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丹丹
【摘要】氣象新聞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近年來都市報在氣象新聞的報道力度上逐漸加大。如何把氣象新聞做得有“溫度”,筆者認為可從三個方面入手:標題軟一些;內容豐滿些;語言靈活些。
【關鍵詞】都市報氣象新聞溫度
隨著我國氣象科技的進步,氣象預報由過去的長期、大范圍預報進入了短期、小范圍預報的階段,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天氣預測。電視、廣播、網絡中均有對公眾的天氣預報服務,都市報在氣象新聞的報道力度上也逐漸加大?!冻於际袌蟆啡缃竦臍庀笮侣勔呀涇Q身到A疊的新聞版面上,《長江商報》形成自己的“氣象黃歷”專頁,這些變化足以證明都市報對氣象新聞的重視程度。因此,氣象新聞不再是“氣象簡報”,如何把氣象新聞做得更有“溫度”是當前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標題軟一些
氣象新聞有別于強調時間性和重要性的動態新聞,它更符合軟新聞的一些基本要求。因此,氣象新聞的標題應該更加具有人情味,力爭在標題上使讀者感到有“溫度”。
適當地走感情路線,在心理上拉近與讀者的距離。讀者閱讀報紙除了獲取信息以外,同樣也需要憑借報紙來獲得感情上的慰藉。標題過于平淡,在用詞上不斷重復,久而久之會讓人產生厭煩,讀完標題就失去了繼續閱讀下去的欲望,那么整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適當的“軟性”標題,特別是語言上極具有感染力的,它能夠在情感上喚起讀者和作者的共鳴,把讀者和作者緊密聯系在一起,那么報道的影響力就會增大,同時也會讓人在心理上感到“溫暖”。如《桂花香了,月亮圓了,有人在等你回家》(《長江商報》2013年9月28日),同一天《楚天都市報》使用的標題是《連日陰雨今撤離,江城氣溫將反彈》。一虛一實的標題,各有不同的側重,相較于硬性、平實的新聞標題,適時地打感情牌效果也是不錯的。當然,制作“軟性”的標題也必須從客觀事實出發,不能為了感性而罔顧實際的氣象狀況,煽情過度。
及時給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成為讀者生活的指南。氣象新聞的寫作者要樹立讀者觀念,即要求作者明確傳播的目的不僅僅是傳遞一個簡單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履行好作為一個“社會型”記者的義務,這也是服務性新聞的必然要求。如《有點悶,來碗紅豆薏米粥》(《長江商報》2013年9月9日),標題中既點明了氣溫狀況,也提出了飲食建議,不覺中讓人的胃也覺得“暖暖”的。標題《溫差有點大,備件薄外套》(《長江商報》2014年4月5日)同樣給出了氣溫狀況,也提出了穿衣建議,不覺中人的身體感到“溫暖”。
善用修辭手法,使標題在語言上更富有特色。氣象新聞的作者應該根據氣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修辭手法來制作標題,顯得更有新意,這也是從同質化報道中脫穎而出的一種手法。如《雨水吞吞吐吐,何時痛痛快快》(《長江商報》2014年4月12日),短短的八個字,采用對偶的手法概括了氣象狀況。而標題《雨季已去,云淡風輕》(《長江商報》2013年9月28日)則是采用雙關的修辭手法,既表明天氣狀況,也形容人的心情在久經大雨以后感到云淡風輕?!稕鲲L有了,秋月何處尋?》(長江商報》2013年9月15日)的氣象新聞標題則是采用設問的修辭手法,標題提出問題,然后再在正文中予以作答,使整篇文章結構嚴謹。
借用詩詞典故等,體現文化和時代特色。靈活插入詩詞典故、歌曲唱詞、諺語、時令節氣語、當下流行語等等,既有文化特色亦有時代特色。同時,既可以揭示新聞內涵,又可以為文章增色,不至于落入平淡無味之流。這種寫法可以使標題富有詩情畫意,喚起讀者聯想,使讀者以輕松愉悅的心情閱讀下去。如《春寒料峭,凍殺年少》(《武漢晨報》2014年4月20日)采用了諺語;《白露至,夏色收秋聲起》(《長江商報》3013年9月7日)、《白露天漸涼,睡覺不要再墊涼席了》(《武漢晨報》2013年9月7日)則采用的是節氣語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長江商報》2014年3月26日》采用了詩歌語言;《明天月最圓,那才是“白富美”》(《長江商報2013年9月18日)、《陰霾來襲,武漢也見“煙熏模式”》(《長江商報》2013年10月8日)則使用當下的一些流行語言,吸引了讀者的眼球,既新鮮又符合當前實際的氣象狀況,一舉兩得。
二、內容豐滿些
都市報刊登的氣象新聞多是些簡明的氣象新聞,即使是解釋一些氣象災害,也是簡要敘述。氣象報道在內容上的創新,會吸引更多的讀者。
把氣象狀況與公民的吃、穿、住、用、行聯系在一起。氣象新聞作者把氣象對公民的天氣晴朗適宜出游,天氣熱了注意飲食,氣溫低了注意加衣,臺風來了防止房屋倒塌,洪水災害注意交通不便等等,每一氣象狀況總會對人們的生活帶來或便利或不便的情況,找到利與弊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就是一則實用的氣象新聞。如《“天兔”攜5級大風襲漢》(《武漢晨報》2013年9月23日),前文在對臺風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報道后,后半部分分別用小標題“天河機場取消進出港17個航班”、“武廣高鐵是否停運待觀察”、“天兔來襲”來解說臺風對市民生活造成的影響,讓市民可以提前做好準備。
