你的頭條不見得是別人感興趣的,我們要做的是定制專屬你的產品,”其創始人張一鳴說。因而“今日頭條”的獨特之處還在于通過對社交大數據的挖掘,向用戶推送個性化信息。
二、從“今日頭條”看大數據技術對新聞生產的影響
在全球范圍內,大數據技術對新聞生產領域的影響開始于“計算機輔助報道”,而如今大數據技術已逐漸滲透到新聞生產的核心領域。從新聞的選題到新聞采寫、整合,都可看見大數據的蹤影,甚至還出現了數據新聞、趨勢預測性新聞和數據驅動型深度報道,但這些目前在國外還處于個案探索階段。在我國,“大數據”在學界和業界都成為了最時髦前沿的詞匯,至今學界對大數據的研究還停留在理論梳理層面,而深入到新聞生產核心環節的大數據業界實踐還未真正成形。但是,“今日頭條”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新聞生產領域的全新探索可以給予其他媒體啟示。
1、數據為主:重視數據的挖掘、收集、整合和呈現
“大數據”時代下數據成為“富礦”。而“今日頭條”就將海量的新聞信息和用戶信息視為“富礦”,它們宣稱:“我們不生產新聞,我們是新聞的搬運工”。而“搬運”方法就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數據進行挖掘、收集、整合和呈現。它們不做傳統媒體擅長的事情——不參與原始新聞內容的生產,但內容供應方是眾多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以及自媒體;它們不做傳統編輯的工作——沒有編輯對信息內容進行整合編排,其團隊里大部分為產品技術人員。
它通過對用戶綁定的登錄賬號的社交信息:微博賬號的關注好友、粉絲群、各種評論和轉發,收藏、簽到位置,使用微博時間等進行原始數據分析計算。在數據挖掘收集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用戶感興趣的新聞進而推送給用戶,整個過程不需要用戶有任何操作,簡化了用戶過濾無關信息的過程和時間。同時,在用戶使用過程中,還會根據用戶對某一內容的閱讀和評論及收藏、對某條新聞的停留時間來分析用戶的興趣點從而調整對用戶的新聞推送,甚至還有基于用戶位置的內容推薦:包括推送所處位置的相關信息,或根據用戶手機所處不同位置的時長來判斷用戶對某地信息的需求量。隨著搜索、閱讀時長的增加,算法不斷演進,數據分析更加到位,推薦精確度也大大提高,就能更好滿足用戶需求。④在信息爆炸的快節奏社會,“今日頭條”以“大數據”的思維和技術手段,將自身定位于智能移動信息推薦引擎,讓眾多新聞在極短時間內抵達受眾面前,提供渠道和平臺幫助內容生產者實現新聞價值,重視并提升了數據技術在新聞生產領域的地位。
因此,傳統媒體應該盡快樹立起數據為主的理念?!敖袢疹^條”利用大數據技術僅在信息分發渠道已獲得巨大收益和發展前景,而擁有良好背景資源和專業人才優勢的傳統媒體獲取新聞數據的渠道更廣泛、成本更低廉并且成果會更精良,因此可以將“大數據”參與到新聞的的選取、制作、傳播、反饋等過程中,同時,在輿情記錄分析和受眾反饋調查方面“大數據”也能發揮出重要作用。
2、服務為王:利用數據對用戶進行精準分析和獨家定制
在互聯網時代,媒體提倡“內容為王”,認為憑借高質量的信息內容就能贏得受眾。而這種情況已經在大數據時代被“服務為王”所取代:新聞媒體不僅要滿足受眾對新聞內容的需求,還要滿足各種服務要求,比如:傳播時間、渠道,新聞表現形式、類別,反饋方式和社交屬性等?!敖袢疹^條”就是其“服務為王”理念的先行者。首先,它是一款面向移動新媒體用戶的移動新聞客戶端,本身就是一種親民、具有良好用戶體驗的信息傳播載體。每當用戶打開“今日頭條”APP,映入眼簾便是其宗旨:“你關心的,才是頭條”,它的“秒懂”形式設計得很貼心。除此之外,它還設置了涵蓋各領域的信息頻道供用戶自由選擇,用戶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刪除不感興趣的新聞,可以離線下載感興趣的新聞,還能在動態頁面中查看、評論各好友分享的最新新聞等。所以,每個人看到的今日頭條都是獨家定制的,這無疑是一種絕佳的用戶體驗,也是“今日頭條”區別于其他門戶類新聞客戶端和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的最大亮點。
“今日頭條”所運用的大數據分析技術不同于一些技術公司對于用戶整體行為的分析從而尋找影響他們內容消費行為的相關因素,而是注重對于每一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分析。所以,傳統媒體也要學習“服務為王,用戶至上”的理念。引入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度理解用戶需求,有針對性地生產特色信息產品,打造精準傳播,提升用戶體驗。與“今日頭條”定位理念不同的“澎湃新聞”客戶端,在打造優質新聞內容的同時也要學習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主動吸引更多用戶。