把氣象新聞里涉及的實用部分寫得更加全面。這就要求采寫氣象新聞的記者在做“社會型”記者的同時,要學會做一個“專業型”的記者。對于比較惡劣的氣象狀況或者是嚴重的氣象災害,只是簡單地報道這幾個方面是不夠的,一旦涉及到百姓生命財產安全,新聞報道應該更加慎重而又全面,方便公民和各個部門及早做出預防準備,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如《武漢晨報》2013年7月8日專題“1998年來最強暴雨襲漢”,其中“1998年來最強暴雨襲漢·服務”版面,專門為市民在災難中提供可行的建議。例如在該版面中,有一條題為《開車涉水常識切記》的新聞,文中這樣寫道:“昨天,有資深交警提醒司機朋友,開車涉水時,以下一些常識必須牢記在心。涉水前判斷水深……涉水時避免換擋……涉水后注意檢查……”方法不僅實用,而且操作過程也寫得十分詳細,讓讀者能感受到記者的“貼心”。
始終堅持用事實說話。氣象新聞在提供氣象信息的時候,也應提供一些由氣象狀況所導致的其他社會新聞。將這些社會新聞與氣象信息融合在一起,氣象新聞就會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傳播效果。如2013年7月8日,《武漢晨報》特別制作“1998年來最強暴雨襲漢”專題,當天使用了8個版面來報道此次強暴雨;而《楚天都市報》則制作了“暴雨傾城”專題,分別用“暴雨傾城·動態”、“暴雨傾城·現場”、“暴雨傾城·溫情”、“暴雨傾城·影像”4個版面來報道氣象新聞。兩份報紙各個版面內容各不相同,新聞也是用具體可感的事實組成,讓災難中的人們透過新聞看到了各個部門的努力,也看到了希望與溫暖。
三、語言靈活些
文章是由事實構成的,而事實又是由語言組成。同一個事實不同的人寫出來,風格各異。或平淡、或樸實、或華麗都與采用的語言密切相關。
氣象新聞的語言要準確具體。這就要求氣象新聞盡可能用客觀的事實來描述氣象狀況。具體的詞語、具體的句子會構成形象而又可感的具體事實,而讀者容易對這樣的事實感興趣,接受理解起來也快些。所謂“具體而微”,就是強調個別細微的語言有時候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夠說明整體問題。例如氣象新聞《本周氣溫走深“V”路線》(《長江商報》2013年9月10日),在描述氣溫的時候,文章中這樣描述:“隨之而來,則是本周江城氣溫深“V”路線的最低點——28℃左右?!睖蚀_具體而又形象的描述,讓文章更有新意。當然,氣象新聞語言準確具體不是說越詳細越好,一味追求精細不顧新聞語言的描述作用反而會顯得生硬,削弱傳播的效果。
氣象新聞語言應生動活潑。所謂生動活潑也就是語言要具有活力和表現力,一改那種平鋪直敘的語言形式,讓文字具有跳躍性。首先,生動與具體是聯系在一起的,一般來說越是具體也就越容易生動。其次,靈活使用詩詞典故、歌曲唱詞、諺語、時令節氣語、當下流行語言等等。尤其是具有時代感的新聞語言,它是新聞語言生命力的一個重要特征。因為這種語言是社會詞匯最直接、最真實、最迅速、最廣泛的反映。再次,氣象新聞語言要注意使用動詞,多用動詞,用準動詞。動詞在語言中是最活潑的因素,主要用于陳述人物或事物的動作、行為、變化等。氣象新聞用準動詞可以讓文章富有動感。例如氣象語言“本周秋老虎盤踞”(《楚天都市報》2013年9月16日)中的“盤踞”一詞、“雨水殺了個回馬槍”(《長江商報》2013年9月27日)中的“殺”字都恰當地形容了天氣狀態。最后,語言描述中一定要見人,在語言中看到人的活動就會更加貼近生活、貼近民眾。例如氣象新聞語言“早上的溫度只有20℃不到,加上呼呼的北風,‘凍’得不少市民穿上了外套和長褲。而穿著短袖的市民凍得抱緊雙臂,縮起了脖子……微博上不少市民對江城天氣的‘隨機性’表示‘跟不上節奏’,江城總是從夏天一腳跨到了秋天?!保ā冻於际袌蟆?013年9月5日)形象地描述了人們的動作。
氣象新聞語言應通俗易懂。氣象新聞的寫作看似簡單,其實比其他社會新聞寫作更加困難,因為它涉及到一些氣象狀況的描述以及專業術語的解釋。針對這種情況,氣象新聞的寫作者要學會使用“第二種翻譯”,也就是說用淺顯的文字、生動的比喻或老百姓所熟悉的語言來講述、表達或說明新聞報道中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氣象新聞通常會涉及到很多數字,一篇文章如果連篇累牘地數字堆積,難免會讓讀者生厭,靈活地處理各種數字,可以使文章更加簡練有力量。如“脫了羽絨服直接穿短袖”(《長江商報》2014年3月15日)簡短的一句話就通俗地概括了氣溫聚變的狀況,同時提出穿衣建議。
此外,氣象新聞寫作脫離“簡報式”的寫作逐漸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就是新聞版面、欄目、專題設置的多樣化。長期的版面設置有《長江商報》的“氣象黃頁”專頁;固定的欄目設置有《武漢晚報》的“天天說天”欄目;臨時性的專題有“1998年來最強暴雨襲漢”等。這些氣象新聞均有精細化、可視化、個性化的特質,把文字、圖片、圖表等要素合理組合,使氣象新聞圖文并茂、鮮活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只有從標題到語言再到整個版面組合都用心地去做,氣象新聞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廣,氣象新聞也才會越來越有“溫度”?!?/p>