三、從“今日頭條”觀大數據時代價值實現的理念創新
“今日頭條”在獲得受眾好評和投資者青睞以及同行羨慕的同時,也陷入了涉嫌侵犯內容版權的漩渦之中。如果從法律角度看,“今日頭條”的版權問題并不復雜。在法理層面之外,我們需要以大數據時代的視野,結合“今日頭條”的實踐來思考當今傳媒業價值變現的問題。喻國明提出,紙媒表現出的集體“憤怒”,其實質是傳統媒體在失去渠道壟斷之后的焦慮。紙媒的原創優質內容,應該如何創新“變現”渠道,獲得增值和利潤,這實質上是當前傳統傳媒轉型的關鍵之所在。⑤張一鳴也認為,“只要誰能讓‘變現’這個環節也變得容易,媒體才能真正的變革。終極的狀態是,你只要專心創造內容,內容的變現自動完成,并且轉化效率很高?!?/p>
1、價值實現全過程:內容生產者和渠道提供者缺一不可
我們不能只看到大數據時代引發的技術變革,還應該重視在新聞媒體環境中的理念變革。在傳統的媒體觀點中,作為新聞內容生產者的傳統媒體,是新聞信息價值的唯一創造者。所以也是內容產品價值實現的唯一收益者。但如今這樣的想法要與時更新了:當眾多優質新聞內容同時出現并淹沒在海量信息中,誰能脫穎而出得到受眾的認可和分享傳播,靠的是渠道和平臺的推動力量。如果傳統媒體固步自封,即使內容再優質但無法抵達合適的受眾面前,仍然只能“顧影自憐”?!敖袢疹^條”憑借獨特的信息挖掘、抓取技術,打造了個性化信息分發平臺,使受眾獲得了他們想要的信息,使內容生產者獲得了他們期待的受眾。因此,在大數據時代,信息內容產品從價值創造到價值實現的全過程是內容生產者和渠道提供者多方作用的結果,只有彼此依賴的每一方完成好本環節的接力工作,才能使信息內容產品增值并且有可能實現新聞價值,并非任何一方“一手遮天”就能取勝。
2、內容生產傳播全過程:各用所長,協同合作
在大數據時代,媒介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曾經稱霸互聯網的幾大門戶巨頭,在搶奪完社交媒體市場后又開始瓜分移動客戶端市場。“強者更強”在傳媒領域似乎也是通行的定律。但是,沒有資本優勢和受眾根基的“今日頭條”卻在高手如林的客戶端戰場上殺出重圍,靠的是在利用他人優勢的基礎上發揮自身所長。因為它并沒有專業的新聞生產團隊,在內容生產上無法與傳統媒體和門戶網站抗衡。所以“今日頭條”主攻自己擅長并且其他媒體還不重視的數據挖掘分析技術,為其他媒體搭建信息分發平臺。而長期以高品質新聞內容引以為傲的美國《紐約時報》,近些年投入了大量成本開發新媒體技術應用,先有“付費墻”后有“付費門”,再到“付費門2. 0”,但始終不能挽回紙媒日漸下滑的頹勢。因此,我們可從“今日頭條”和《紐約時報》的不同實踐中看出,在大數據時代的傳媒產業競爭中,任何一家媒體都很難真正做到“一家獨大”或“全盤通吃”,必須要樹立專業化分工的合作意識,明確自身優勢領域和薄弱之處,做到知己知彼,擅長內容生產的媒體和擅長技術挖掘和用戶分析的媒體應該強強聯合而不是相互廝殺。只有真正協同合作才能實現雙贏和多贏,共享大數據時代帶給傳媒業的機遇和挑戰。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中認為:“大數據己經撼動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他還表示“盡管我們仍處于大數據時代來臨的前夕,但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它了?!闭缁ヂ摼W誕生之初的情形一樣,國內外的研究者對大數據時代和大數據技術,充滿了贊揚之情和美好期盼。
然而,我們不要忘記的是,再先進的科技始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大數據能夠促進社會變革和進步,而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一,數據爆炸式增長,給數據存儲和分析增加了很大難度;第二、大數據的高速發展,其準確性、真實性等都將使人類面臨挑戰;第三,結合新聞傳播領域,當媒體為追求新聞真實與可讀而盡可能挖掘數據時,難免會觸犯個人隱私,甚至可能還會觸犯社會道德底線。而依靠大數據技術而新生的數據新聞,其人文關懷和社會性可能偏弱,不符合我國新聞媒體為人民服務和追求輿論導向作用的宗旨。另外對受眾的個性化分析計算是否侵犯受眾隱私權、媒體對大量數據的引用所牽涉的版權糾紛等問題,都是需要我們在歡呼之后冷靜思考的?!?/p>
參考文獻
①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②王國鵬,《大數據時代媒介生產方式和傳播機制的變革研究》[D].山東大學,2014
③彭蘭,《“大數據”時代:新聞業面臨的新震蕩》[J].《編輯之友》,2013(1)
④王靜超、儲靖農,《“今日頭條”的創新對傳統媒體的啟示》[J].《青年記者》,2014(8)
⑤喻國明,《集成經濟:業務模式的創新需要盈利模式的創新來保障——對“今日頭條”引發的版權之爭的一點看法》[J].《新聞與寫作》,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